176176

關係和自由不是對立的兩者;正是關係帶來了自由

H 還沒來台灣前,我跟 C 説:我覺得我和 H 不太適合一起住在台灣,因為:

  1. 瑞典人的衛生習慣可能不適合台灣濕熱的氣候
  2. 瑞典人的外貌在台灣太引人注目了,我不喜歡引人注目

結果 H 才來台灣兩天,我就把這兩條「不行的規則」丟到天邊了。又發生了好多我覺得言語很難表達的事情。

Continue reading “關係和自由不是對立的兩者;正是關係帶來了自由”
173173

如果愛沒有排他性,我為何覺得自己不適合多邊戀?

身為一個認同「愛沒有排他性」的人,短暫地嘗試了多邊戀之後,發現:我好像不適合耶!

這個不適合,不是基於傳統「一對一才正常」的道德觀,而好像和我自己能量的流動方式有關。

Continue reading “如果愛沒有排他性,我為何覺得自己不適合多邊戀?”
163163

當勵志沒有用的時候:用「矛盾」來穿越「不如預期」

不知道大家在事情不如預期時,都是怎麼和自己溝通的呢?

鼓勵人心的書籍,通常會有一些很不錯的法則,像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事情不是發生在我身上,而是為了我而發生⋯⋯等等。

這些法則我都相信。不過,在心情真的低落的時候,看到這些,其實會讓我有點生氣。

低落的我,會覺得這些東西都太⋯⋯高大尚了,谷底的我,抓不到。我「知道」是對的,可是我「感覺」不到,所以我生氣。

Continue reading “當勵志沒有用的時候:用「矛盾」來穿越「不如預期」”
(Advertisement)
178178

愛是什麼?—— 神仙織線做成的毛衣

說到「愛」時,人們好像常常把它當成單一的度量衡,就像「價格、力道」一樣。當「愛」越多時,能做的事就應該越多;反之,當預期的結果沒有出現時,肯定是「愛」的不足夠。

但我越來越覺得這樣的標準很奇怪。

Continue reading “愛是什麼?—— 神仙織線做成的毛衣”
1212

35 歲後,對性慾的再思考;性慾:靠近與連結的引力

長大之後,我發現每個女人對性、性慾的經驗和感受差異非常大。

有人覺得性是歡樂的遊樂園 —— 好玩、享受,這邊走走、那邊玩玩,「好啊!都很好!」;有人因為過去的負面經驗,充滿著警戒和恐懼,而很難想像性對女人來說,會是享受的一件事。

或者可能有人像我?有著大致上正面,但隱隱約約的複雜感受⋯⋯。

Continue reading “35 歲後,對性慾的再思考;性慾:靠近與連結的引力”
178178

愛是什麼?—— 而這只是開始

摸到多邊戀的邊邊之後,我開始思考很多關於「愛」的議題。

我發現這個人、這樣的互動很吸引我,因為它挑戰著我、教導著我、拓展著我。這樣的拓展,好像也可以說是⋯⋯我在償還感情中的欠下的業力債務。

Continue reading “愛是什麼?—— 而這只是開始”
171171

為什麼自己抽的牌卡沒有用?一個麻瓜的塔羅牌卡日記

對身心靈領域感興趣的朋友,應該多多少少都接觸過塔羅、神諭牌卡,我也不例外。

只是很奇怪,每次去專業塔羅占星師那裡抽牌,我都覺得好準、好有幫助,但自己買牌卡回來,卻怎麼抽、怎麼不對勁⋯⋯;過沒多久,牌卡就放在那裡積灰塵。

經過多年斷斷續續地摸索,最近,我終於發現為什麼了。

Continue reading “為什麼自己抽的牌卡沒有用?一個麻瓜的塔羅牌卡日記”
(Advertisement)
176176

「嫉妒」是勉強事物成為其所不是的樣子;關係的「自然狀態」

最近,在 H 的知情同意下,摸到了多邊戀的邊邊。但才到邊邊而已,才剛剛開始認識對方,我內心的黑暗面又開始上下齊發,簡直像回到十五年前那幼稚的狀態。

快要被自己嚇死。

我很嫉妒!我很不安!—— 我又回到我以為自己已經從此免疫的情緒狀態中了。還好,過去花了兩年還跳不出的慣性反應,這次只花了兩天就看見了。

Continue reading “「嫉妒」是勉強事物成為其所不是的樣子;關係的「自然狀態」”
99

關於多邊戀的二三想;感情不用「經營」是什麼意思?

最近看了一本書《我和兩個戀人住一起:三人共享兩人世界的多邊戀日常》。

好看,喜歡,推薦。

比起《道德浪女》落地很多。不是理論,就是平凡的生活故事。在性別相對保守的南韓公開這樣的生活與關係,太有勇氣了。

多邊戀的書是進步的思想突破;但不管是《道德浪女》或這本書,其中都有個部分讓我覺得保守,那就是:

難道感情一定要「努力經營」,才值得被肯認嗎?
Continue reading “關於多邊戀的二三想;感情不用「經營」是什麼意思?”
178178

從「愛有限」到「愛無限」,那個「無限的愛」從哪裡來?

開放式關係經典《道德浪女》,把浪女實踐的第一步驟設定為「富足」—— 從「愛有限」的思維,轉換到「愛無限」,並舉了父母對小孩的愛當作例子:

從「愛有限」到「愛無限」的思維轉換,其實不見得只在開放式關係中需要。在我看來,幾乎所有成熟的、長期穩定關係中都需要:多邊戀是因為「人變多」需要,遠距離是因為「見面時間變少」需要,新手父母則是因為「巨大的生活方式改變」需要。

在不同情境下,它可能未必都叫作「愛無限」,而可能叫作「情感獨立」、「愛自己」、「自己本身就是完整、豐盛的」。我自己的經驗,便是從「常常需要情人安撫陪伴」的焦慮依戀,到「聚少離多依然能感受到彼此聯繫」的遠距離;我稱它為「情感獨立」,但其中也包含「愛無限」的概念。

但不管它叫做什麼,你有沒有想過:

從「愛有限」到「愛無限」,那個「無限的愛」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呢?
Continue reading “從「愛有限」到「愛無限」,那個「無限的愛」從哪裡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