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聽不到你想表達的?

在《Med känsla för barns självkänsla》這本書中,作者 Lindgren 提到:有時候,媽爸帶著關心說出的話,孩子聽起來卻是批評指責。

她舉了自己與母親的例子:

當我還住在家裡時。每次下雪之後開車,我媽都會跟我說「開車小心啊!記得現在下過雪,路面很滑。」我知道媽媽表達關心是出於好意,但我還是常常被激怒。

當時的我,認為這句話背後的意思是:「雖然我已經說過很多次,但我還是不信任你、不認為你真的知道『下雪之後路很滑』這件事。」

因此,我的回答常常不是媽媽所希望和預期的。我會不耐煩的回答:「我當然知道!」

(Advertisement)

媽媽認為自己在表達關心,孩子聽到的卻是「媽媽不信任我」。類似的狀況,不只在父母與孩子中出現。

一句話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意思;對方聽到的,不見得是你想表達的意思。

這時候,我們都會很想解釋:「不是這樣的」、「我不是這個意思」、「你為什麼一定要這樣誤解我呢」。

但有時候我覺得,也許我們從來就無法透過邏輯解釋任何事情;我們無法給對方思想,而只能傳達自身的感受。我們無法告訴對方「我是這個意思、我是關心你」而確認他收得到,而只能透過說這些話來傳達「我關心你」的意圖。

也許我們真正能給任何人的,都只有愛 —— 或說:關注、關心、好意,那個意念和感受。

不是你沒說,是我還聽不到

一句話可以有很多不同意思,我們可能都有不同的雷;當別人說起某些事時,我們特別容易覺得別人在批評自己。這樣的一句話,落在「感覺還不夠安全」的領域;安全感還低於門檻值。

我們有著不同的雷,就像帶著不同高低水位的水瓶在心中,那是我們的預設、是我們還不夠安全的地方。

在這樣的領域裡,不管別人對我說什麼、心裡帶著什麼樣的意圖,我聽到的都是負面的。就像在〈戀人的腦補 Love is difficult〉裡說的那些:

當他說「我不知道該怎麼辦 」,我聽到「我想放棄嘗試了」,即便他可能說的是「我想努力,但很無力」。當他說「跟你說話不用顧慮」,我聽到「你不值得我顧慮、在乎」,即便他可能說的是「我覺得跟你相處輕鬆自在,可以做自己」。

因為我心裡不安全,所以不管他怎麼說,我都聽不到那個正面的意涵。但是,當他帶著關心的意圖和我對話時,我心中的安全感瓶子又多了一些些、高了一些些。

雖然沒有馬上反轉,但溫柔沒有白費。

不是只有他,我自己也可以給自己關心、關注、愛。讓自己感覺更安全。瓶子的水量又多了一些些、高了一些些。

雖然不會馬上反轉,但會慢慢累積著。

然後有一天,超過了安全門檻,我突然能理解話的另一面了。
我突然知道他當初說的不是這個意思了。

我的想法轉換,不是來自(我以為的)理性、邏輯、說理 —— 我其實沒有獲得更多的資訊。

而是有一天,關於那件事的那個觀點,那個心裡的角落的水瓶水位夠了。

水到了,我就看到另一個觀點了。

About The Author

soidid

Leave a Reply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2) 送出後,如果你的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