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妹標籤與外表焦慮:理論與實踐

主持人是這樣介紹她的:「讓我們歡迎正妹 —— 天下雜誌總主筆李雪莉」

李雪莉一開口就說:「拜託以後介紹不要講什麼正妹不正妹的,你知道專業人員,最怕被人貼標籤了。」

然後我就愛上她了,太帥氣。[1]

(Advertisement)

大眾媒體裡的女人形象

「大眾媒體所呈現的女人形象,也讓女人很不爽。不管是新聞報導、戲劇或廣告,總是一再強調家務勞動由女性承擔、照顧責任由女人承擔:洗衣粉廣告的主角永遠是女人,照顧小孩與長輩的也永遠是女人。那些在各行各業表現出色的女人,到了媒體嘴裡,則化身成為『正妹警察』、『正妹運動員』、『正妹飛行員』。男人為了工作奮鬥有絕對的正當性,女人為了工作加班出差則被視為是不顧家庭。」 [2]

「Young women are led by the media to believe that sexiness is empowering, but women who are sexualized are seen as less competent. (媒體告訴年輕的女人們:性感使你更有權力;然而性感的女人卻被視為花瓶。)」[3]

雖然覺得她回的帥氣,卻也覺得主持人妹妹有點可憐,好像她也不過是反應了這個世代的普遍認知和慣用語。我們常常覺得是自己想要這樣的,而忽略環境對我們的影響。

「小題大作」?

「Constant, everywhere, no big deal. Like the water in the goldfish bowl, barely noticed by inhabitants. Or noticed, but dismissed: “Eye Candy”─  a harmless indulgence. Then go down so easily, in and out, digested and forgotten. Hardly able anymore to rouse our indignation. Just pictures. “No one gets sick from looking at a picture”.(隨時、隨地、無所不在─沒什麼大不了的。就像金魚缸裡的水,很少被會注意到;或是注意到了,然後被忽視:「眼睛的糖果」── 一個無傷大雅的享受。它們是如此從易的被吸收、被消化、然後被忘記。很少有人注意到。只是圖片罷了,『沒人會因為看到這些圖片就生病的』)」[4]

一個越漸增長的視覺文化,和一群少有(女性主義)意識的世代。是這樣嗎?當我在這樣說的時候,有時都會覺得自己是否過於誇張了。是不是太 ──「小題大作」?

(上)台灣廣告(下)瑞典廣告
(左)台灣廣告(右)瑞典廣告

夏天到了,走在六月的台北街頭;火車站,三幅巨大的廣告是:ANESSA(再怎麼曬也都超白)、KOSE 我上妝同時美白、和 Lativ 抗 UV 吸排外套。我上 H&M 的瑞典官網查了一下,裡頭的模特兒全比台灣會看到的黑上好幾個色階,估計這些就是夏天時,展示在斯德哥爾摩街頭的廣告 ─「夏天是太陽的季節」(就是要健康的小麥色)。擺在一起看覺得很有趣:怎麼亞洲人變得那麼「白」,白人卻變得那麼「黑」。「只是圖片而已」,真的嗎?

「符合標準美」的人一樣感受著壓力

他說:「喔!我發現,妳的小腿好像比我的粗耶!」
我說:「欸,不要這樣一直關注我們女生的外表好嗎,壓力很大耶。」
他說:「你又沒差。」

他不知道的是,對外表的過度關注,不只是對那些「看起來不符合標準美」的人造成壓力;那些「看起來符合」的人會學到什麼?可能是:

一、嗯,別人要這樣想我也沒辦法。管好自己吧,別去在意就是了。
二、現在看起來符合,萬一有一天不符合了,是不是也要遭受這樣的揶揄?
三、難道別人喜歡我是因為我的外表嗎?….
四、把外表當成籌碼使用

「太漂亮的女人年輕時容易失去發掘其他潛力的機會,老去時頓失注目的眼光更容易悲傷。」[5]

為什麼瑞典的我不焦慮?

其實這篇扯太遠了,我只是想列一下我的試驗和發現;關於我發現「為什麼我在瑞典過的好自在,在台灣就覺得比較容易焦慮?」。

小小宇宙的理論是:

一、瑞典沒人認識我

如同巴黎女孩說的,「在台北、我常常穿夾腳拖出門,反正沒人認識我!但在巴黎我就不會這樣。」好像越少人認識你的地方,越容易跳出社會期待?

二、瑞典的環境讓我對外表的關注減低

例如,就算人家覺得你漂亮,他通常也不會跟你說「你很漂亮」。聊天的話題不會是「啊~你好瘦好漂亮~」而是你今天過得如何,對外表的讚美通常是服裝搭配上的,例如「我喜歡你的鞋子」。

三、台灣女性普遍缺乏意識

當荷蘭女生能隨口回答,「不會啊,我不會想要像廣告上的明星一樣,因為那是假的嘛!」我還在執著「可是,她們看起來都好瘦好漂亮耶。」(我啦,我缺乏意識,一個理工阿宅的心聲~T_T)

一般來說,女人對身體產生的矛盾較男人多。在上一章中曾提到,男孩子在童年的社交行為中,將身體視為可以行動實踐理想的工具,而女孩子則把身體視為吸引人的物體。女性總認為自己的身材比理想或男人喜歡的身材來得胖;相反的,大部分男人認為自己的身材很理想。因此,大部分男人對自己的身體形象感到滿意,女人則常常處於節食心態下,而且低估了自己的形象。[6]

身體形象是與社會息息相關的,它雖然由你的頭腦主宰,但卻深受每天發生的周遭事物的影響,你對自己的看法也依你認為別人如何想你而決定。[7]

身體形象是態度、感覺和價值觀的混合體。[8]

那,可以做什麼呢?不對,應該是我做了什麼,又發現了什麼。

我做了什麼,又發現了什麼

和女王說的一樣 [9]。如果有仔細觀察過身邊的人,應該都會發現到這點;年紀越大的又會越明顯。所以要時時勤拂拭,當一個善良的人,試著正面思考。

跟手機一樣,剛開始使用也經歷了一段適應期,試著找出新的生活方式的平衡。想想要拿這個新工具來做什麼,而不要被工具牽著鼻子走。

曾經有個學姊仔細盯著我的臉和脖子省視了一番,然後告訴我,我膚況還不錯,不過要小心臉上的雀斑老了以後變黑斑,還有我的眼下細紋脖子細紋。我問她那我到底該怎麼保養?她說她研究了十年,最後心得是:「看你能負擔的價格是多少。」依此去選擇。

我當時很驚恐的立刻回家敷面膜。後來仔細想想,很多30+的男生看起來也很年輕,他們也沒保養啊?還有身邊一些不化妝的女性朋友,皮膚狀況也都很好。當時的我,已經習慣出門會擦隔離或BB霜,覺得可以讓氣色比較好。後來不化妝一陣子之後發現,皮膚好像也沒差到哪裡去,反而比較能呼吸。── 可能因為我也買不起昂貴的化妝品,或也還不是專家吧。

而我小小的非專家心得是:要化妝就要更注意保養和卸妝。對皮膚最初的照顧不是急著化妝,是防曬、保濕、清潔。

又要借用法國女孩的說法,美是… “what goes around this person”(散發在你周圍的:氣質、態度、自信、內涵等等)。

再說,「女人的青春有限,而青春的女人無限」。如果只看得到年輕的美,又只追求年輕的美,無疑是一場沒有勝算的仗啊 (a losing battle)。

在後現代的文化中,身體往往被視為「可操弄的」、「可改造的」(manipulable),而不是「天生的」(determined)[10]。這種想法會帶來很多焦慮,好像自己看起來不是某種特定的樣子,都是因為「我不夠努力」。

「Popular culture encourages fantasy of self-transformation, but ignore inequality of access, limits to possibility, and negative aspects (desperation, what is ideal?) 」[11]

撇開年輕這點不說,那個理想的標準美,隨著時代進步、科技發展,也越來越嚴格(例如:越來越瘦、越來越美魔女);基本上不可能達成。

(就像最後窮得只剩下錢,一樣的道理)

不是說不能打扮自己,而是如果你花費大部分的時間在讓自己符合那個「理想美的標準」,最後會貧乏的只剩外表。

以前別人還可以跟妳說:「不要這樣批評自己,你還有很多優點」;有一天別人突然發現隨著時間過去,你還是當初那個擔心自己大腿不夠細的女孩,在其他方面沒什麼變化或成長?想到就覺得好可怕…

美貌迷思造成的影響之一,是女性「垂直的」斷層;女性被依年齡分群,好像年齡大的在和年齡較小的「競爭」。

我不迷什麼偶像,但我很需要典範。

女性在過去教育過程中,和大眾媒體上,能接觸到的女性典範很少,而且被窄化成單一類型「美女、正妹、漂亮寶貝」。好像這個人其他的特質都不重要了,她因為能力很好,「而且又漂亮」,所以值得被人傳頌?

這次去參加台灣女人連線舉辦的查某人的四物營,認識好幾位老師、婦運界女性,就讓我看到很好的典範。四十歲的女性,專業、有魄力。五十歲的女性,比我還有活力,活潑、熱愛學習、優雅大方。六十歲的女性,爽朗直接。

要減低對年齡的焦慮,就去理解、欣賞不同年齡層的美;要減低對身體樣貌的焦慮,就去欣賞不同的身體型態─去看看你身邊的真實存在的人們,而不是廣告明星。

美容化妝節目看起來在教導、幫助女性,但對我來說,程度有限:因為化妝品的種類實在太多太廣了。常常節目上介紹的,不是太貴就是太難買得到。看一群女生熟練的討論,久了會覺得自己好像也得學會這些;或覺得好像開始被洗腦這樣才是美。不是批判化妝,是我知道我不會想花很多時間化妝。

「Much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exposure to the thin body image ideal in the media is linked with high rates of body dissatisfaction in women, an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ating-disordered attitudes.(許多研究都指出,媒體上纖細的理想身體形象,往往容易讓女性對自己的身體較不滿意、並可能導致飲食失調。)」[12]

而最常被舉出的就是斐濟的例子。[13][14]

這是一句老梗老話,但我親身體驗了它有多有趣。

有陣子覺得自己臉好大,所以每天不倦怠的做瘦臉操,按摩臉;還有陣子實行月經後一周晚餐不吃澱粉瘦身。但是實踐這些方法時,從來沒有聽到有誰說「欸?你變瘦了嗎?」。反倒是開始規律運動、重訓後,不時會有人跟我說「你是不是變瘦啦?」而這段期間,我從來沒節食、或抑制食慾,都是照吃、想吃就吃。

想吃就吃也有一個重點:想吃才吃。吃你需要的量就好。我很懶得計算卡路里,所以都用身體去感覺。

另外,運動除了維持身材之外,還有很多好處不勝枚舉。: D

例如在我專心研究「為何女性會因為外表而焦慮」的時候,當初的焦慮都因為專注而被釋放,也因為理解而被接受。所以接觸女性主義是很好的做法,去理解為什麼、然後去思考是否有其他可能。(事實上,許多學者都已經做了很多研究,告訴我們為什麼、以及該怎麼做了。)

愛自己:不是只愛表現優異的自己,也要愛脆弱無助焦慮的自己。

「愛自己意謂著,你要愛你自己原本的樣子,它表示,在歡樂和痛苦的時候,在害怕和勝利的時候,你都要接受自己。它表示,你要溫柔地對待自己,不要為了心中的感覺而懲罰自己。愛意謂著,為了成長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勇氣,你會敬重自己。你敬重自己,因為你盡力改善自己;你敬重自己,因為你有這麼大的進步,因為你做了種種努力,讓自己成為更有自覺和愛心的人;你敬重自己,因為你知道自己還困在這裡,而且誠實面對各種狀況,不輕言放棄,你為了自己走出的每一步而敬重自己。」[15]

附註

[1] 李雪莉這樣說並不是焦慮、或並不喜歡被稱讚外表;而是對一個女性專業人士來說,這個習慣和讚美常常模糊了焦點。

[2] 婦女新知「建國百年 女人不爽100」婦女節記者會

[3] Body image : a handbook of science, practice, and prevention / edited by Thomas F. Cash, Linda Smolak

[4] Susan Bordo 論述無所不在的視覺文化對人的影響,引出了反諷者的一句話:「沒人會因為圖片而生病!」;Unbearable weight : feminism, Western culture, and the body / Susan Bordo ; new preface by the author ; new foreword by Leslie Heywood

[5][6][7][8] 身體之愛 / Rita Freedman Jackaway 著;徐淸徽譯

[9] https://www.wretch.cc/blog/illyqueen/12761162

[10][11] Material Girl: The Effacements of Postmodern Culture / Susan Bordo

[12] Body Image: A Handbook of Science, Practice, and Prevention / edited by Thomas F. Cash, Linda Smolak

[13]

「Becker’s work in Fiji showed that the influx of global media – even without much of a global economy – can impact conceptions of body image and disordered eating behaviors. In the Fijian case, only 18 months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television with Western programming, young women moved from thinking of their bodies as unchangeable and supported by a dense social network to malleable by themselves as individuals. Their desire for thinner, more Western-looking bodies was not due to aesthetic goals but rather a desire for the consumerist and glamorous lifestyles they saw attached to the thin bodies. The slender Western body ideals were a means to an end for them, rather than ends unto themselves.

(Becker 的研究顯示,在斐濟 ─ 即使沒有一個全球化的經濟體 ─ 全球媒體的湧入仍會影響身體形象和造成飲食失調。在斐濟引進與西方電視節目的 18 個月後,年輕女性對自己的身體認知從原本的『視身體為不可改變的,並且受密集的社會網絡支持』改變為『身體是有被個體重新塑造的』。她們想變得更瘦、擁有更符合西方審美標準的身體不僅僅是因為對美的追求,而是這個理想身體所連結到的消費主義、和富有魅力的生活方式。纖細的西方理想身體形象不是最終的目的,而是為了達到目的的手段。」

─ Body Image: A Handbook of Science, Practice, and Prevention / edited by Thomas F. Cash, Linda Smolak

[14]

「Because of their remote location, the Fiji islands did not have access to television until 1995, when a single station was introduced. It broadcasts program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Great Britain, and Australia. Until that time, Fiji had no reported cases of eating disorders, and a study conducted by the anthropologist Anne Becker showed that most Fijian girls and women, no matter how large, were comfortable with their bodies. In 1998, just three years after the station began broadcasting, 11 percent of girls reported vomiting to control weight, and 62 percent of the girls surveyed reported dieting during the previous months.

(斐濟群島由於其位置偏遠,一直都沒有電視,直到1995年才首度引入。此後,斐濟開始可以收看來自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的廣播節目。在這之前,斐濟沒有任何飲食失調的案例;人類學家 Anne Becker 的研究更顯示,大多數斐濟女孩和婦女,無論她們的身體多大,都對自己的身體感到舒適、自在。然而,在 1998 年 ─ 引進電視的短短三年之後 ─11% 的女孩以嘔吐控制體重,62% 的女生表明在過去幾個月曾進行節食。)

Becker was surprised by the change; she had though that Fijian cultural traditions, which celebrate eating and favor voluptuous bodies, would “withstand” the influence of media images. Her explanation for the Fijians’ vulnerability? They were not sophisticated enough bout media to recognize that the television images were not “real”.

(Becker 對研究的結果感到驚訝,她以為斐濟慶祝進食和偏好豐腴身材的文化傳統,足以抵抗的媒體形象的影響。她如何解釋斐濟為何受影響呢?── 他們沒有意識到,電視所傳達的圖像是不是“真的”。)」

─ Unbearable weight : feminism, Western culture, and the body / Susan Bordo ; new preface by the author ; new foreword by Leslie Heywood

[15] 愛是一切的答案 / 芭芭拉.安吉麗思(Barbara De Angelis)著 ; 汪芸譯

About The Author

soidid

4 thoughts on “正妹標籤與外表焦慮:理論與實踐

  1. 妳好!真的很欣賞妳這篇文章,看了讓我反思很多。有時覺得是社會文化和媒體、業者的問題,導致女性追求美到了一種近乎執著的地步。

    美是全面的,所以愛美可以鉅細靡遺,讓人神經緊張,但其實美不美,又豈在黃金比例與「瘦、白、眼睛大」呢?就因美是全面的,其實讓人覺得是「美女」,往往只是憑著個人的氣質與給人的感覺而已。

    但是不是美女,又代表著什麼?美貌就是成就嗎?美貌就會帶來成功,做什麼事都順利嗎?這可能是國中生才會有的想法,隨著年紀增長,還是為了化妝保養美體美身耗去所有時間與精神,有時覺得自己像是抱著小時候喜愛的毛公仔不肯丟棄一樣幼稚可憐。

    多年來為飲食疾患所苦的我,深知對外表的執迷不過是逃避人生真正重要事情的手段,也只有心中受傷,沒有安全感的人,才會愛美愛到「怕醜」,對肥胖和變老變醜近乎恐懼,即便殘害身心仍然不得不做。

    我想大層面的社會文化卻是問題,但細觀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身邊的男性也不會斤斤計較,吹毛求疵的要求女人外表必須精緻準確,就連萬惡的媒體與電視,所推崇號稱的女神,細看也不是都處處標準,而公認的美女也不見得紅、受歡迎,大眾不是盲目的,盲目的是低自尊的女人,心生病了卻執意修理自己的外表。

    妳文中提到「當年那個擔心自己大腿不夠細的女孩」,讓我覺得很感傷,讓我想到自己為了體重錯失的變化與成長…..不想做五十年後只有眼珠掉漆的舊娃娃,就得停止矇上眼睛追求美貌,狠下心來面對看似已荒廢的人生。

    妳的文章可以借我轉到PTT的eating disorder版嗎?在生活娛樂館的Health群組,有空來逛逛,希望可以多分享一些這樣的好文章與好觀念,謝謝!

    1. 你好!謝謝你,很高興你喜歡這篇文章 :)。文章可以轉,轉的時候請附上網址,謝謝。

      最近比較沒有在看性別、女性相關的東西,一方面是自己的疑惑與追尋告了一個小小的段落,一方面也沒有什麼新的、好奇的主題出現;所以如果你有在想的問題或主題,也很期待你的分享。討論和分享讓「問為什麼」變的更有趣。:)

      今天看到的一個影片,和你分享:
      Cameron Russell: Looks aren’t everything. Believe me, I’m a model.

  2. 價值觀真的是潛移默化…
    當大家都做著一樣的事、遵循著同樣的事
    一但自己和他們想的不一樣
    就很容易以為自己所做的才是錯的…

Leave a Reply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中的「提問 & 回覆」。2) 送出後,如果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3) 不希望留言被刊登在頁面的你,歡迎利用「聯絡我」告訴我你的想法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