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 × 政治,瑞典建築設計博物館 Bo. Nu. Då. 展覽(下)

「Bo. Nu. Då.」這個題目是這一系列的「瑞典 × 政治」觀察中,我最早想要紀錄、跟更多人討論的,但同時也是寫起來最為困難的。

(Advertisement)

看了展覽,我很喜歡;但不知道怎麼釐清腦中凌亂的想法,把覺得好的部分傳達出來。怕自己詞不達意,把明明很好的東西表達得很差,讓他人無法理解其中的好。

同時也有點害怕在認真思考、釐清、表達出來之後,反而覺得「沒那麼好了」,然後覺得最初充滿熱情、眼冒愛心的自己像個傻子。

是一種很矛盾的心態;現在說起當初的用詞「因為很愛,而難以開始」還覺得已經有點羞恥了。

最初的草稿是一年前寫的。感謝路上推我一把的人們,讓我終於要來收~尾~了

「我到底為什麼這麼喜歡這樣的展覽呢?」是我一再問自己的問題,也在不同時間點,有過不同的切入角度。開始寫這篇時,還猶豫不決,不知道用什麼方式陳述最好。於是回頭看最初的草稿。

事隔一年,回頭看這份草稿列出的六點「喜歡的原因」,我仍然同意,便決定用當初的「魯莽開頭」為引子收尾。(可以說是這麼久以後真的沒力了就讓過去的自己拯救現在的自己吧前後呼應)

感覺、故事:各式各樣的生命都值得被看見

在這六點原因中,前兩點是關於感覺與故事。

原因 1
因為這是一個以「居住」為主題的展覽,但卻包括了「遊民(Homeless)」主題。

我喜歡它沒有忘記弱勢的人們、容易被忘記的人們。而且不只是以「數據」或「問題」呈現,而是給了他們自己的聲音與故事。以遊民自身為主體,說出自己的故事。

原因 2
展出的是「建築」博物館,但展覽內容卻不都是「材質、建築、技術」,更包括了「人、想望、政策、生活測量」等圍繞在「居住」旁的各種切入面向。當然,也包括移民。

除了知識、硬體,有很多故事、感覺。

從遊民故事、四個當代居住故事、電影裡的家的形象、1900 年代的十三口之家、代表家的物件⋯⋯整個展覽收集了非常多的故事,以不同的方式呈現:文字、照片、影片、空間、互動。在感受他人故事的同時,也鼓勵參觀者想像自己的家(夢想劇場、「未來夢想中的家」投稿),感覺自己的感覺。

「居住」除了作為客觀的研究主題、數據,還有很多主觀的感受,是人們如何定義一個家,以及不同人們如何生活著,的故事。

可以看出策展人很努力的盡量包括不同可能性、呈現各種生命故事。這樣的規劃方式,也算是瑞典社會中「每一個人都要被包括」、「每一個人都要被看見、聽見」思想的具體展示吧。

這讓我覺得很感動。

歷史的長河:過去不是就「過去了。」

第三與第四點是關於「脈絡」。

原因 3
不是只有未來,更有過去。不是單單想像未來住宅可以多先進、多厲害,也回顧過去發生了什麼事(針對什麼危機,採取了什麼政策,導致什麼樣的結果),並在最後提出跟當下瑞典有關的居住危機問題讓大家思考。

在台灣討論議題時,好像比較少去追溯「過去」—— 可能是健忘、或者以一句「歷史共業」帶過,認為反正是「算也算不清楚的一筆爛帳」、「那些政治人物現在也不知道去哪了?」,所以再追這些也沒用。也可能不同立場的人,有不同版本的歷史,而誰也不信服誰。或者,人們被生活追趕的沒力氣再關心那麼長的歷史。

這是我第一次看到討論一個議題,「居然」列出了 99 年以來的危機與對策,同時不是只宣揚功績,也包括失敗、成果不如預期的「百萬計畫」。(如何「失敗」?可以參考 Tensta:瑞典的貧民窟?一文中,對該計畫的介紹)

—— 「原來還可以這樣啊,把歷史拉長到這個等級去思考當代的議題」,做「不健忘的政策討論」,我覺得謎之感動⋯⋯。

立場思辨:政治在日常生活中

原因 4
在讓大家思考的主題中,列舉支持與反對意見者的論述。

脈絡有兩個維度,一個是時間性的,另一個是立場主張。

在台灣,關於立場主張的比較,通常是在選舉時才會被關注:選前幾天,透過一個小遊戲或是表格,選出跟你立場價值接近的政黨或候選人。

但在瑞典,卻似乎可以在任何時候發生,背後隱藏著公民似乎應常常思考這些問題。不同主張的理由及主張,也是除了展覽本身的介紹以外,唯一一個也被印成小手冊、可以人手一冊帶回家慢慢看的文宣資料。

我喜歡這個展覽把過去發生過的事呈現給你、也把各個立場呈現給你,然後問你「什麼是你所想要的未來?」。

這是一個「向參觀者提問,而沒有一定的標準答案」的展覽。

互動設計、美:設計,讓人以各種方式感受理解

第五項是關於藝術和政治的結合。

原因 5
展場大型的 infographics、互動設計(多少錢可以在哪裡買房子?同一條公車線上的貧富隔閡)、燈光設計、地板設計(50,000 瑞典克朗在不同城市可以買到多大的空間?)

政策、議題一定少不了統計數據做為背景資訊。但統計數據難以「感覺」,如何讓參觀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背後的意義?一個方法是透過前面說的「講故事」,透過真實的生命故事去感受;另一個方法則是透過互動設計。

像是:巨大的視覺圖表,強調政府主導大興土木的 60-70 年代、一路向上飆的住宅等候名單(視覺); 1:1 呈現住家、五萬克朗可以買到的面積(體感);你可以買到哪些地方的房子?(帶入自己的生活經驗)。

展場的燈光及路線引導也做得很清楚,很美。

雖然沒有什麼酷炫的新科技,但整體設計的很美、融洽,能感受到每個設計背後的意圖跟目的,是我覺得很厲害的地方。不會讓人有「為技術而技術」、「炫技」而不知道意義為何的設計。

展覽作為政策討論

最後一項是關於立場。

原因 6
隱約覺得主辦方的思考偏向我偏愛的政治立場,可能也是原因⋯⋯。

Bo. Nu. Då 算是目前看過的、心中理想的「展覽作為政策討論」—— 有脈絡、有觀點、有數據、有體驗、有故事。然後設計的很棒。像是政治跟藝術的漂亮結合。

看完展,我內心浮現的字是「Human-centered politics」(以人為中心的政策/政治)。當然政治本來就是一定是關於人的,這裡說的「以人為中心」,指的是比起菁英式、威權式、上對下的,用了更多心思在「納入不同參與者」:讓人們理解/被理解、看見/被看見、參與其中。

人對人的理解不只是建立在「客觀數據」(你對我錯),還有「主觀感受」(生命故事)。

不是告訴你絕對的對錯,而是問你很多問題,讓你自己去反思。

從頭走到尾,會覺得這個展覽有如一場「自己跟自己的政治思辨」:看到相關的背景資訊、故事,最後思考自己面對當下的住宅議題,認為「怎麼樣的方向是合理的?要做出怎樣的決策?」

雖然 —— 似乎也不是完全沒有立場或偏好的價值觀。

從一開始的「抵達」的設計(感覺似乎在召喚人們的共同經驗,同理許多抵達不久的難民)、選擇呈現「破解居住迷思」、「瑞典滿了嗎?沒有」的數據及論述,到「居住是一項人權嗎?如果是,為什麼不是每個人都有地方住?」的陳述。

會覺得,似乎也可以將整個展覽,看成是「社會民主路線的說帖」?不過因為我自己的政治立場也是偏好如此,所以⋯⋯,比較不以為意,或對於可能的選擇性呈現比較不敏感。

不過儘管如此,我還是很喜歡這個展覽帶給我的新想像 ——「展覽作為政策討論」的可能:透過探索實體展覽、在展覽中與數據互動、閱讀他人生命故事,比坐在電腦前看長長的文章有趣很多。

客觀的「政策辯論統計」,與主觀的、多樣化的「生命故事」並陳,也能充分刺激邏輯與感受。

看見每個不同的「主觀」

過往我在思考政治議題的時候,總是習慣要找出「正確的邏輯」、「站得住腳的說法」,並認為只要給每個人「正確的資訊」,最終我們將能達到某個「共識」,而政治上的歧異就能夠解決。這是左腦、理智、客觀的邏輯思考。

在邏輯至上的思考下,「情緒化」、「不客觀」變成了負面詞彙,也成為討論中急欲去除的元素。Bo. Nu. Då 這個感性的「政策討論展覽」,讓我開始思考:也許我們實際上無法跳過、也無法避免所有的情緒跟主觀。也許我們就是得一一去看見每個不同的「主觀」。(可以想像這是個辛苦而緩慢的過程,也會面臨怎麼處理?如何平衡?等種種實務上的問題。)

而 Bo. Nu. Då 展覽的目的(或說:我所感受到的目的),相較於呈現「客觀」,也許更是「呈現各種主觀」。

一一 是「感受他人的感覺與生命」:透過故事、透過感知、透過帶入自身經驗。在此之中,「政治」有種「有力量」的感覺:先感受了不同的生命故事,受這個主題影響的各種人;接著思考我們面對的問題是什麼、該如何面對;最終作出自己的決策。

以共感、看見為基礎,展開的政策討論與決策。而自己的決策,就是政治與力量。

About The Author

soidid

2 thoughts on “居住 × 政治,瑞典建築設計博物館 Bo. Nu. Då. 展覽(下)

Leave a Reply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中的「提問 & 回覆」。2) 送出後,如果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3) 不希望留言被刊登在頁面的你,歡迎利用「聯絡我」告訴我你的想法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