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距離:焦慮依戀

之前寫過一篇,從「我太胖了」到「這件衣服不適合我」,寫對外表的不安全感。

現在要來挑戰另一篇,解剖自己在關係上的不安全感:從「命運找我碴」到「我為什麼這樣選擇」,再到「遠距離療癒焦慮依戀」。(深呼吸)

(Advertisement)

出發:焦慮依戀

沒安全感。認為伴侶「沒做OO事」,就是不在乎自己。「OO」可能是回訊息、記得節日⋯⋯等等。

擔心對方不是真的喜歡自己,只是喜歡自己的某個「優點」。例如:只是因為我的外表喜歡我,所以一旦我變胖了、更漂亮的人出現了、老了醜了,就不會再喜歡我了。

第一站: 試圖控制、指揮對方

當關係中發生衝突時,最初的直覺應對是「試圖矯正對方的行為」:既然對方沒做OO事,代表他不在乎我,那「我只要想辦法讓他記得改過來」就好了。

所以焦慮依戀的人常常也是情緒勒索者。(我錯了,請原諒我)

雪上加霜的是,老天給我反應還算快的腦袋,也都讓我遇上一等一的善良好人。要執行「讓對方內疚→願意修改行為」這個任務並不困難。

但這個迴圈不管成功運作幾次,我都沒有覺得比較好過。

什麼地方錯了呢?

第二站:轉移注意力、麻痺自己、讓自己很忙

開始試著轉移注意力,讓自己忙碌。某種程度上很有幫助,因為不去想,就好多了。

但是不得不面對的時候,狀況一樣沒有好轉。還有一個副作用:感覺消失了。

因為害怕自己的情緒,所以疏離情感的結果是:「壞」情緒(控制對方、焦慮、不安)沒了,「好」情緒(親密感)也跟著消失了。就像 Brené Brown 在《不完美的禮物》說的那樣。

疏離自己的感受是雙向的,你不能選擇性的「保護」自己;讓自己不會受傷的代價是,你也不會感動。

第三站:把責任交給他人

後來漸漸意識到「疏離」這招有副作用,但又沒有其他招術了。只好像「煞車不一次踩到底」那樣,間歇性的使用。而我最喜歡、也能完全專注的遁逃管道是:工作。

雖然不能說「工作只是為了逃避」,畢竟我選擇的都是喜歡的工作;但可以說「工作能讓我忘卻焦慮依戀的煩惱」。

這時候的我,踩著間歇性的煞車,然後期待對方「解決關係中的問題」—— 想個辦法移居到我的城市吧。

當時的我理所當然的認為,自己倡議性質的工作會持續到永遠(至少基本調性不變),所以「很自然地」沒辦法離開台灣,潛意識地就希望由對方來「解決」距離的問題。

我並不是很有意識地這樣想,但會在每次討論進入僵局的時候會默默想著:「但為什麼你的生活方式一點改變也沒有呢?一點也沒有往『可能一起的未來』移動的跡象?你真的在乎這段關係嗎?」

這時我並沒有察覺自己是懶得離開座位的大爺,坐等世界為我改變。慣性思考就是這樣,沒發現的時候就像水一樣,而我們是水裡的魚

第四站:對自己的感覺負責

後來有一天,我又再次想著「命運一直把關係中的距離丟回來要我處理,簡直對焦慮依戀者太殘忍」⋯⋯「或者⋯⋯💡是給我重新選擇的機會?」(洗澡中的靈感時刻。洗澡時是最好的哲學時光之一。)

我有一個理論是,生命中該做的功課沒有逃避的空間。這次避開了,下次會換個包裝再出現。(這當然不是我發明的理論,只是一直默默覺得很能解釋生活中的大小 drama。)

所以選擇題又往臉上砸過來了:「焦慮依戀小朋友,你要怎麼面對遠距離?」—— 這代表⋯⋯我應該試試看用不同以往的方式處理?

然後我開始對自己說:「好,我現在見不到對方,覺得很寂寞。這是我的感覺,也是我的選擇。我為什麼這樣選擇?

——「因為跟他在一起的時候,I can simply be. 活在當下。」
——「因為不知道為什麼,我覺得他能理解我。」

像這樣想了幾個「因為」之後,找到了自己的原因。

然後我不再跟對方要保證、不再單方面的要求對方解決問題,也不再覺得「只要他⋯⋯,我(們)就會快樂。」

這不代表當一個軟柿子,不管對方多忽略你都吞下去,而是你會決定你要如何被對待,藉由:告訴對方自己的感受,但不強迫他做任何改變。(是真的認為對方是自由的,而不是「好啊!我沒有要求你喔!你自願的喔!」這種說反話)並依照對方的態度、反應,自己決定這個人是否還值得

我開始對自己的感覺負責:我會有現在這樣的「感覺」是我自己的選擇。

把丟向對方的責難收回來之後,自己的力量就長出來了。

在我腦海中是這樣想像的:你手上有一顆球,丟向對方時,對方看到指責、自己感到受傷。但拿回來之後,這顆球的顏色瞬間改變,讓你感覺有力量,也讓你感覺自由。就像是一顆顏色永遠不確定的球,在你決定如何處理的那個時刻,也決定了它的顏色跟作用。

一直都是同一顆球,你也隨時可以重新選擇。

第五站:像種子發芽一樣

「對自己的感覺負責」這句話很有意思,如果是由他人對你說「你要對自己的感覺負責」,大概會感覺被指責,很生氣的反駁回去;或甚至你覺得自己「應該」「對自己的感覺負責」時,也可能會變成壓抑自己、勉強自己。

時機點成熟之前,沒辦法勉強做到;就像還不會走,就想跑的小孩一樣。

時機點要怎麼到來呢?—— 我記得有一次,有一個朋友說「因為我是很 self-sufficient 的人,所以我的對象一定要也是 self-sufficient 的人才行,不然太辛苦了。」

我問:「那焦慮依戀的人要怎麼辦呢?」

「對方就要一直給很多愛,直到他成長。」
「那找不到願意給愛的人呢?」
「self-love 囉!」

self-love:給自己支持、接受自己的各種面貌。

像種子發芽一樣,養分夠了,就可以不勉強的為自己負責。

第六站:遠距離療癒焦慮依戀

狀態好的時候,我會想「也許我痛恨的是我正需要的。例如我痛恨遠距離,但也許我其實很需要這段距離,來⋯⋯」

「⋯⋯來治療我的焦慮依戀。」

如果不是遠距離/分離,我不會被逼著正視自己的焦慮依戀,有足夠長的獨處時光 work on myself。

(狀態不好的時候,當然還是一樣咒罵可惡的遠距離。)

焦慮依戀的應對法,不是處處順著對方的要求(處處順著對方是短期解法,長期堪憂)。有點像照顧小朋友:在相處的當下真心誠意、展現關懷,但是要有界限和規則。表達自己的情緒跟感受,就像對方是個「大人」一樣,即使她現在很番。

保護是很溫柔的做法,但對方需要你相信她能用成熟的姿態應對。(但保護不是一種失敗,因為成功不是永不斷裂;而溫柔不會消逝。)

一次又一次的重複,有一天就會好了。其實不複雜,但要堅持,自己多半得先是個夠安全的人。跟一些緣分 —— 畢竟球丟向對方的時候都是炸彈。

天沒有要滅我,所以讓我遇見自我安全、善良的人們,來練習走過焦慮依戀。

焦慮依戀的不安,很像一件太空衣,隔絕了部分的外界;不安的人很難看到對方的溫柔跟挫折。可是有些感受不會隨時間消散,一層層拿掉自己的不安後,回頭看,就能感覺到當初看不到的溫柔與挫折。

時間像一幅展開的地景圖,在心裡往前旅行。帶著新的自己。

當遠距離對上焦慮依戀(遠距離:焦慮依戀),從開始之前到現在,想法的轉折,看起來只是一個念頭的距離。但它卻不是單純智性的/知性的,而是一條要花時間走的路,中間有好多好多的感覺、可能好久好久好久好久。

一個念頭的距離有時候是十分鐘、有時候是十個小時、有時候是十年。

延伸閱讀

About The Author

soidid

Leave a Reply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中的「提問 & 回覆」。2) 送出後,如果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3) 不希望留言被刊登在頁面的你,歡迎利用「聯絡我」告訴我你的想法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