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察覺自己陷入 needy 的狀態時怎麼辦?
在練習從「焦慮依戀」到安全自在的過程中,我最常用的解法是:運動。
情境
對方都沒有主動聯絡我,我感到焦慮。想著「也許他沒那麼在意我吧」。但也不想奪命連環 call,表現出很 needy 的樣子,我自己都知道這很煩人又無助於解決問題。
這時候我已經知道「假裝不在意」、以及「讓自己很忙忙忙忙忙到忘記一切」是錯誤的解法,但是我沒辦法在焦慮的當下「修正」我的想法和感受。
我沒辦法在焦慮的當下「保持正面」、感覺「一切都沒事」。
應對法
經過幾次實驗,我發現對這時候的我來說,最好的方法是(那個老生常談的)運動。
運動不只對焦慮依戀病發時的「自我懷疑」、「沒安全感」有用,對各種層面的「自我懷疑」和「沒安全感」都很有用。例如:「想要做一件事,又懷疑自己到底能不能做得好,想東想西」的時候。
我發現自己只要一流汗,多巴胺上線,就很容易自我感覺良好。
在運動的過程中,因為專注於身體的感受跟運動的挑戰,也可以暫時停止焦慮的強迫性思考。
不要做那種可以一邊滑手機、或一邊看書的「運動」,那沒有真的挑戰到你的肌肉和體能。以及雖然是因為「焦慮」而運動,但運動的時候專注在當下身體的感受就好,腦袋不要想太多、也不要想著運動的「目的性」,例如:「好,運動完我就不會焦慮了。」
如果是跑步就把心思放在呼吸、感覺自己身體的肌肉;如果是重訓就把核心 hold 住,讓呼吸流動,注意自己的動作。
運動結束後,腦袋也冷靜下來了。因為太累,這時候通常很開心:「天啊,累死我了!終於完成了⋯⋯」。完成體能訓練的成就感取代了先前的焦慮。
我平靜下來了。
對我來說,只有等到這個時候才能練習轉換想法。—— 這個簡單的自我真理(對我自己為真,但不一定對任何人都為真),我花了很長一陣子才明白。
以前,在焦慮依戀病發的當下,我就會很希望可以馬上處理、馬上尋求原因、馬上尋求解決對策、然後⋯⋯馬上好!但其實當下我往往處在一種鑽牛角尖的原始人模式,縮到了一個很小很小的空間,而無法接受其他的可能性。別說「正面思考」了,可能好意的安撫我也會想著:「但你總有一天會受不了的吧!」
直到後來我學著減少對他人的依賴 —— 不要求誰得在我焦慮的時候時刻到位,以證明其真心相待 —— 相信解法在自己身上一定也找得到,才發現原來,我需要的不是分析哪裡錯了、誰錯了,而是讓腦袋放鬆下來。
活動身體,就這麼簡單,每次生效。
大概也是因為我的焦慮依戀病,常常是自己腦補想太多引起的焦慮,實際上並沒有發生什麼值得擔心的狀況。因此,在運動後、感覺變好了之後,腦袋裡的焦慮往往也已經自然的減緩許多,而不用特意去「處理」了。
trial and error
關係是照見自我的一面鏡子,你會在這之中發現自己的「檻」反覆出現,而面對的最好方法是找一個(或數個)對你來說有用的方法。
尋找方法的過程,就是一連串的試錯。你是設計師、也是 TA,在每一次實驗後問自己「我感覺如何?」,然後想想是不是有更好的做法?
一開始或許不明顯,但每一次嘗試,都會從中獲得有關自己的新訊息,而逐漸更知道怎麼照顧自己最好。
而從「焦慮依戀」到安全自在,就是一段練習照顧自己的過程。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中的「提問 & 回覆」。2) 送出後,如果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3) 不希望留言被刊登在頁面的你,歡迎利用「聯絡我」告訴我你的想法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