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腦中也會有個批評自己的聲音嗎?批判自己的聲音導致焦慮、不安 —— 或者相反:因為焦慮,所以開始批判自己,為自己的焦慮尋找合理化和逃脫的理由。像這樣:
有一天我開始在腦中審判官說話時,把內容寫下來。
書寫作為一種釋放
沒寫下來的時候,腦中的批判不斷循環播放;但當我開始寫下聽到的話,批判好像就從腦中倒到了紙上、電腦檔案上,而不需要再重複自己。
紀錄批判的舉動,似乎也啟動了某個好辯的自己,或「正方說完換反方」的情境。批判的話音剛落,另一個聲音就開始反駁,像是來自湖底的「心靈小語」🌹。
像這樣的書寫釋放,我有時候寫在電腦上、有時候寫在紙上,看心情而定。
寫在紙上的內容,我很少再回去翻(字跡太草也是原因之一)。但最近整理資料夾翻到電子版的內容,想起當時打字時一邊想過:或許有一天這內容會對別人有用。在自我感覺良好的偉大時刻,甚至想挑戰別人的審判官。像這樣:
但馬上就會伴隨著「天啊,好怕被別人的負面思想淹沒」、「萬一我一點忙也沒幫上,只是講出讓人討厭的心靈雞湯,怎麼辦?」的恐懼,而作罷。
「好吧,那我至少要把紀錄放上來看看。」於是成了這篇。
與審判官的對話紀錄
🌹:就像衣服有很多種選擇一樣,思想也是。試著呈現這些不同的選擇、讓人欣賞玩味,甚至選擇自己更喜歡的想法,不是很有意思嗎?你應該為自己行動,而不是為「他人會覺得有意義」而行動。當不知道意義在哪裡的時候,問問自己「不要在意別人是如何接受的話,你喜歡嗎?」
🌹:但是你不是別人啊。每個人有不同的表達方式。
🌹:你是不是覺得「一百分鐘,就可以換一個好作品」,類似這樣的「交換法則」?但是創作的時間不是線性的。想想看若你文思泉湧、很有靈感,是不是集中心力的很短時間,也能產生不錯的結果呢?(延伸閱讀:「我太晚開始了,永遠不可能有足夠的時間。」)
🌹:正因為沒有什麼必須做的,所以想做什麼都可以!盡情地表達自己吧。
🌹:這個焦慮其實是對不確定性的焦慮吧?因為不確定,所以希望「快點」實現;到最後,便只能做短暫的作品。想像:所有認真研讀的過程,都會變成日後創作的養分。
🌹:是嗎?說不定這是一個好的信號呢!告訴你接下來這樣的想法會越來越多。即使別人已經寫成書了,別人的表達應該跟你不同吧?千百年來,人們不是不斷在說著各種愛的故事嗎?而我們還在繼續說著。
🌹:有用沒用還不知道呢!先試試看吧!
🌹:You don’t need to. (你不需要這麼做啊)
延伸閱讀:脆弱的時候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2) 送出後,如果你的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