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覺得「渴望」是危險的:「渴望」是原始的、生物的、非理性的,若所有人都追隨自己的渴望,那麼世界就會像叢林一樣混亂。人之所以學習,就是為了要運用理智,避免陷入混亂,創造有秩序的生活及社會。如此,我們便能幸福。如此,大家都能幸福。
從來沒有人確切地跟我說過這樣一段話,但小時候,我學到的觀念大致上就是如此。
chapter 1 獵物
「我們必須極大化的運用理性,而對自己的感性小心翼翼。小心!那生物原始的本能只會讓人墮落,讓你快樂的都將招致災難。」
—— 於是男生學著要強,女生學著要美。能力、金錢、外表,是可以交換大部分東西的通用貨幣。越多越好、越多越好。
因為渴望是危險的,所以我們繞過自己的感性;運用理性累積通用貨幣,以交換所需。
練習著這套腳本長大,邏輯完美,離自己的感覺卻很遠。我不能馬上說出自己當下感覺如何,卻隨時知道可以如何挑剔自己、分析歸納。累積通用貨幣,一方面有某種優越感,一方面只是對所有的不完美更加不安。
而任何一種通用貨幣都是量化的,永遠都還可以更多、更好、更多、更好。人是一種商品,高價值的商品可以兌換高價值的等值品;但若人是一種商品,永遠都要擔心自己對他人的價值是不是還在,也永遠都要不斷確認自己是否還符合標準。
像是獵物。
不管價值再高,都是被動的等待著被獵。
chapter 2 狩獵
後來我學著認識自己邏輯和理性之外的一面:感覺、需求,什麼真正讓我開心。
我記得在自己理解到「在關係中,我要的就是這樣的人。這是我所渴望的。」的那一刻,也同時感覺到戀愛關係中的主客異動。體會到了「反客為主」的一股力量:
—— 從「想要被渴望」,到「我的渴望」。
當我知道「我要的是什麼」之後,突然之間,我不再像之前那樣擔心自己的不完美了。當我追隨著自己的渴望,我從自己的眼光看出去,而只專注在我所想要的方向;就忘記了其他人可能怎麼看我。
我感覺自己像是在草原上狩獵。

「原來主動的感覺是這樣嗎?」我心裡想。
「渴望很危險?」我想起小時候的習得,但當下卻只覺得渴望並不危險,反而讓我從擔憂中安全。渴望讓我知道自己是誰,而越知道自己是誰,就越自在。(當然,前提是尊重、不傷害自己及他人)
chapter 3 可能是相反
如果人們認為自己真實的渴望是危險的,轉而追尋「標準」、「通用貨幣」,那麼每個人都想要越多越好的 X(某種東西、或幾種特定的東西)。每個人都想要越多越好的東西,肯定是不夠的。
如果人們追隨自己的天性,會不會剛好發現,各自最渴望的 a, b, c, d, e, ….,剛好分散了;有別於「通用貨幣」帶來的普通程度滿足,「最渴望」帶來了(個別化的)極大滿足,而使人們不再羨慕,也不再感覺需要越多越好。
就像 C 說的:
chapter 4 自私 vs. 道德壓迫

我們害怕渴望帶來的自私,所以決定用規則行事;但規則走過頭,就成了道德壓迫。
如果把人粗淺的分成兩類,我想我是從:「理性過頭,用邏輯壓迫人、證明對方有罪」的那邊試圖往另一邊走去的那類。
chapter 5 渴望是個有趣的地方
渴望是個有趣的地方。
站在道德壓迫的城裡看過去,會覺得那不過是另一個任性、讓人失望的境地(不值得)。但是實際上走過去時,卻發現那是更好的解法。
以前我有個(自以為的)「好寶寶」習慣:當我想成為的、跟他人期待的不同時,我會表面反抗但內心退縮。
這是我以為的「中間值」—— 我表達我的不滿,但也默默調整自己的行為,做為一種妥協。
我想我是潛意識的覺得:有些渴望可能是錯的,而渴望是可以被調整的。渴望是感覺,而感覺不能被信任。生活該運用的是邏輯、理性分析、意志力和努力。
外在衝突反抗,內心卻乖乖修正。而感覺自我犧牲。
後來發現,也許我不該在「自己的樣子」上妥協。我想著「不該自私」,卻在同時把自己不快樂的原因歸咎於他人,(在內心)認為他人應該對此負責。「嗯⋯⋯這樣,真的有比較不自私嗎?」
一開始反動的壓力很大;但是舒展開來之後,就不再有當初的「自以為妥協了、好了、共識了」,但實際上每日累積著不滿。
渴望其實不會讓我變得自私,而讓我變得更大。
當我追尋自己的渴望、讓自己真的開心時,我才有空間和餘裕,撐出其他好的關係。
渴望並不危險,而引領我長出自己的樣子。
當我越是自己,就越充滿自然的開心與滿足,進而想要、並能夠分享更多。
The more I allow myself to do the things I truly desire, the more I want to contribute to the community.
後記
[1] 最後一句的英文,其實也寫在前面一句的中文裡了。雞肋似的。留著的原因是:這篇文章來自幾個不同時間點寫下的「想法小紙條」,其中一個寫著這句,是我某個時刻的感覺。我還蠻喜歡的。
不知道為什麼想留著這個痕跡。
另一個原因是,我喜歡「allow」這個動詞。試想:become myself, am myself, allow myself 幾種不同的說法:become 有種「要加點什麼」「變身換裝」「要前往哪裡」的感覺;am 對我來說很模糊,可能是一種「對齊、清醒」的狀態;allow 則隱含著「放手、放棄控制」的感覺。
—— 放開不必要的控制,靈魂自然的成長欲望便會伸展,如同植物向光。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中的「提問 & 回覆」。2) 送出後,如果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3) 不希望留言被刊登在頁面的你,歡迎利用「聯絡我」告訴我你的想法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