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t går bra!” 這句話中文可以翻成「好啊!沒問題!這樣行得通!」,不過我內心的腦補翻譯會連結到「我接受你原本的樣子」的概念(是有多偏),這就要從我跟這句話的緣份講起了。
Det går bra,我接受你的一切
之所以對這句話印象深刻,是有一次 H 連說了好幾次。
我有點忘記那天我們去哪,可能是福和橋二手市集,或某個太陽很大的野外。H 是隨便就可以戶外跑跳蹦很久的動物,我是一下就累了就想坐下來喝咖啡的宅宅。所以任何讓 H 心花怒放的野外行程,都會讓我內心緊張,覺得很有多事情必須準備、有很多事情可能出錯,然後就真的出錯了。就像電影開場前明明抓好時間上好了廁所,結果開演沒多久又出現「咦?怎麼好像又想上廁所了」的那種感覺。
簡單來說,我就是問題很多的人。
我記得那天我們才出發沒多久,我就(生理)問題連連。
我:誒,我好渴喔,我想喝水~
H:Det går bra!
我:誒,我走累了,休息一下好不好~
H:Det går bra!
我:誒,我想上廁所~
H:Det går bra!
我:誒⋯⋯我又想上廁所了~抱歉⋯⋯
H:Det går bra!
每一次,H 給我的反應都是「我接受你和你的『問題』」的表情,配上一句開朗的「Det går bra!」然後開始尋找解決之道。(水、休息的地方、廁所、食物)
沒有一次不耐煩。
在他的語氣中,我的「問題」不是個問題,而是狀態的改變;我們只要順著這樣的狀態做些調整就行了。
從此以後,我就覺得:啊,「Det går bra!」真是一句好包容好接受對方的話啊。(偏見養成 done)
「好啊!」—— 英文 vs 瑞典文
「Det går bra.」翻成英文,意思是「That’s fine.」。不過跟英文的「is」比起來,我覺得「går」有種⋯⋯更「動態」的感覺。
「That’s fine.」給我的感覺是:我們看了看情況(啊,好,現在是這樣),於是貼了個「fine」的標籤。—— 甚至有一點點預設「沒錯,這的確是個問題」,不過「好啊!沒關係,我接受」的感覺。
而「Det går bra.」給我的感覺是:我們看了看情況(啊,好,現在是這樣),然後判斷「嗯,好,給定這樣的狀況,之後可以順利地進行下去。」比較沒有預設問題的感覺,而是「判斷給定的條件適不適合走下去」。
「好啊!」—— 中文 vs 瑞典文
回到前面的情境。
在這樣的狀況,如果用中文表達,我大概會說:「嗯,好啊!」(搭配理解的表情)
但是中文的「好啊」包含太多意思了,我比較不會從中聯想到「我接受你和你的『問題』」這樣的感受,而是會先想到類似「Ja.」、「Okej!」等其他比較接近英文「Yes」的意思。就是單純的「同意」。
當然,這一切都是我個人的習得偏見。
例如,在「Aqua Aura」這首歌裡,Fricky 寫了「Nu dom frågar hur det går, inte hur jag mår.」—— 現在他們只問一切好不好(成不成功),而不是我的感受如何。[1]
這裡的「går 不 går」感覺就沒那麼包容了。(順便推薦歌給大家聽)
(不要懷疑,這是 2018 的歌和 mv 沒錯。耶,ㄎㄧㄤ)
延伸用法:行不通/行得通嗎?
「Det går bra.」是「行得通」,反過來說「行不通、不行、不 work」,就是「Det går inte.」
例如:每次 H 和爸爸 Skype,連接狀態好像怪怪的時候,爸爸就會說:「Näää, det går inte. Det går inte.」然後掛掉重撥。(這件事常態發生,爸爸的台詞也是常態出現。但每次重撥就好了。)
而如果要表達「我不知道這樣行不行得通/可不可以」就是「Jag vet inte om det går…」。
例如:
- 「Jag vet inte om det går och ställa en frågan här.」我不知道是不是可以在這裡問一個問題。
- 「Jag vet inte om det går att beskriva.」我不知道這是否可以用言語描述。
番外:一百種說 Yes 的方法
說到「好啊!」,有個番外的小故事。
有一天我問 H 要不要一起看電影?他回了句:「Jajamensan~」
當時我只知道「Ja」是「好/Yes」的意思,所以推測 jajamensan 就是「好好mensan」,所以是中文「好啦好啦」,「有點勉強、但也不錯」的意思?
我就問 H,「Jajamensan」是什麼意思啊?他說:嗯⋯⋯也是「Ja」的意思,但語氣不同,比較開心,大概像英文的「Yeah」吧。
「喔⋯⋯」我還是沒有很懂,但 H 覺得太難解釋了,就不了了之。
直到後來看到 How do Swedes actually say “Yes”? 這部影片的解釋,才知道原來是「很興奮的回答 Yes」的意思。跟我原本想的「好啦好啦」勉勉強強的語氣意思完全相反。
回想當初真是神奇的腦補,但也不能全怪我吧(推託),畢竟這個字有時候聽起來真的沒那麼興奮啊:
附註
[1] 這個解讀是我直接的感覺,也參考了兩篇報導。
Fricky vill vara sexig utan att vara sexistisk/
Fricky: ”Vi har gjort allt själva utan något stort bolag”Är det någon skillnad på hur man jobbar med musik här jämför med uppe i Umeå?
– Det är mycket mer business här, något som jag har väldigt svårt för. Musiken är bara en produkt för att sälja. Det märks mycket nu när man har lite hype bakom sig. Jag älskar samarbeten med andra, men nu kommer många som bara vill hoppa på en låt för det hade varit en bra marknadsföring för dem själva och en bra business. Det är inte viktigt för mig. Jag vill köra med dem som är på samma vibe, delar samma känsla.
Du nämnde ”Aqua Aura”, visst är det en konstgjord kristall som ska ge lycka och framgång? Men har det en annan betydelse eller innebörd för dig?
– Lite för att blockera negativitet i en ganska så hård musikmiljö. Jag ville behålla välmåendet och ”Aqua Aura” blev som en symbol för det. Väldigt coolt namn och fin färg på en sten. Egentligen bara en sten, men jag snöade verkligen in på den. Mest en känsla som jag fick.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中的「提問 & 回覆」。2) 送出後,如果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3) 不希望留言被刊登在頁面的你,歡迎利用「聯絡我」告訴我你的想法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