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如何想像「事件」的形狀? —— 史蒂芬‧平克《思想本質》讀書筆記

如果事件像東西一樣有「形狀」的話,「烤一個蛋糕」這件事,會比較像泥巴還是鋼琴呢?

這個問題聽起來很無厘頭,但還真的可以回答出來!不過首先,我們要來分析一下,語言如何「想像」事件。

(Advertisement)

時間的兩種編碼:時態 & 體

在英文中,「時間」以兩種方式編碼。

第一種,是大部分人都知道的時態,也是我們想起「一件事」時,最直接的想像:一個位置、在線性時間上的一個點。

例如:She loves you.(她愛你)、She loved you.(她愛過你)、She will love you.(她會愛上你)

第二種是「體」(aspect)。aspect 描述的是事件的特質,像是:無固定邊界/有固定邊界、持續性/即刻⋯⋯等等。這些特質描述了事件在時間上展開的方式(How an action unfolds in time),就像是事件的「形狀」。

體:事件的「形狀」

語言學家將動詞依據其時間上的形狀(temporal contour)進行分類。每一個分類稱為一個 Aktionsart ,即德文「行為類型」(action type)之意。

1. 狀態 vs 事件(動態 vs 靜態)

在各種行為類型中,最大的區別是「狀態」(states)和「事件」(events)。

在「狀態」中,什麼都沒有改變,為靜態(static)。例如:愛(love)、了解(understand)、生病(be ill)。

在「事件」中,則有某件事發生,為動態(dynamic)。例如:跑步(run)、蓋一棟房子(build a house)、打噴嚏(sneeze)。

除了從動態/靜態來劃分,還可以從兩個面向來分類:「邊界」和「持續時間」。

2. 無固定邊界 vs 固定邊界

依「邊界」來分,可分為兩類:

  • 沒有固定邊界(可以無止盡繼續)
  • 有固定邊界、結束端點(telic)

「狀態」屬於無固定邊界。而「事件」則兩種都有:

  • 無固定邊界,例如:跑步(run)
  • 固定邊界,例如:畫一個圓圈(drawing a circle)、蓋一棟房子(build a house)

對有固定邊界的事件來說,結束點通常是一個狀態的改變。例如:蓋一棟房子(build a house)這個動作在「房子蓋好」時結束,狀態也改變成多了一棟房子。

3. 持續一段時間 vs 瞬間發生

依「持續」來分,可分為兩類:

  • 持續一段時間(durative、extended)
  • 瞬間發生(atomic)

「狀態」屬於「持續一段時間」。「事件」則兩類都有:

  • 持續一段時間:跑步(run)、蓋一棟房子(build a house)
  • 瞬間發生:打噴嚏(sneezed)、登上頂點(reach the top)、贏得比賽(win the race)

改變事件的形狀

不同的動詞有其所屬的行為類型,但我們也可以透過字句的組合,「改變」其「形狀」。

例如:某個瞬間發生的事件(sneezed),加上「for 一段時間」後(sneezed for an hour),就成為了「持續一段時間」的活動。

類似的疊代動詞還有:釘(pound)、敲打(beat)。

事件是「時間做成的」東西

這樣的分類方法,可以和物理世界相互對照,彷彿事件是用某種「時間原料」(time-stuff)做成的。

1. 有無固定邊界?

例如:在物理世界中,有「有明確邊界的」物體,像是杯子、和「沒有明確邊界的」物質,像是塑膠;在時間世界中,也有「有明確邊界的」行為,像是畫一個圓圈、和「沒有明確邊界的」活動,像是慢跑。


探究「事件的形狀」,可以讓我們了解語言中所透露的事實。

例如,當我們說 Ivan is running,這個動作「沒有固定邊界」,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結論:「Ivan 跑了(Ivan ran.)」。

但假如我們說 Ivan is drawing a cricle,則因為畫圓圈這個行為有固定邊界,所以我們不能得出「Ivan 畫了一個圓圈(Ivan drew a circle)」的結論。

這就像是,在物理世界「半瓶果醬仍然是果醬,但是半匹馬則不再是馬了。」

2. 是否為均勻同質?

另一個「物理 vs 時間」世界的比喻是:在物理世界中,有「均勻同質的」聚合物,像是泥巴、也有「由個體組成的」聚合物,像是鵝卵石;在時間世界中,也有「均勻同質的」動詞,像是滑動、也有「由一系列動作組成的」動詞,像是:釘、敲擊。

回到開頭的問題:如果事件像東西一樣有「形狀」的話,「烤一個蛋糕」這件事,會比較像泥巴還是鋼琴呢?

——「烤一個蛋糕」有固定邊界,所以更像有固定邊界的鋼琴。

是 for 還是 in?—— 看事件的形狀

「是否有邊界」除了影響我們能從語言中推知的事實,也影響我們描述時,該用 for 還是 in 來加上時間細節。

  • for 為活動加上結束點,所以可以用在「沒有固定邊界的」的動詞上,例如:He jogged for an hour。
  • 而本身有邊界(結束點)的動詞,已經被他們的即刻事件所限界了,不能再接受第二個終點。因此使用 in 加上起點。例如:She wrote a paper in an hour.

人們的視角

除了「事件的形狀」,「體」(aspect)的另一個面向是:人們對事件的看法(viewpoint)。例如:

不同的語言描述方法,可以把持續性的活動「打包成」一個事件(像是 zoom out),成「完成體」(perfective);也可以把有邊界的動作「聚焦成」持續性的活動(像是 zoom in),成為「未完成體」(imperfective)。

1. 打包:製作「完整體」perfective aspect

把「無邊界」打包成「有邊界」,在英文中沒有特定的後綴,但可以在語境中解釋成完成體。例如:

跑步通常是沒有邊界的,但在這個句子中,則被當成一個完成的動作。

2. 聚焦:製作「非完整體」imperfective aspect

在英文中,進行式帶有「聚焦」的視角,例如:

說 Lisa drove home, but she never got there. 是很奇怪的,但你可以說 Lisa was driving home, but she never got there. 藉由 -ing,把視角聚焦到了「Lisa 開車回家」這段時間的動作,並從視野中排除了「到達家中」這個結束點。


後記:想像「抽象概念的實體」

最近讀了史蒂芬‧平克的《思想本質》,「事件的形狀」是書裡面我很喜歡的部分 —— 對語言學世界的人來說,也許是常識,但對我來說,非常新鮮有趣。

接觸英文十多年,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從來沒有想過抽象的動詞、事件概念,可以用具體的物質對比。把語言中隱含的概念(端點、同質、狀態)具體視覺化,同時用我們習慣的物質世界對比,是很有趣的想像。

我們常常在生活中使用「事件」這個詞、這個概念,但或許從來沒有具體的想過,在我們的文化中、自己的世界觀裡,「事件」是什麼樣子的。

在寫這篇文章的期間,碰巧讀到 Jane Roberts 在《意識的探險》一書中對「事件」的詮釋,發現它是對比語言學的另一種想像,而想將兩者對比,便成了兩篇想像「事件的形狀」的文章:

附註

[1] 在語言學中,關於動詞的 aspect,陸續有學者提出不同的分類方式。除了參考《思想本質》一書中的內容,本文也參考了 Verbs and Times 和 完整體/wikipedia

[2] 本篇「事件的形狀」圖表不是我原創的,是參考史蒂芬‧平克《思想本質》(The Stuff of Thought)中的圖表,重新繪製、整理而成。

About The Author

soidid

Leave a Reply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中的「提問 & 回覆」。2) 送出後,如果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3) 不希望留言被刊登在頁面的你,歡迎利用「聯絡我」告訴我你的想法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