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理」是四維的

一天晚上,我躺在床上,一個想法出現在腦中:「如果『真理』是四維的呢?」

一個簡單的反問句,卻同時回應/解釋了幾件最近在思考的事情,讓我很興奮,腦袋又開始高度運轉。我被這個想法電到了。

四維的「四」是一個比喻。它也可以是五維、或是七維;意思是「在我們日常能及、或有意無意間假定的維度」之外的、是比我們所想的還要複雜而多面向的。

圖片來源:Paweł Kadysz
(Advertisement)

第一站:語言和二元對立

第一件事情是,那天我寫了〈遠距離:焦慮依戀〉,裡面有一個句子:「保護是很溫柔的做法,但對方需要你相信她能用成熟的姿態應對。」

我重讀後發現意思不夠清楚,又加上了兩個句子:「但是保護不是一種失敗,因為成功不是永不斷裂、永遠能預期;而溫柔不會消逝。」

但加上之後,立刻又發現「依然不夠清楚」,這段話仍然可以被解釋成不是我所想的那樣。

因為語言隱含了二元對立的感受。

當我說「保護是很溫柔的做法,⋯⋯」時,感覺在否定「保護」,但我其實沒有。(回顧過去,我會重新思考當下的自己可能需要什麼/怎麼面對會更好,但與此同時,我對過去也沒有後悔。)

當我加上「成功不是⋯⋯」的時候,好像就定義了「成功什麼」,即使我當下沒有想表達這部分。—— 我沒辦法只表達寫出來的「這一半」,因為我沒寫的「那一半」,也很容易被當成「預設」傳遞。

第二站:真理就像法律條文?

「如果『真理』是四維的」這句話也讓我想到,我們在宗教、政治、價值選擇上,對「真理、真相」的敘述和爭執。

過去想到「真理」時,我下意識連結的想像大概是「法律條文」:能夠被文字完全表述形容的至高道理,永遠為真。

如果把真理想成二維的法條,那麼我們就有必要在文字上爭執;有絕對的「對」、「錯」,也有該被選用的詞彙、跟必須說明清楚的前提。

可是很多時候,看似相對立的文字,可能都是「真理」;數千年過去,人類似乎也沒有「討論」出一本「真理」的聖典,是所有人都心服口服的。

—— 所以,如果假設一開始就錯了呢?

如果「真理」不像法律條文,能夠用文字清楚描述,而是一種更高的維度 —— 以致於文字只能迫近、或從特定角度陳述,而無法全面包括。也因此聖人先知都要不斷地說道:正著說、反著說,舉很多例子和故事來說。因為語言不能完整記錄、也不能完整傳達。

有沒有可能是這樣呢?

例如:「真理」是三維的,像山一樣;而「語言文字」能表達的範圍是二維的,像是照相機。所以我們可以帶著照相機到處拍照,每張照片都是「真」的,但同時也都是從特定角度拍攝的。

圖片來源:rawpixel.com

第三站:抽象➔具體➔轉化

這段想像也讓我意識到,近期讓我感興趣的事情之一,可以這樣含括:抽象➔具體➔轉化。

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用三維空間中的實體作為比喻;試著想像它變化的樣子、或改變性質。

例如,想像:「真理」是一顆圓滾滾的球,而語言文字是 15 公分的短尺,只能度量其中的一小段。可以勉勉強強迫近球的週長,卻永遠不會精確。

想像:「時間」是一片地景,朝四面八方不斷擴大;不斷擴大的時間,如同不斷增長的宇宙。(想著自己的過去、現在、未來中的時間不斷擴展,有種轟轟烈烈的感覺 —— 雖然我不太明白具體來說是什麼意思。三維以上想像不能,只能在各種降轉中迫近。)

圖片來源:invisiblepower

想像「我」(自我意識)的範圍:剛好跟身體一樣大、比身體小、比身體大、高到頭頂上的樹、跟整個地球一樣大。(像是有時候瑜伽老師要你想像雙腳像樹根一樣深深的站在土地裡。也像是有一天不知道為什麼,覺得自己的身體好大好大,從肩膀到手掌像是從台北到宜蘭。)

用空間中的實體來比喻,釐清了對抽象概念的既有想像,同時增加了新的可能性。

就像意識到自己對「真理」的想像是「二維的法律條文」之後,就可以接著天馬行空:「如果不是二維,是四維呢?」、「如果『真理』的本質超出語言能夠完全描述的範圍呢?」

把抽象概念「投影」到三維空間中,看似把「實體」限制在某一個面向、縮小了範圍,但這樣的限制,卻也同時可以作為跳板,轉向新的方向。

About The Author

soidid

Leave a Reply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中的「提問 & 回覆」。2) 送出後,如果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3) 不希望留言被刊登在頁面的你,歡迎利用「聯絡我」告訴我你的想法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