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近年來我幾乎不寫「愛情」,而是寫「關係」。
「愛情」給我的感覺像是指稱那個「浪漫愛」的瞬間,糖果一般的感覺。稱自己經歷過的關係為愛情,總覺得並不完全符合。
如果對「愛情」的想像是瞬間出現的粉紅泡泡 ——

對「關係」的想像大概就是大自然裡的有機植物。

關係是人與人的,隨著時間,兩人之間的關係可能從:陌生人、到朋友、到情侶、再到舊情人、陌生人。「愛情」是關係中一部分,其中一段時間的狀態。
「愛情」結束後,聯絡可能早就斷了;不過我通常也不會想到決絕的「斷裂」,而是低到不能再低的關係活躍度。


關於這篇 —— 用詞如何影響思考
除了「愛情」和「關係」,在關係裡,我還有另一個用詞偏好:男友 vs 伴侶。以前比較常用「男友」這個字,後來則更常用「伴侶」。
一方面大概是喜歡性別中性的「伴侶」一字,一方面大概是因為小時候不用「伴侶」這個字,所以過去對「愛情」或「男友」的「偏見想像」也沒有累積在這個字上。(有點像是換名字改運的概念?)
「偏見想像」說的是公主番發作時腦袋裡會想的那些 —— 你為什麼不能理解我?如果你不接受這樣的我,就代表你喜歡的只是我的表面,而不是真心的 —— 那些覺得對方理所當然該為我做的。
而說到「伴」,想到的比較是「作伴」。
作伴就是:兩個獨立的人,在想要互相陪伴的時候、互相陪伴。
如果「男友」會讓我不小心就掉入文化、傳統、甚至集體潛意識的角色想像,「伴」會給我一種「樂高」的感覺:「作伴」的實質內容是開放的,由處在其中的兩個人去定義、協調「作伴」的意義是什麼,又要如何實踐。
這個字讓我比較記得:自己也要長大,要記得尊重對方的界線,要成為兩個獨立的人。
還有的時候,我想到 H 不是想到男友,也不是想到伴侶,而是想到:H 就是 H,我們現在的關係是作伴。這讓我記得「伴」不是他唯一的身份和角色,他首先是他自己,而伴侶關係是我們現下的選擇。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2) 送出後,如果你的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