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義者對「女性對美貌的追求」,似乎也沒有完全一致的立場;在二○○○年,台灣就有一場女性身體形象論戰:
二○○○年十二月十八日,由張錦華教授與其學生黃浩榮共同於中國時報發表的一篇社論,持著媒體作為父權壓迫之體現的理解與基本立論,嚴詞批判並揭露當時轟動一時,由「最佳女主角」美容公司董事長黃河南先生重金斥資所拍攝、以十三歲女星王瞳為主角的童話/化廣告的「父權凝視」與「商品化(少)女(身)體」的邪惡真相,也帶出了一陣婦女團體們積極撰文抗議此般資本家對「童女」身體的剝削行為的熱烈討論。
這篇明確標示以商業/父權剝削為其主要批判對象的社論立即引爆了台灣女性主義內部激烈的左/右派論爭──由自我確立為左派立場的女性主義批判與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為首的「性權派」女性主義的「性感權力」之號召,展開了一段長串論戰。[1]
- 左派:反塑身的政治立場為軸,將視塑身工業為商業霸權。
- 右派:視塑身工業為主體消費之能動性實踐,因而主張擁抱之的女性主義(性解放)立場。[2]
[1] 引用自 https://www.cc.ncu.edu.tw/~csa/oldjournal/34/journal_park285.htm。《身體政治與媒體批判》一書中亦有收錄兩派文章。
[2] 左/右派的歸類當然是一種相對性的化約,而非嚴格的關於諸種論述的學術立場的描述與理解,而不是一個具有固定內容指涉的學術名詞。引用自 https://www.cc.ncu.edu.tw/~csa/oldjournal/34/journal_park285.htm。
文章最後的結論,看起來像是判了雙方平手:
對「女體商品化」的批判,毫無疑問已是女性主義者討論身體議題時的一個重要的問題意識,當把「想要變性感」的慾望單一的理解為一種落入取悅男性的弱勢處境而不自知的時候,「左派女性主義」對瘦身行動或瘦身主張的全面拒斥、進而拒斥整個可能的女性性感展演或打造身體的行動本身的立場,就變得可以理解起來;而當把「成功的性感展演」天真地推成為一個女性「賦權」而無礙的情境時,對於左派女性主義拒斥身體之立場的嘲弄反駁也顯得合情合理起來。
然而我們從胖妹與瘦身少女的言說觀察裡得到的事實是:「性感」其實是兩組群體共同追求的目標之一,並且性感於她們的意義其實遠多於「性魅力」、或者增加身體在「性市場」上的競爭力本身,它同時包括了個體對自我生涯、生活的控制感,也是個體積極打造自我圖像與創造自我認同的重要行動──女體商品化當然無疑是一個真實的命題,我們也不能否認這個商品化力量對於女體之於女性認同的重要性所產生的影響,然而這些「行動中」的女性本身對此也並非全無反省或疑慮,無論是瘦妹的憂鬱或胖妹的焦慮種種,其實都不難觀察出這些行動女性的焦著及衝撞、以及「選擇」的尚未完成。[3]
美貌神話:讀書筆記(一)提的內容似乎是偏向左派的,只是相對於單純的「商業霸權」,也討論了「父權體制」如何在背後作用。我去找了些偏右派的文章來看,簡短筆記其論點。
右派(性權派)卡維波的論述:[4]
1. 女人減肥塑身是自我控制、展現自我;是對抗消費文化之展現,並由此獲得成就感、控制感。為何女人比男人多?因為男人有更多其他場域可以「做自己」,不必非得「控制身體」。
2. 媒體中的標準美貌形象,不一定會使女人採取具體行動開始減肥。媒體的女體形象不是原因,足以重塑女體的現代科技才是。
3. 自古以來,女為悅己者容。
4. 苗條的女體形象是來自年輕的女性;生物都喜歡年輕的個體。為何同時具有豐滿胸部的特徵?因為豐滿胸部較屬於成熟女性的特徵,所以「理想形象」中的豐胸和纖細可解釋為「年輕女性」和「成熟女性」的權力爭奪戰。
針對以上論述,我的一些想法和提問:
1. 為何男人有其他更多場域,女人卻沒有?若把「追求美貌」化約成女性自主的象徵,似乎把這個更為根本的問題掩蓋住了?
2. 沒有媒體的女體形象,大家還會去利用這些現代科技嗎?足以重塑女體的現代科技也同時是「足以重塑男體」的。
3. 這裡說的「自古」以來,指的似乎就是「自古以來的父權社會」,是否導果為因?
4. 豐滿胸部屬於成熟女性的特徵?不是發育之後基本上就達到固定尺寸嗎?這裡指的「年輕」到底又是多年輕呢?
上一篇〉美貌神話:讀書筆記(一)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中的「提問 & 回覆」。2) 送出後,如果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3) 不希望留言被刊登在頁面的你,歡迎利用「聯絡我」告訴我你的想法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