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圖解:讀《每一次困境,都是療癒的開始》

在《每一次困境,都是療癒的開始》這本書裡,作者天海講述了十二種不同的人格類型,並說明失衡時,可能的療癒方式。其中的一個療癒方式,是「其他人格運用」:運用其他人格的特性,來平衡、療癒失衡的這個人格。

讀著讀著,我發現似乎有

  • A 人格失衡時,可以用 B 人格療癒;
  • 而 B 人格失衡時,同樣可以用 A 人格療癒的這種對應關係。

因為書的編輯方式並沒有在單一人格中彙整「這個人格平衡時,可以用來療癒哪些人格」的資訊,便很好奇,這樣的圖畫出來會是什麼樣子?

是否能夠更清楚的看出哪些人格具有「相互療癒」關係?
    (Advertisement)

    設計方式

    1. 人格特性

    – 藍色圈圈代表失衡時的特徵
    – 白色圈圈代表平衡時的特徵

    以「信使」人格為例:

    信使的失衡特徵是:過度依賴頭腦、想太多、頭腦分析掌握一切(藍色圈圈)。

    而當察覺自己處於「信使的失衡狀態」時,可以運用哪些其他人格特徵來療癒呢?就是:旅人的「直覺指引,建立信念」、戰士的「勇往直前,做了再說」、和拯救者的「信任安排」(白色圈圈)。

    信使自己身上的白色圈圈,則是自身特色(平衡時)可作為其他人格失衡時的療癒:

    • 信使的「好奇聆聽,多重善變」可療癒旅人的「溝通困難,是非對錯」
    • 信使的「資訊蒐集,靈活彈性」可療癒製造者的「固守想法」
    • 信使的「多元興趣」可療癒煉金術士的「專一執著」

    2. 相關人格

    和信使相關的其他人格(療癒或被療癒),分別以三角形或虛線圓形表示:

    互相療癒的其他人格,用三角形表示△
    單向療癒的其他人格,用虛線圓形表示◯

    以三角形或虛線圓形呈現這是「另一個主體」。

    同時用較明顯的實線三角形,讓可「互相療癒」的人格更明顯、更被注意。如此一來,一個人格有多少相互療癒的人格,便能從數「它有幾個三角形」看出來。關係的特色具體在形狀上表現。

    3. 自己的數字

    – 數字標號依照章節順序:方便查找書籍

    依照書中的章節順序,每一個人格都有一個自己的數字編號(信使-3、旅人-9、戰士-1、製造者-2、煉金術士-8)。這樣想要查找書籍中的內容時,就能很方便地翻閱到對應的章節。

    數字同時可以增加記憶點,會比單純只有「名稱」更好記憶/分辨。

    – 數字座落在時鐘上的對應位置

    符合直覺的印象。

    4. 自己的形狀

    最後,人格用隨機的多邊形連起來;讓每個人格都有自己的「形狀」。

    相互療癒的人格

    畫完十二個變形蟲,相互療癒的人格(特質)也出現了,共有九組。

    我覺得有趣的是,每一組都可以視為一種「到底該在哪裡劃界線呢?(Where do you draw the line between A and B?)」的情境,而靠近邊界的點,也具有某種模擬兩可的特質。

    怎麼說呢?

    戰士 vs. 女神:自己的需求/他人的需求

    戰士自我中心,凡事想到自己的需求,女神則是恰恰相反。當我依照自己的需求行動,究竟是「果敢行動、接受衝突」還是「太重視自我需求、無法圓融與他人合作」呢?

    信使 vs. 旅人:頭腦分析/直覺信任

    信使的特色是「會用頭腦想很多」:能接受各種不同的可能,但有時也因此行動癱瘓。所以當我「想很多」的時候,我是「過度依賴頭腦」還是「好奇聆聽不同可能」呢?

    製造者 vs. 煉金術士:自身資源/他人資源

    製造者讀起來就像是一個 maker:喜歡凡事自己來、什麼都靠自己。但是走得太過極端,會陷入匱乏的恐懼,而拒絕變動、運用外界資源。不過到底我們應該「自己努力」多少,又該「靠外界資源運籌」多少呢?

    嬰兒母親 vs. 嚴師:情感連結/自我依賴

    嬰兒母親重視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但一不小心失衡,就變成過度依賴、無法自我決定。嚴師則是恰好相反,習慣自我依賴、處理自己的情緒,但一不小心失衡,就是壓抑情緒、無法與他人建立情感連結。

    孩童英雄 vs. 改革家:享受他人注目/做自己

    孩童英雄樂於展現個人魅力、享受個人舞台,但一不小心就會過度在意他人目光,此時可以學習改革家「做自己」的精神。而(初期)的改革家則是不敢開創個人舞台,可以運用孩童英雄「享受他人注目」的特性平衡。

    孩童英雄 vs. 嚴師:遊戲享樂/自我鍛鍊

    玩耍時,到底是懂得「遊戲享樂」,還是過度逃避,需要好好「自我鍛鍊」呢?而工作時,到底是「自我鍛鍊」還是過度「自我批判、難放鬆」,需要好好「遊戲享樂」一下呢?

    拯救者 vs. 完美主義:接受/挑惕

    我想像拯救者是某種「接受一切」的神仙,但一不小心就會變成過度包容、過度接受的「濫好人」;而完美主義則是「挑惕一切」,但這挑惕,有時候卻是必要的「批判辨識」。

    改革家 vs. 女神:自身獨特/融入團體

    改革家特立獨行,而女神重視團體;但「懂得社交」和「需要他人喜愛」的之間的界限在哪裡呢?

    嚴師 vs. 改革家:固定結構/創新結構

    改革家創造新的結構,嚴師則善於運用現有體制;但怎麼樣的「融入社會、適應制度」是合適的,而不會變成「太過固守結構」而失去創新可能呢?

    12 種人格・對應關係圖表

    最後,把 12 種人格彙整起來,就是以下這張圖表。

    透過圖表,可以看出:「嚴師」和「改革家」有最多互相療癒的人格;各有三個。

    《每一次困境,都是療癒的開始》中的 12 種人格(點擊放大)

    About The Author

    soidid

    Leave a Reply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2) 送出後,如果你的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