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走的路,像是森林裡的一條小徑;而眼前有幾個失敗、幾個挫折。
它們擋在那裡,讓我無法前進:

但如果「失敗是路本身」呢?
那也許它不是擋在路的中間,而是指出「路在哪裡」。失敗告訴我:「走這邊喔!」、「下一步在這裡喔!」、「這裡要右轉喔!」。
失敗是「事情不如我原先所想」,但我其實無法確定「原先的計畫」是一條能夠通往我想去的地方的道路。
森林也可能是長這樣的:

場景疊加



關於這篇
「挫折是路本身」的第二個想像。(第一個在這裡:失敗的樣子)
在這兩篇想像中,交錯使用了「失敗」和「挫折」兩個詞彙;訂定標題時,也猶豫了一陣子該用「失敗的樣子」還是「挫折的樣子」。
原因是這樣的:
「失敗」對我來說,更像是一個標籤,認定「真的不行了」,像是某種程度的「永久特質」;而「挫折」則比較動態一些,單純描述無動力、不如預期的時刻,感覺比較「臨時」。
所以「失敗/挫折」的時候,一開始的感覺更像是「失敗」—— 「失敗了~」、「好難過」;但以不同眼光看待,或從失敗中恢復一些些後,這時的感覺則更像是「挫折」。
一開始我們覺得自己「失敗」,後來則感覺遇到了「挫折」。
因為一開始的感覺更接近「失敗」給人的感覺,所以最後選了「失敗的樣子」當作標題。
也因為「失敗」和「挫折」的細微感覺差異,讓「挫折是路本身」這句話,聽起來比「失敗是路本身」更激勵人心。(關於「文字感覺」的延伸閱讀:《沒有聲音的話:奔》)
當說出「挫折」時,眼光好像已經放得更遠了,而能把現在這個當下視為一個施力點。
當說出「挫折」時,好像已經可以看到那個繼續上路的自己了。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2) 送出後,如果你的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