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跟 K 出去時,帶著當時在看的小說《穿梭幻相實相:超靈七號系列二》。我說:這本小說很有意思,你看看,應該也會喜歡吧?
他看了幾頁說:嗯,我覺得這本書裡面有很多感覺。
我莫名其妙的朋友 K
「很有感覺」⋯⋯?這是什麼意思?他不是說「這本書讓我很有感覺」,而是「書裡面有很多感覺」。我雖然不懂,但是也沒打破沙鍋。猜想著這句話大概跟「喔,這首歌我想到一個人在樹林裡散步」這樣的話一樣:看起來是一種「敘述」,但實際上是一種「感覺」。
而感覺就是感覺,大概也沒有什麼為什麼吧。反正 K 常常會說一些莫名其妙的話。我想起他上一次的莫名其妙:那時我們一起走進女書店,他說「誒,你不覺得這裡的氣場很舒服嗎?」
我內心也是想著:你是怎麼感覺到的?—— 我相信他感覺到的是真的,可是我感覺不到(為什麼!)。或說,這樣莫名其妙跳出日常慣性看待事物的方式,讓我覺得有趣。
讀一本書說「裡面有很多感覺」,到一個新的地方說「氣場很舒服」。不是先評論書有不有趣、難不難,也不是先就場所的室內裝潢、氣味下評語(好大、好漂亮、好香,之類的),而是說出一些五感之外的話,莫名其妙。
「有很多感覺」
後來我繼續看那本小說,一邊試著感受所謂的「有很多感覺」是什麼意思。
對我來說,它好像是這樣的:這本書會帶給我靈感。會讓我想到平常沒想過的事物。看書有點像是對話,書中的內容會刺激我有新的想法、有想要去做點什麼新東西的衝動。
這種感覺是非知性的,而是創造與感受性的。意思是,它不是讓我對一個繁複的學科概念感到好奇、試圖理解其中的專有名詞,也不是一個難以接受、必須花比較多的時間消化吸收的新概念。
是更輕鬆一些的感覺。
書裡的字句,像是一個探險隊,往我心靈的海洋丟石頭,而濺起了水花。我在自己的想法間跳來跳去,發現好玩的東西。
《解事者》裡面的感覺
今天讀了兩本有點類似的書:《解事者》和《地下世界.水下世界》。
《地下世界.水下世界》是一本很漂亮的書,我喜歡裡面的插畫、也喜歡他選擇的主題。但《解事者》讓我想到了很多想法,還有上面這段關於 K 的故事。是對我來說比較「感覺比較多」的書。
一開始在書店翻《解事者》這本書,覺得「看起來很複雜」—— 單色的插圖、很多的字、解釋著好難的東西。但實際上坐下來好好讀發現,跟第一印象完全不同。
我喜歡作者的巧思和俏皮。例如,這本書的目錄是這樣的:

「2. 組成你的小水袋」:動物細胞。「35. 地球裡可以燒的東西」:化石燃料。
雖然(我以為)我知道「細胞」是什麼,但我還真的沒想過可以用「小水袋」形容。這本書雖然有些頁面字很多,但幾乎沒有專有名詞,所以比想像中還要好讀。
而如果你稍微知道該主題,會覺得是有趣的猜謎:像是這個寫著 「你幫了大忙,太棒了」的金幣。(單完:組成萬物的小顆粒/週期表)

裡面有個特別的單元我很喜歡,不是機械、不是生物、不是地球,是抽象的「法律」—— 美國的基本法律(美國憲法)。作者把憲法翻成了白話文。
例如:美劇裡面常常出現的「美國憲法第五修正案」,在書裡是這樣描寫的:「警察不可以隨意對付你,他們必須先讓你清楚知道犯了什麼錯。他們也不可以逼你承認犯罪。」
另一個我喜歡的點是:從作者的簡介,可以依稀猜出這些主題和他的關聯是什麼。
作者蘭德爾‧門羅在成為作家之前,在 NASA 朗格里研究中心工作,因此可以看到關於太空、機器人、生物、地球科學的主題。而手機、電腦、洗衣機、電池、筆、電梯,則像是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但很少有人真的想過「它是如何作用?」的產品。
而門羅就是那個好奇寶寶,走來走去發現自己並不明白這些東西怎麼作用的?於是決定弄個清楚。
我喜歡能從作品之中讀到作者這個人的感覺。
就像被作者的好奇心感染一樣,我也開始想:如果我也畫一本「解事者」,會想畫什麼主題呢?什麼是我好奇想弄清楚的呢?
我的感覺
我可能還是不明白對 K 來說,「一本書裡有很多感覺」是什麼意思。
不過對我來說,大概是這樣吧:作者的想法,碰撞到了我的想法,讓一個概念得以(繼續)展開;作者的好奇、碰撞到了我的好奇,讓我也想做點什麼;作者的創意、碰撞到了我的創意,讓我也想寫點什麼。
書裡有很多感覺(創造力),藉著書,我分享了作者在創作時的那種感覺,卻是以自己的方式表達的。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2) 送出後,如果你的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