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一張紙條寫著:「Trying on thoughts like trying on clothes.」試穿想法,就像試穿衣服一樣。
我會把靈光乍現、突然出現在腦子裡的句子寫在紙條上。這些句子還不成完整的表達,而需要在時間裡烘烤一番。
有時候沈澱個一陣子,我會理解:啊,原來我是想表達這個,然後寫成文章、畫成畫、或以其他方式。有時候沈澱個一陣子,我會完全想不起來當時的那個感覺是什麼,句子在我看起來也全無邏輯。這時候我會把紙條扔掉。
這天,我拿出那張寫著「試穿想法」的小紙條,試著展開自己到底想表達什麼。
一種輕鬆、好玩的感覺
我最先想到的是:想法、詮釋有很多種,「換一個角度」並不會有什麼危害,就像「換一件衣服」一樣。
「試穿衣服」的比喻,是想表達那種輕鬆、好玩的感覺。—— 我希望我們都更好地「把玩」不同想法,進而找到最適合當下的自己的那些,而不需要接受系統化的教條。
若以衣服比喻,系統化的教條(信念)就像制服一樣。是的,制服可以讓我們看起來是一個團體、有歸屬感、像其他人一樣;但不見得適合每一個人。每個人天生不同,當下面臨的挑戰/處境也不同,絕對的信念很容易變成不必要的限制。
就像:有人要去爬山、有人要去游泳、有人高、有人矮、有人皮膚敏感、有人特別怕冷。總不能都穿一樣的制服吧。
制服有制服的好處和限制,我們可以透過試穿不同的衣服,理解這些衣服和我們的適合程度。
試穿的時機
我們可以選擇更換自己的衣服,卻不能強迫他人更換衣服。
我知道自己在狀態好的時候,可以從不同角度看一件事。我感覺自己的大腦「鬆鬆的」,不僵化、協調。而希望其他人也能體會這種感覺。
但我也知道:自己在狀態不好的時候、和一些我還沒準備好的領域,我沒辦法切換角度。這些是我想前進的方向。
所以不是「試穿衣服(試穿不同想法)」本身輕鬆、好玩,而是人只有在處於輕鬆、好玩的狀態時(或相信這件事是輕鬆、好玩時),才能試穿不同想法。
Feel it:感覺一下這個想法,在你身上如何?
今天又在牆上看見這張紙條:「Trying on thoughts like trying on clothes.」,發現除了「換穿衣服」的輕鬆好玩,還有另外一個層次 —— 想法是用來感覺的。
不是說「對錯邏輯不重要」、「只要我感覺對」就好。邏輯批判很重要,是處理「想法信念」的好工具;但我們(或,以前的我)常常忽略:「感覺」也是一樣好工具。
就像對於自己適合什麼衣服,我們可以邏輯上的知道「啊,想要顯瘦,可以穿黑色;想要視覺上感覺高一些,可以把腰線拉高。」
但同時,我們也遇過「理論不奏效」的時刻:「奇怪,明明規則是這樣,為什麼我穿起來就是感覺怪怪的?」。或是那些「理論觸及不到的層面」:「好看是好看,可是我覺得好不舒服,覺得這不是我。」
邏輯是探索分析的一種方法,用來尋找適合我們的想法;感覺也是。我們可以同時運用這兩種工具,汰舊換新、做當下最是自己、最舒服的樣子。邏輯和感受可以並用,就像我們在生活中切換「穿搭建議」和「實際試穿的感覺」一樣。
感覺是自己的,別人可以給你啟發、但你必須為自己感覺。
感覺不是指點他人的規則,但我們可以彼此分享。
感覺是一種想像力:假想某個信念、想法、假想如果是真的,套用在我的身上,我有什麼感覺?可能是更自由的感覺、也可能沒感覺。可能覺得很喜歡,立刻把舊的想法丟掉;也可能很厭惡,想立刻反駁。可能不太懂,需要多一點時間感覺。
把想法穿在身上,感覺自己的感覺。
有時候,你會發現自己已經「outgrow」一個想法,像 outgrow 一件衣服一樣;想法/衣服沒有絕對的對錯好壞,只是現在不再適合了。(outgrow:長大而不再合適)
當我發現自己 outgrow 一個想法時,有時候會感到愧疚 —— 為什麼以前的自己這麼小家子氣、不成熟?有時候則想的比較開:算了,我已經盡最大努力了,也許「幼稚的我」本來就是設計來「outgrow」的。
而感謝那些包容我的人。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中的「提問 & 回覆」。2) 送出後,如果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3) 不希望留言被刊登在頁面的你,歡迎利用「聯絡我」告訴我你的想法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