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學瑞典語的原因之一是:對這個國家的文化感到好奇、希望讀懂他們在看什麼 —— 這是屬於「內容」層面的好奇。
另一個原因則是對「架構」的好奇:我好奇瑞典語的語言架構,會不會讓瑞典人在思考、溝通上,有什麼跟我們不一樣的地方呢?(⋯⋯ 以致於他們的政治體系「好像」運作得更順利?大家「好像」更能好好討論事情?)
在瑞典語學習的路上,也因此有些小小觀察,想跟大家分享。
orkar:有力氣做某件事
orkar 這個動詞,代表「有力氣做某件事」。(har energi / är inte trött)
第一次學這個字,心想:「啊,瑞典人是不是很容易累?(被毆)所以需要一個 orkar 的動詞,來說明自己有沒有力氣。」
不過凡事也都可以從反面想,例如,瑞典人不是很容易累,而是很重視一個人做一件事時的狀態好不好,所以需要 orkar 這個單字。
當時在課堂上練習造句時,內容多半和「體力」有關。例如「Jag orkar springa maraton.(我可以跑馬拉松)」,或是「Jag orkar inte plugga. (我沒力氣唸書)」。
老師 Stina 曾經舉過一次例子,是「假如我的同事很可怕,那也可以說:Jag orkar inte prata med honom. (我沒力氣跟他說話)」然後再三說這只是舉例,實際上她的同事人都非常好。
在這個例子中,orkar 就和「體力」比較無關了,而是和「心累」有關 —— 和某些人溝通特別讓人心累,需要準備更久、鼓足更多的勇氣才能開啟。
當下,我並沒有對這個例句特別有印象。但隨著接觸的瑞典文越來越多,我越發現:orkar 這個字很常在溝通上出現;同時,比起我最初以為的「體力上能不能負荷」,orkar 其實更常被用來表達「心累」。
而我覺得這在溝通上是有幫助的。怎麼說呢?
“Jag orkar inte.” 對溝通的幫助
例如,如果你現在不想聽某個人說話,中文的說話習慣可能會讓你脫口而出:「你很煩耶,現在不要跟我說話好嗎!」、或「我不想聽你說話」。如此一來,重點落在了「你」——「你」很煩、我不想聽「你」說話。對方聽了可能更生氣。
而在類似的情境下,瑞典語可能會這樣說:Men, snälla, jag orkar inte lyssna nu. (拜託,我現在沒有力氣聽。)
orkar 這個字把原因歸在了「我」—— 是「我」現在沒有力氣聽、沒有力氣溝通。如此一來,可以不必讓對方感覺受指責,但同時表達「現在不是溝通的好時機」。
在溝通技巧上,也的確有這麼一個相關的原則,稱為「我訊息」:在溝通時,將重點放在自己的感受、狀態、情緒,減少用「你」。因為在爭執時,若使用「你」開頭,即使說話的一方認為自己是在「表達感受」,但對方聽起來卻往往會變成:「你在指責我」、「你認為都是我的錯」。[1]
其實中文也能說出一樣的意思,也能夠說出「我訊息」。
差別只是:在我們的文化中,比較不習慣用這樣的方式說話。相較之下,「Jag orkar inte」則是瑞典日常中,人們非常容易脫口說出的話。
(使用過度可能也會有種自我放棄的感覺:「好啦~都怪我~都是我的錯,都是因為我 orkar inte。」然後以另一種形式激怒家人朋友?)
orkar 這個字跟 mår,也有點關係。通常你 orkar inte(沒力氣)的時候,往往也 mår dåligt(感覺差)。所以它同時也傳達了「我現在的狀態沒辦法做這件事情」,但並不是永遠都不行。
Du har fel:你錯了
另一個有意思的結構是,在英文中「你錯了」是「You are wrong」,be 動詞 are 給我一種感覺是,在你和錯之間畫了一個等號,像這樣:You = wrong。
而在瑞典語中,「你錯了」的說法是「Du har fel」。har 類似於英文的 have,是「有」的意思。
所以如果有人對我說「Du har fel」,我腦中的心智圖幻想,會是:我現在「持有」的這個想法、意見,是錯的。但「錯」是一個我「有」的東西,而不等於我。
有一種⋯⋯把意見跟人的主體分開,可以討論意見、而不讓聽者覺得整個人被否定,的感覺。
tror / tycker / tänker 我覺得⋯⋯
這也說到表達意見的時候,我「認為」、我「覺得」,有兩種說法。(也是瑞典語 101 大家必學的分辨)
第一種是 tror ,意思為,我「主觀」認為如何。我不需要有理由,可以就感覺好、覺得是這樣,我也不太想爭論;或者我不是很確定,也會用 tror 這個字表達。
另一種是 tycker,表示我有明確的理由持這個論點。
所以如果你想避免衝突,用緩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見,並增加一點「可能」「大概」的感覺,就可以使用「tror」這個字。
除了 tror 和 tycker 這兩個常常被放在一起比較的單字外,還有一個字也能派上用場:tänker。
tänker 這個字代表你的腦細胞現在「正在」處理這件事、「正在」想著這個想法,而並沒有表達特定立場。也適合拿來做意見徵詢或試探。
用「感覺」來決定、用「感覺」來溝通
在瑞典語中,很常用「感覺(mår)」這個字,人們也普遍認為「感覺好(mår bra)」是很重要的。用「感覺、直覺」來做決定,也一點都不少見。
例如:在電視節目中,你也可以看到主角做了一個困難的決定後,說「嗯,我在這個決定裡感到安全(Jag känner mig trygg i beslutet.)」,因此「這應該是個對的決定」。

或是你會看到人們說「抱歉,做了這個決定。但我必須聽從直覺(Jag måste gå på magkänsla.)」,對方自然的反應也是「當然,你應該聽從直覺」。

(以上兩個例子都來自約會節目 Tro, hopp och kärlek,是有關四個神職人員的徵友故事。四個主角會跟數個不同的人碰面,跟不適合的說再見,最終跟一個人繼續約會。)
瑞典語內建的「體貼模式」
因為這樣的母語對話習慣,讓瑞典人在英語模式時,也更容易關心對方的感受。就好像瑞典語幫人們內建了「體貼模式」。
幾次跟不同瑞典人討論事情,發現如果我跟他們討論我的煩惱、猶豫不決的事情,他們很容易會說「不管怎樣,你必須要感覺這個決定是對的。你的感受很重要。」(You have to feel good about your decision. It’s important how you feel.)
或是很容易問出「你感覺還好嗎?」(How do you feel about it? How are you feeling?)。
當時覺得他們怎麼這麼體貼,但等到我自己會更多瑞典語後,覺得 —— 嗯,這好像其實就是把瑞典文翻成英文在說嘛!
附註
[1] 關於「我訊息」的實際例子、說明,可以看看這篇文章、這篇文章、《愛的語言:非暴力溝通》、或是 wikipedia(英文)。推薦非暴力溝通這本書。非暴力溝通不只是關於跟他人的溝通,也包括我們有意識、無意識下,自己對自己說的話。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中的「提問 & 回覆」。2) 送出後,如果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3) 不希望留言被刊登在頁面的你,歡迎利用「聯絡我」告訴我你的想法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