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可以瞬間學會打舌音,但多半的人需要一段時間練習。我就是屬於那個要練很久的人。
這是我啟動舌頭的練習方法。
起手式
如果你剛開始學瑞典語,我的建議是:
- 每天花 5-10 分鐘
- 其他學習同步進行
換言之,不要因為「我的 R 還發不出來」,而停止其他的學習。
同步進行是最好的:因為要練打舌音,需要的不是熬夜苦讀,而是每天都稍微練習一下。
我大多在洗澡的時候練習,不怕噴口水、也不怕醜。
合理的練習標準
日常生活中的對話,多半不需要打舌。所以不需要給自己太大壓力,要 rrrrr 打的很漂亮。
我覺得合理的練習方式是:
盡量往 rrrr 的路線練習,但同時記得「不需要一下就打的很漂亮」,並把目標放在「擴展舌頭的可行動、伸展範圍」,這可以大大幫助你在學習模仿單字發音時的標準程度。
換言之,如果你在查字典時,發現「咦?現在念這個有 r 的單字好像稍微順一點了」「好像可以模仿的比較像了耶!」那就是你正在進步的證明。
千萬不要因為自己不能瞬間就打出漂亮的 rrrrr 而灰心!
你知道嗎?有時候母語者也不會
作為一個語言學習者,我們最常接觸到的幾乎都是「課本標準音」「電視新聞標準音」,而覺得「隨便一個母語者應該都能 rrrr 發的很漂亮吧?」
進而認為:「既然每個母語者都可以,那我如果不行,大概就沒辦法以瑞典語和人溝通了吧 ……」
其實不是的,不是每個母語者都能 rrrr 打得很漂亮;我在練習時,瑞典土生土長的男友 H 就說:我沒辦法教你這個,因為我也不會(攤手)。
—— 大概有點像:不是每個台灣人兒化音、捲舌都發的很標準?
(H 的老家是 Kalmar,不過他的 Kalmar 腔調不明顯;大概像是南部人上來台北住很久之後,中和的一種「知道你不是天龍國出生,但不確定你到底哪來的」那種腔調。)
如果你去聽瑞典影集、瑞典新聞裡的對話,也會發現,跟西班牙文、義大利文不同,瑞典的 rrrr 其實沒那麼明顯,大概只有在「特別強調」的時候會出現,像是「rrrrrrroligt!」
說這個不是要說「反正我們已經台灣出身了,就別想發音漂亮」,而是「給自己多一點時間,不要因為 rrrr 太灰心!」
我相信 rrrr 不會影響溝通,也相信假以時日大家都能越發越好。
我的進展
從什麼都不會,到大概有個樣子,大概花了三個月。
這時候我以為「大概就是這樣了吧!我成功了!」
然後,立刻看到另一個影片說「如果你發 rrrr 發的很累的話,就代表你還沒有真的學會。如果你真的學會,應該可以用 rrrr 這個動作發各種聲音,哼一首簡單的歌。」
有點像是,如果你口哨吹得很好,就可以用口哨哼歌;如果你會「嘟嘟嘟嘟」的震動嘴唇(彈唇),你也一樣可以從低音「嘟嘟嘟嘟」到高音「嘟嘟嘟嘟」。
「原來我來差得遠……」成功的興奮之情瞬間破滅。好吧,繼續練習。
於是,從「辛苦的發出聲音,一不小心就快要缺氧」到「可以輕鬆的做到」,大概又花了兩個月。
確切時間忘了,那感覺是個突然頓悟的瞬間。換言之,你可能是以: 0, 1, 1, 1, 1, 1, 1, 1, 1, 1, 1, 8, 8, 9, 9, 20 這樣的方式在進步,而不是 0, 1, 2, 3, 4, 5, …. 這樣。
所以,如果你練了兩週、覺得自己的進展像是這樣:0, 1, 1, 1, 1, 1, 1, 1, 1,不用過度擔心。
我的練習方式
我接觸過一些瑞典發音書,心得是:這些發音書很好,但對練習 R 沒有太大幫助。
看過無數 youtube 影片,其中對我最有幫助的是這隻:
影片中的女生練的是西班牙的打舌音 *,不過訓練的部分差不多:如何讓舌頭震動?
她提到,自己是運用「模仿魔戒裡咕嚕說 my precious」加上「感冒咳嗽清喉嚨」的方式練習,對我來說也有用 —— 雖然最後學會時,你會脫離這麼「用力」「用喉嚨」的方法,但它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啟動點」。
為什麼呢?
我自己覺得是:對我來說,中文是一個很「淺」的語言,所有的聲音感覺都在淺淺的前中口腔、嘴唇完成;瑞典語對我來說很深,除了長音、圓圓的 å 音,聽他們說話,總覺得他們呼吸的更深。
一個常見的例子,就是他們會用「快速吸氣」這個聲音,來表示「yes」。
有可能是嘴巴撅起來(3:35 處):
也可能是張開:(1:37 處)
我記得有一次 H 去買東西,問了店裡的女店員一些問題,在短短的對話中,兩人都出現過數次的(1:37 處)這個聲音。
我還記得,我當下的感覺是:哇,這女生說這聲音,聽起來……好性感啊……(所以我自己不太敢用,覺得「好奇怪~哪有人平常說話發這個聲音!」)。但 H 完全不覺得,只覺得很平常,大概就像我們聽中文的「嗯」、「喔」這樣。
回到主題,所以 —— 「咕嚕喉音」、「咳心咳肺」對我的幫助是:暖身,讓我感覺「空氣通過喉嚨後面、發出聲音」是哪些部位在運作。
我是先用了「咳心咳肺」、「死命清喉嚨」的方式,用力送氣(往往口水也一起出來了),去感覺「送氣震動舌頭」的感覺。
不管你此時能發出的聲音是什麼,是不是接近你聽到的美妙的 rrrrr 先都不重要,先抓送氣震動舌頭的感覺就對了。
等到抓到大概的感覺後,再去調整「不要那麼用力」,試著變輕鬆,並調整你發出的聲音。
試了許多網路上搜尋到的方法,這個練法是對我來說實際有效的。
練習出力,也練習放鬆
如同之前提到的:我覺得練習發音,就像練習跳舞。
跳舞練的是身體的肌肉、協調,學語言練的是嘴巴的肌肉、協調。一樣都是肌肉、一樣都是我們不習慣的使用方式/方向。
在初學跳舞練律動的時候,我們也不習慣跟著拍子律動,會覺得:怎麼老師看起來那麼自然、優美,我看起來就那麼呆板、用力的蹲蹲蹲?
但刻意用力的蹲一陣子後,你也會慢慢抓到自然的感覺。
兩者的感覺很像,都是:先刻意用力 —— 讓身體拓展到以前不習慣的方向,再學著放鬆。「練習用力」和「練習放鬆」不斷交替著。
所以那個 R:3 個重點
所以那個 R,到底是怎麼發聲的呢?

舌頭只是躺在那裡,讓風去吹。就像你在彈唇「嘟嘟嘟嘟嘟」的時候,嘴唇並沒有主動去動。
剛開始練習的時候,會很想「接近那個 rrrr 的聲音」,而不自覺的用「dddd」的方式練習。但如果你用這樣的方式發音,倒不如不要打舌。
不打舌,母語者不會覺得怎樣;但你用「dddd」的方式模擬,母語者聽起來就是「錯了,你多發了一個音。」
這是我開始練習時最常犯的錯誤。
一開始我多半看到「舌頭放鬆」的指導,但「放鬆不就整個舌頭癱在那裡嗎?」,而抓不到訣竅。後來看到一個人說:舌根要用力、舌尖放鬆。我覺得是很好的提示。
網路上有人說,舌頭要稍微捲成 U 型。
我個人覺得「要不要捲成特定的形狀?」對我沒有太大差別,捲不捲對我來說沒有特別的幫助,所以這個秘訣有沒有用,可能因人而異。
你可以自己嘗試看看:「舌頭捲起來對你有幫助嗎」?會比較容易達到「舌尖放鬆,讓風/送氣吹得動嗎」?或交替練習(捲/不捲)看看效果如何。
你的舌頭停靠在哪?
最後一個練習方法,是無聲的練習法:
為什麼呢?
練習瑞典語一兩年後,我發現:平常不說話的時候,自己的舌頭位置好像改變了。
我從小有過敏性鼻炎,常常用嘴巴呼吸,所以舌頭也習慣「停」在口腔下面。當時的我,如果要把舌尖頂下顎,會覺得有點吃力。感覺舌頭的肌肉有點沒力、軟爛軟爛的。
但練習瑞典語久了以後,舌頭好像會有一個「傾向」想要沿著口腔的上方停靠。像是發英文的 N,然後舌頭貼著上口腔,嘴巴閉起來。
想想其實合理,因為瑞典語很多發音,舌頭都不能軟軟的躺在下面 —— 至少凡是跟 r 有關的字,舌頭就要懸空起來。
後來「mewing」開始流行(網路上有很多相關影片),我才發現練瑞典語的過程中,我好像也不知不覺練了 mewing。我也才知道,原來舌頭擺放的位置,會影響呼吸(和臉型!)。舌頭停在上面,會比較容易用鼻子呼吸。
所以,如果你覺得瑞典語很多發音都很困難,平常也有用嘴巴呼吸的習慣,不妨試試看 mewing。
雖然我沒有科學實驗證明,但根據經驗,我猜測:試著讓舌頭停在上方(鍛鍊舌根肌力?),對瑞典語的發音會有幫助。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2) 送出後,如果你的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