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換學生心得:瑞典最特別、最值得介紹的是⋯⋯?

剛才學妹打來詢問「瑞典最特別、最值得介紹」的地方,其實我完全有被問倒的感覺,哈哈。學妹很想問出心目中那個「最值得告訴大家的故事」,無奈我自認對當地文化認識不深,畢竟只短短的待了半年而已。

(Advertisement)

而在這半年裡,
我注意的片刻多半是日常生活中那些很細瑣的片段。
比如北歐人的友善、與不友善;
不同學生的個性態度;
超市都會賣花,注重居家生活、凡事自己來;
也有南北腔調,認為北方腔調比南方好聽;
超喜歡去泰國玩;
瑞典學生抱怨太小的學生宿舍對臺灣的我根本已經太奢華;
傳統瑞典冷盤我不喜歡;:P
街上很多娃娃車;
很多爸爸帶小孩出來散步、爸爸都很帥;
瑞典人喜歡逛二手店、喜歡自然、喜歡酒和咖啡;
瑞典人什麼都自己準備,對比臺灣人都是外面買居多;
等等。

好像每個都無法發展成什麼厲害的大 topic,都小小碎碎的。

學妹依然不死心地繼續追問(可喜可賀,非常敬業又有求知精神,姊姊我其實是怕我這裡沒有你想要的東西呀!):「學姊學姊,那妳覺得有什麼是很特別、一定要去那裡才會知道的啊?」

畢竟 2010 已經有點久遠,加上平時已經很少再去回憶那些細節,一時之間、我也只能講剛好想到的種種,零零碎碎的。

掛了電話後、想了想,決定了我的答案:

現在資訊真的很發達,景點的介紹與故事其實一點也不難找,網路上都有很多;所以「一定要去那裡才能知道的」,大概就是 “you, being there.” 了吧。

他人再活靈活現的闡述、再漂亮的照片,可能都比不上自己親眼看到的感動;而過程中獨特的感受和體驗,也是別人不會知道、更不能替你感覺的 [1];等等的等等 [2],才是旅行最吸引人的地方。

and it is also true when you see life as a journey.

附註

[1] 我喜歡社會學中,把文化形容為有機體的概念;也喜歡社會學裡,把「人與人的默契」對上「彼此對詞彙的共同理解」,就像羅蘭巴特把「情侶的默契」理解成「兩人共同定義的字典」:人在年輕時,還有很多詞彙在建立當中,所以在那麼不知不覺之中、我和你就一起寫了這麼多共同定義;而後遇見他人才發現、老了之後的我們都很難再重寫、或是大幅修訂自己的字典──這是「人與人的相互形塑」。

文化是有機體:「文化因為人和文化的互動而不斷改變」,是「人與文化的相互形塑」。

我也喜歡她說「每一個當下的感受都是特別的」,不能重來也無法重製,因為受到太多因素的影響了。我喜歡這些看起來很平常,卻帶有一點點特別的東西。(幻想我們都能因此而有那麼一點點的不同、幻想我們都能因此而擁有些獨特的感受和片刻)

矮,我就是喜歡這些小小的東西,小鼻子小眼睛。

[2] 「等等的等等」似乎文法上非常不通順,但不知道為什麼,就是好想這樣寫啊。:P

About The Author

soidid

Leave a Reply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中的「提問 & 回覆」。2) 送出後,如果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3) 不希望留言被刊登在頁面的你,歡迎利用「聯絡我」告訴我你的想法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