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腦袋裡有個欄位,紀錄我對各國人的「刻板印象集體印象」的話,瑞典人的欄位大概長這樣吧。
我在心中玩味著這個衝突的印象,一邊想著那不知道從哪裡學到的傳統推論:「性自由是道德敗壞」、「隨隨便便的性,最後就是不懂得珍惜關係」。
「又開放又保守」,可能嗎?為什麼?
我試著回想自己從哪裡得到這樣的概念。
對性的態度開放
我為什麼覺得瑞典對性的態度開放呢?一部分可能是因為這個國家對 LGBT 的態度。
給 LGBT 族群的老年之家 HBTQ-seniorboendet。
各種感人(消費?)廣告 ——
瑞典鐵路:標語「Vem du än är, vart du än ska 無論你是誰、無論你要去哪裡」,搭配畫面、音樂,傳達「無論你是誰、無論你要去哪裡」,瑞典鐵路支持你/你都能乘坐我們的鐵路去到你想去的地方。
Volvo:v60 的廣告標語是「保護對你來說最重要的(Skydda det som är viktigt för dig)」,廣告影片中剪輯了各種型態的家庭,但好幾次在 DN 看到全版的廣告,都是一對女同性戀和小孩的這張:

我一開始沒發現,還想著:啊,又是傳統的「爸爸開車保護一家大小」廣告(翻過去),仔細一看才發現是兩個女人(對不起,保守的是我)。
下方廣告字樣第一行寫著:Oavsett vem du är, var du kommer ifrån eller vem du älskar, så skyddar nya Volvo V60 det som är viktigt för dig.
「不管你是誰、從哪裡來、或者你愛的是誰,新 Volvo V60 保護對你來說重要的。」
另一部分是跟性相關的。
法律規定懷孕 18 周前,孕婦可自行決定是否終止妊娠,不需要提供任何理由,免費。社會上大部分人也支持「孕婦可自主決定是否終止妊娠」。
父母對青少年(15 歲以上)性探索、性行為的態度開放:
例如在《Pinsamt eller》一書中:Mån 和 Emma 睡在同一張床上,雖然他們和 Mån 的媽媽說,Emma 會睡在地上。結果早上媽媽忘記敲門闖進房間,發現兩人在同一張床上。媽媽把 Mån 單獨叫來談話,說的不是「你在幹嘛!」而是「抱歉,媽媽忘記你長大了,下次會記得敲門。」
在影集《Bonusfamiljen》中,媽媽 Lisa 在家中撞見 17 歲女兒 Bianca 的男友 Matteo,只穿著四角褲出現在家中。結果也不是憤怒地大吼「你們在幹嘛!」,而是(緊張的)趕緊找幾會跟女兒說:「如果你需要保險套、或是其他避孕措施,跟媽媽說,媽媽會很樂意幫忙。」Bianca 則回答:「我有從青少年健康中心(ungdomsmottagning)拿到了。」
國家、社會的態度一樣是支持的:
青少年健康中心提供青少年醫療、衛教相關的協助。12-13 歲起就可以去那裡尋求幫助,到 20-25 歲不等(每家健康中心規定不同)。
獲得什麼樣的協助呢?例如:你有有關身體的問題、你覺得很有壓力、你需要有人說話、你有性和關係相關的問題、你需要避孕措施、你有飲食相關的問題 ⋯⋯ 等。18 歲以下,完全免費。18 歲以上則有部分可能收費,但大部分免費。
看起來像是「保健室 + 輔導室」的組合,但不隸屬於學校。
以上種種是我覺得「瑞典對性態度開放」的想法來源。
保守、家庭觀念重
與此同時,我也覺得瑞典人其實蠻「保守」的,家庭觀念重。
例如,大家可能都有耳聞,瑞典交友不易 —— 「瑞典人不太會一直認識新朋友,但會和幾個朋友保持長久的關係」,所以要達到「朋友」的門檻、打入圈圈,不是很容易。
嗯⋯⋯ 因為我也不是會一直認識新朋友的人,所以有點難親身驗證。(笑)
觀察 H,的確是常聯絡的朋友不多,但都認識很久了。而且超重視家人。
例如:如果弟弟和朋友在同一天各自有不同的計畫,兩人都邀請 H 一起,會優先考慮弟弟(的感受和需求)。
幾乎每天都打電話給爸爸。通常是 Skype,如果不通也會打電話,簡短聊聊。有一天晚上,H 躺上床、已經很累,但還是堅持做的最後一件事,就是打電話給爸爸。
「嘟嘟⋯⋯ Hallå a?」
「Tjena! Hur är det?」
我看著眼前這情景,覺得簡直就像睡前打給約會對象的晚安電話,好不甜蜜。
又有一次我們聊到「雙薪家庭到底要如何有力氣照顧小孩?」。我說:「啊,真的沒辦法的話,不然小孩可以拜託祖父母幫忙帶?」H 立刻說:「不不不不,這在台灣可能很普遍,但在瑞典不是個選項。」
「為什麼?如果祖父母也同意的話,不行嗎?不然爸媽都要上班,哪有可能顧到啊?」
「這裡的觀念是,小孩出生兩年內,爸爸或媽媽要花時間和小孩相處、建立情感連結,小孩才會有安全感。所以才有育嬰假啊!」
我心想:痾⋯⋯到底是怎樣偉大的勞動體制可以做到這點。
「痾⋯⋯所以你說我們台灣人很多都祖父母帶大的、都沒安全感就對了!原來我就是出生兩年內沒有完全跟爸爸或媽媽都待在一起,是親戚幫忙帶的,才沒安全感?!」
「沒有啦,觀念不一樣啦,我不是這個意思。」H 急忙解釋。
其實我也知道是觀念不一樣,不能這樣比。所以不是真的生氣。只是在內心想著:哇,真的有可能嗎?瑞典人有比較有安全感嗎?
以上種種是我覺得「瑞典人家庭觀念重」的想法來源。
有意義的關係
回到開頭。
其實這裡有個謬誤 ——「自由」不見得等於「隨便」。給人自由,人是不是就會隨便?取決於你對人的看法。
而無論正反方追求的都是「有意義的關係」。
可能有兩種不同的道路,走向有意義的關係。
一個是強制的規範、統一限制。透過限制讓人知道要珍惜關係。外加的力量。如果「人性本惡」或者「人是一張可以塑造成任何樣貌的白紙」,那麼也許這個方法會奏效。
另一個是自由開放,但是透過教育、引導讓人學會珍惜關係。試圖導引人的內在感受。如果「人性本善」或「被真正愛過的人也會懂得愛人」,那麼也許這個方法會奏效。但是引導的成本比限制高很多;你不能說「不行就是不行」,你得花時間去聆聽、感受、理解與妳想法感受不同的人。
而也許、問題也不在於用哪一種策略;不是限制絕對不好、開放絕對好,而是有沒有人嘗試與之建立有意義的關係。
就像真正使人上癮的不是毒品本身。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中的「提問 & 回覆」。2) 送出後,如果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3) 不希望留言被刊登在頁面的你,歡迎利用「聯絡我」告訴我你的想法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