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始學瑞典語的時候,被彈舌的 R 嚇到,覺得自己的舌頭笨重又有肢體障礙,而滾動的 R 就是我與瑞典語之間的唯一障礙。
後來才知道,代誌不是憨人想得這麼簡單。R 不是我最大的敵人,更不是唯一的障礙。
—— 我的瑞典語發音人生第一篇,寫五個練習過程中重複體會到的基礎概念和心法。
1. 聲音跟文字是兩套系統
從母語者的聲音中直接學習,而不是從單字的拼法猜測。
不要直接看著字母的拼法念。在還沒有建立起瑞典語語音系統時,很可能是用英語的方式去唸,而這樣並不精確。
就像外國人學中文,如果一開始發音還沒有建立好,依照羅馬拼音去唸中文,唸出來就不夠到位。
我曾經以為自己夠警醒了,知道「聲音跟文字是兩套系統」,但一直都還是看著單字練習發音。直到有一天,因為眼睛疲乏,閉著眼睛練習發音。才發現,我其實沒辦法立刻反應自己聽到的是長母音,還是短母音。
所以,試試看閉著眼睛、或完全不看任何字稿練習吧!這會讓你的聽覺變得更敏銳。
2. 在說之前,好好的聽
你必須先學會分辨,才能知道如何自我修正、如何練習。
一般瑞典語教材的發音會包括:字母、母音子音、accent 1 & accent 2、長音短音……等等。
但教材通常不能包括所有你需要新辨識、練習的音。
對學習者來說,除了瑞典語詞彙跟詞彙之間的辨別不夠敏銳之外,我(們)還有一個問題:會跟其他語言打架。
瑞典語的文法不難,結構跟英文很像。但也因為長的像,加上先學了英文,所以在面對新的、中文英文都沒有的聲音時,容易用「最接近的那個」英文去迫近。
例如:
- 要說 men(瑞典文),結果不小心說成了 man(英文)
- 要說 dag(瑞典文),結果說出來變成 dog(英文)
我認為發音的精確程度,會「小於等於」能辨識的聲音差別。因此,知道自己「哪些音」無法分清楚,是很重要的。
每當發現自己有對某些字詞組有辨識障礙時,就利用 Anki 記錄下來,反覆練習辨識 *。
3. 除了用「聽」的,你也可以用「想像」的
這個小秘訣,是我學了蠻久以後才發現的。
想要學一個新的語言,我們習慣的方法是「聽聽看,我們講的、和母語者講的,像不像」,但這個方法有一個問題:有時候,我們聽得出來「不像」,卻不知道「如何調整」。
這時候,除了一般常見的「觀察嘴型」、「了解舌頭位置」之外,我們還可以用「想像」的 —— 聽聲音給你的「形象」感覺,然後聽自己模仿的聲音是否也有類似感覺。例如:
- 長音「å」給人一種很渾圓的感覺
- 長音「e」給人一種「衝出去」的感覺
我自己覺得一個很常見、也很明顯的字是「det」,用英文發音的方式發,和用瑞典文發音的方式,可以明顯感受到瑞典文版有一種「要衝出去」的感覺。
所以我會去想「我的 det 有沒有一種『要衝出去的感覺』?」,來幫助我修正自己的發音。
當然,這個方法和常見的「觀察嘴型」等方法並不相斥,可以互相輔助、交替運用。有時候用「技術、邏輯式的修正指引」,例如:要拉長、嘴形要圓⋯⋯等等;有時候用「想像、感覺式的修正指引」—— 聽起來有 _______ 的感覺。
4. 你的「差不多」不算數
如果有人糾正你,但你自己聽不出來,不要偷懶想「差不多啊」、「應該還可以吧」。因為你的「差不多」,在母語者耳裡可能是很明顯的差異。
舉例來說,我會把瑞典語的 man,說成 men 而不自覺,但對瑞典母語者來講卻非常明顯。
就像外國人可能也會覺得「睡覺」跟「水餃」——「差不多啊!」,但我們卻會覺得這之中的差異是非常明顯的。
讓母語者糾正你,如果找不到母語者協助,可以練習模仿母語者聲調、發音,同時把自己的聲音錄下來。從錄音裡聽,會更容易聽出自己發音不夠到位的地方。
5. 把發音想成跳舞
我喜歡把發音想成是嘴巴與舌頭的舞蹈。
當接觸一個新的語言時,你一定會有很醜、四不像的時候,也一定會需要鍛鍊新的肌肉運用方式。
所以不要怕醜,也不要怕錯。它無法速成,但持之以恆一定會有進展,且保持頻率會遠比熬夜苦讀有效。

當你覺得「我~不~行~!我就是沒辦法~~~我障礙~~~我大舌頭~~~我挫敗~~~」的時候,試試看每天找 10 分鐘,專心練習「你不行」的部分;
練習的時候不求一次到位,但每一次都盡量模仿母語者的發音,反覆聽說。持續至少三個禮拜,一定會有所進展。
當時,我製作了自己的「發音障礙」練習曲:只要我遇到一個「我障礙」的 R 發音,我就把這個發音「存」起來。
這些困難的 R,總長度只有 40 秒左右,然後每天花個 5-10 分鐘重複練習。累積下來,就很有效果。
在後面的〈每天的發音練習曲:r〉這篇裡,有我練習的單字、音檔。
下一篇:我的瑞典語發音人生 2:打底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2) 送出後,如果你的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