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nsta:瑞典的貧民窟?

在上語言課的兩個多月間,我住在 Tensta。

Tensta 是斯德哥爾摩北方的一個地區,距離中央車站(T-centralen,可以想成「台北車站」)大約 12 公里。以台北來比喻的話 —— 關渡捷運站到台北車站大約是 13 公里、新店站到台北車站是 11 公里 —— 所以大概像是住在關渡或新店這樣的距離。

搭地鐵到中央車站大約 20 分鐘。

左上角藍線的末端,倒數第二站,就是 Tensta。

不過,不同的是,Tensta 是一個「危險的地方」。「危險」到當時我在機場入境時,海關煞有其事的「提醒」我:「雖然看你的出入境紀錄,我知道你之前來過瑞典,待了半年、唸書,對這裡應該是有基本的了解。不過我還是要提醒你,住在 Tensta 要多小心,最好晚上就不要出門了。同樣是亞洲人,這是我給你的忠告。」

「同樣是亞洲人」—— 是我先開始玩味的一句話。因為他的輪廓很深,大概是西亞或中亞一帶的人。的確都是亞洲,但是基於某種原因(可能是外觀上有顯著的差異?),我好像從來沒想過這樣的劃界方式——「同樣是亞洲人」,總是會先入為主的想到「東亞」。

然後才開始想:「很危險?真的嗎?」

(Advertisement)

Tensta 與百萬計畫

而 Tensta 到底為什麼危險?又是怎麼變的危險?要從「百萬計畫」開始講起。

在 1960 年代的瑞典,因為經濟發展,許多人湧入都市,住宅開始缺乏。

1965 年,政府首次介入,開始主導建設大量公共住宅。當時,社會民主黨提出「每年建造 10 萬住宅,連續十年,總共 100 萬。」的建設計畫,這就是所謂的百萬計畫(The Million Programme)。

要一次蓋這麼大量的住宅,可行的方式,就是選址在離中心稍微有點距離、比較市郊的地方。興建地區包括 Husby、Rinkeby、Tensta 等地方。

經整修的百萬計畫建築。Rinkeby, Stockholm (2009)

然而,在前兩波房子建好後,卻發生了規劃時沒有預料到的狀況:經濟熱潮冷卻、石油危機、房屋需求減少。

雪上加霜的是,規劃好的地鐵也沒有即時到位。舉例來說,Tensta 地區的第一批住宅 1967 年就可以入住,但地鐵卻到 1975 年才開通。

因此,這批住宅,就變成了又貴、又偏遠、又無聊(新規劃市鎮)的地方,沒有中產階級想要選擇住在這裡。住進來的人,一部分變成受政府補貼租金的「問題份子」(例如,有用藥問題的人)。[1][2]

而這些「沒有人要的房子」,也成為 70 年代大量湧入移民的落腳處。

種種原因之下,百萬計畫沒有如預期的變成「中產階級」的住宅區。這樣的狀況也驅趕了原本入住的瑞典人。讓這個地區漸漸污名化,被視為「移民、貧民住宅區」,被隔絕於主流瑞典社會之外。

至此,很諷刺的,原本立意良好、想要以「中產為主」、「融合各文化」的百萬計畫,最後變成了「隔離」的見證。

「危險的」Tensta

有一部分的瑞典人,因此對 Tensta 地區存在著「很危險」的印象。也有「這裡的青少年會拿石塊丟警察,所以警察都不想來這裡。」的說法。(雖然我第一次聽到時,覺得——嗯?警察應該不會怕石塊吧?)

受到媒體、社會印象的影響,即使他們從來沒有真的來過 Tensta,還是對「Tensta 很危險」這樣的說法深信不疑。甚至會限制伴侶不准去:「那個地方太危險了,不要去。改約市中心其他地方見面吧。」

對這些人來說,提到 Tensta,他們想到的可能是這樣的畫面:鬧事、警察、火燒車。

但這樣的刻板印象,近年來也正逐漸被反轉。在媒體上漸漸可以看到有相反的意見出來,表示:「雖然許多人認為 Tensta 很危險,但實際上這裡跟傳聞完全不同」[3]。

Tensta 最近一棟新的學生宿舍啟用,入住的學生受訪時表示,自己當初要搬過來時,家人朋友認為「你可千萬不能搬去 Tensta,那裡很危險」,但自己住進來後,發現這樣的說法是言過其實。[4]

關於 Tensta 「其實沒有傳聞中危險」的報導

所以⋯⋯有沒有碰到什麼危險的事?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好奇:那住在這裡,到底危不危險?有沒有碰到什麼危險的事呢?

有,也沒有。

在這短短兩個月多的時間,我遇到最驚嚇的事情是:有一天晚上,大約九點多,跟朋友逛完街、買完東西要回家。走在離家很近的馬路上。突然,前方一個爆炸聲響,接著車子就開始著火燒起來了。有兩三個年輕男子(不知道是肇事者還是跟我們一樣發現苗頭不對要閃人的路人)往我們這裡走來,離開火燒車現場。

聽到爆炸聲響時,我們大約在畫面中星星的位置。

我們先是傻住,倒退走了幾步,還搞不清楚狀況。發現有火光後,開始往回走。走到夠遠的地方後,發現也陸續有路人、居民開始聚集,察看狀況,就跟著停下來圍觀了一下,拍下這張照片。

當時我小小的腦袋裡想到的危險是:1) 先前的小爆炸只是開始,萬一車子有很多油,等下來個大爆炸怎麼辦?(電影不是都這樣演的嗎)還是快點撤退到「不會炸到我的地方」2) 所以剛剛那幾個年輕人是縱火的人嗎?他們會不會因為我是目擊者,怕我去告密就把我斃了?(一樣又是電影看太多症候群)

當然兩者都沒有發生。

警察很快就來了。後續也沒有再發生其他事件。當天晚上及隔天,我很密集的注意新聞,想知道到底事故原委是什麼?(據朋友說,有時候車子起火事件是為了詐領保險金。)不過都沒有等到相關新聞。看來並不是什麼太嚴重的事。

我・不・怕・

不過,雖然一開始就對「Tensta 很危險」抱持著懷疑的態度,心裡還是多少被影響,而覺得有點害怕。

影響最大的可能是海關的話 —— 連海關都警告我了,是不是真的很可怕啊?想想看台灣的海關會跟哪個外國人說:「什麼?你要住在 XX 地區嗎?那裡很危險喔,你要多注意喔!」完全想像不到有哪個地區是會被如此警告的。

走在這裡的街上,跟大家所想像的「瑞典」(金髮碧眼高挑的白人)很不同:路上幾乎都是移民或移民背景的臉孔。

Tensta 市集。藍色的 T 代表 Tunnelbanan,是斯德哥爾摩的地鐵系統。市集就設在地鐵出口外的街道廣場。中間遠方有彩色斑斕的大樓,是當時還在興建中的學生宿舍(Studentskrapan i Tensta)。

我記得我曾看著街上的人們想:他們真的危險嗎?被認為是危險的,應該心裡也很不是滋味吧?我到底要怎麼看待這個地方呢?

一方面,覺得保持警醒、小心,不是什麼壞的建議。但一方面也覺得,認為「必須要小心」的想法多少是受到「這裡不安全」的想法影響。如果我認為「這裡是危險的」,那我可能就感覺不到、看不到其他的可能了。這麼一想又覺得不太甘心:覺得如此一來我就沒有活出我所想要的價值,沒有對所有人一致的對待,而在某些族群較多的地區默默感到害怕。這樣不是有點虛偽嗎?

剛開始的幾天,我就這樣帶著「一邊感到小小緊張擔心、一邊認定這個地方沒有想像中恐怖」有點互相衝突的想法生活著。

不過後來就慢慢放鬆下來了(人果然是習慣的動物啊),開始喜歡這裡悠閒的氛圍、離家很近的圖書館、夏日的戶外蔬果攤、跟市中心相比便宜許多的物價。

不知道為什麼,竟然沒有幫我最愛的圖書館好好照張相。這是圖書館後方,秋季滿滿的落葉。

「我住在 Tensta」

除了對外在的擔心(這裡真的很危險嗎?),也發現自己在住進一個「人們覺得是貧民窟、很危險的地區」之後,內心也有些小波浪:我開始擔心其他人的反應跟眼光,也擔心怎麼應對最好。

我還記得,有次在瑞典語課堂上,要練習「我住在哪裡」的句子。在輪到我發表之前,我不禁在小劇場裡來回排演著:到底說出「我住在 Tensta」後,大家會投以什麼眼光呢?驚訝、鄙視、或覺得我很有種?覺得有那麼一點點緊張刺激。

輪到我時,我強作鎮定的說:「我住在 Tensta,XX 街上」,心裡一邊緊張的等待「審判結果」。

—— 結果什麼事也沒發生:沒受到特別關注,老師也一臉稀鬆平常。

覺得自己非常像小孩子、傻子。蠢翻了。

Tensta 是一面鏡子

有一陣子,我不太確定該不該提及「Tensta 被認為是貧民窟」這個概念:當我覺得某個看法可能是「偏見」的時候,到底是提出來讓它有被討論的機會好呢?還是不要重複傳播謠言,一般般看待比較好?

也質疑過自己不太想提的原因,會不會其實是心底深處還是覺得有點「不光彩」、「不想被知道」,某種華人愛面子、報喜不報憂的心態作祟?

後來了解這裡多一些、聽過正反說法、自己心底也沈澱夠了,就覺得好像可以說點什麼了。也覺得應該說點什麼。

一個原因是,之後會寫一些「生活中的政治觀察」,有部分是在這裡看到的人事物(例如:Järva 政治週);少了環境的背景介紹,感覺就不完整了。

另外則是,每個人的觀察,除了自身想法,多少會受所在環境影響。因此我想呈現關於這個地區的資訊及脈絡,讓讀的人知道「我住的地方是這樣、我觀察我的環境、周邊的人們;我的觀點和我住的地方相關。」。

整體來說,Tensta 是一趟有趣的體驗:從一開始的有點擔憂、內心衝突、感覺被污名化,到最後能怡然自得。

這個特別的地方,像是之前沒遇過的一面稜鏡,切出了不同的角度與眼光:讓我除了看到「多元文化融合」的瑞典,也看到了「貧民窟」與「刻板印象」的瑞典,這是我在當年交換的「大學世界」裡看不到的,而我很喜歡。

不是因為幸災樂禍(「哈哈!被我抓到你的小辮子了吧」),而是覺得如果只有光面,好像少了點什麼;也許瑞典在很多客觀標準上勝過許多國家,但人們總還是有些「想要更好的地方」吧?

一個有光面、有暗面,光影交錯的印象,感覺也更像一個真實的存在。

附註

[1] https://www.quora.com/What-was-the-Swedish-million-program

[2] Bo. Nu. Då. 展覽

[3] Boende i Tensta om polisens rapport: ”Finns en annan verklighet”

[4] https://www.expressen.se/nyheter/stockholm/har-bor-studenterna-som-vill-bygga-sveriges-framtid-/

About The Author

soidid

Leave a Reply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中的「提問 & 回覆」。2) 送出後,如果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3) 不希望留言被刊登在頁面的你,歡迎利用「聯絡我」告訴我你的想法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