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台灣之後,我仍然持續著跑步的習慣。
儘管我很希望保持和在瑞典時一樣的心態:「做自己就好」,但不被周圍環境影響還是很難:看著街上每一個瘦瘦美美的女生,好像慢慢又開始感受到「要變瘦」的壓力。
有段時間,我對自己的體重和身形極度沒有安全感:我感覺到規律運動帶給我的好處 ──「不必刻意節食減肥,就能保持一定的身形」── 但卻因為太喜歡這個好處了,反而很害怕會失去。很詭異地,儘管在外人看來,「狀態」是變好了;可是害怕失去這個「良好狀態」的焦慮和不安卻困擾著我。其實我並不好。
身形是「生活的樣子」
我忘了後來是怎麼從這個緊繃的狀態慢慢放鬆下來的。
可能我開始明白,身材是怎麼一回事、減肥是怎麼一回事:「你每天的所作所為定義了你,身材身形也是同樣的道理。」(they said that “what you do everyday defines you”, and it’s the same in terms of your body shape.)
身材是動態的,沒有「瘦起來放」這件事。如果我希望自己變成紙片人,那對我來說,可能就代表我得一直抱著戰戰兢兢的心態控制我的飲食和運動;也許有的人不用,但對我來說,我知道那不是我的「自然狀態」,我必須某種程度的扭曲我的生活模式才能 fit in 這樣的期望。[1]
身材反應的就是我們過著怎麼樣的生活而已,就這麼簡單。
我告訴自己,如果運動已經是我喜歡的生活的一部分,我不會這麼容易失去這樣的模式:我可以放心相信自己、也相信自己的身體(不會在我偷懶幾天後就走樣給我看)。即使因為真的太忙而沒辦法運動,忙完的時候也會很自然地想調整自己、回到「正常」的步調:當你已經喜歡、並且習慣這樣的平衡時,你會像想要點開 facebook 一樣想要讓身體動起來、痛快的流流汗。: )
「關於我們自己」的事
一直以來,我所受的教育並沒有告訴我太多「關於我們自己」的事:比方說,我們該怎麼看待自己的體重和身形?回想過去的五年,我發現自己不斷地在這個面向上定義「屬於我自己」的答案、不斷地想找出那個「屬於我自己」的平衡點:從一開始的不自覺、到後來的崇尚紙片人,再到現在的「健康自然」就好。
從瑞典交換回來後的某一天,我在餐廳吃晚餐,看到兩點鐘方向的情侶對坐著:男生吃著牛肉麵,女生則拿著一個芭樂在啃。我忽然有種很奇怪的感覺 ── 這畫面對我來說太熟悉了,我做過一模一樣的事:為了想變瘦,所以晚餐只吃水果。現在,相同的場景、相同的情節,只是角色換人演了。
那個女生一點也不胖。
我覺得臺灣的女生其實都很漂亮,可是卻好像對自己比較沒自信(相較於歐洲女性)。為什麼我們明明不胖卻還是想要減肥呢?為什麼這件衣服穿在我身上不好看,我會想著「噢!我鐵定是該減肥了!」,而不是「嗯,我想這件衣服的剪裁不適合我」呢?為什麼她們不管胖瘦,都可以自信的穿自己喜歡的樣子;而我們卻常常掉進「紙片人」、「骨感美女」的迷思當中?
努力就可以?
後來看了一些書,我漸漸明白也許,當年我生氣的對他說「我就算吃再少也不會變那麼瘦啊!」的時候,我生氣的是為什麼整個社會把「美貌」和「纖瘦」當成一個這麼 “attainable” 的東西,好像「只要努力,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我知道自己不會變成他說的那個樣子,卻又找不到方法清楚的陳述自己;所以我生氣,對自己生氣。
我同意「努力可以變漂亮」,但是我覺得每個人有每個人漂亮的樣子,不一定是現在臺灣崇尚的「瘦、白」;如果能找到自己最漂亮的樣子,而不必勉強地硬把自己塞進某種標準規範,就會又漂亮又快樂。── 這樣不是很好嗎?:-)
而為什麼大家會潛意識地覺得美貌身材是「努力就可以」(attainable)的呢?原因之一可能就是廣告商的詭計:先告訴你漂準美女應該如何如何,打擊你對自己的信心,再告訴你「沒關係,只要持之以恆使用我們的產品,妳也可以!」
我自己的「為什麼?」
我曾經好奇的問一位荷蘭朋友:「難道妳們都不會因為看到電視、廣告上的 model 們都又瘦又漂亮,就會想要跟她們一樣,或者覺得自己不夠瘦嗎?」她回答我:「雖然她們都很瘦,但我們都知道『那不是真的、也不是正常的』,所以不會拿自己和她們比較而因此覺得自己有什麼不好。」
相對於臺灣(亞洲)女性,歐洲女性似乎對此更有自覺,也對自己更有自信。
而比較這些文化上的差異,和嘗試思考為什麼會有這些差異,讓我在整個研究的進行過程中,非常享受、也非常快樂 ── 因為所有研究中提出的問題,都是我自己很好奇、想知道答案的問題。(在抽絲剝繭、嘗試回答自己的問題的同時,還能繳交一份學期報告,天底下怎麼有這麼划算的事!:D)
姜老師說的,「所有的研究幾乎都是從自身出發的。」,大概就是這樣的感覺吧。

[ 2023.08.06 ] 這篇文章是從痞客邦搬家過來的,考慮到朋友們的隱私(可能不想多年前的留言一直被留著),年代久遠、屬於「朋友之間閒聊、關心近況」的留言已移除。
又看了一次
關於"存起來放"我有不同的想法呢
我覺得在"正常三餐不節食"的情況下
平常少甚至不要攝取甜食或是零食
(當然對某些人來說零食是快樂的泉源 不吃會憂鬱 那不在話下XD)
然後在"體力和時間允許 又不會受傷"的前提下
能多跑(運動)就多跑(動)一點
每天試著push自己的極限 是不錯的
因為不可預測的情況實在太多
比方可能會受傷或是心理倦怠
可能有一陣子功課或事業很忙
可能下雨天 不能好好運動
這時候就能靠平常多累積的去應對
或是減少因為特殊情況所受到的影響
相同的
某些時候比方慶生 慶功宴 朋友聚會
就開懷大吃吧XD
(不吃生日蛋糕實在很掃興 我以前常做…)
反正平常有保持良好的運動習慣
而且平常也沒有額外的熱量來源
不管是為了社交多吃一點還是犒賞自己都好 just eat it! lol
BTW帶著罪惡感或是自責吃東西很不健康
如果喜歡上那種帶著罪惡感的刺激更是恐怖(無誤)
我一直把身體當作一種資本
所以對於"存起來放"或是"還債"這種想法
反而有一定的接受度呢:P (或說概念類似但是細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