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設計模型吵架

上次和 H 碰面的尾聲簡直就是吵架修羅場。但吵著吵著我心中有什麼東西也改變了。

有一天,想著過去那些「比較有效的吵架事件」,試圖歸納出下次可用的作戰守則時,我突然靈光一閃:「咦?吵架好像要越吵越具體,但也要越吵越發散⋯⋯。到底是要具體還是要發散啊?」

我試著把這句話畫成圖,看到眼前的雙菱形,想起:啊,這不就是設計思考裡的「雙鑽石設計流程」嗎?原來吵架也可以運用設計模型啊。

(Advertisement)

雙鑽石設計流程

雙鑽石設計流程(The Double Diamond Design Process)是由英國設計協會(Design Council)在 2005 年提出一套設計流程,由「探索-定義-發展-交付」四個階段組成。每兩個階段就是一次的「發散-收斂」,看起來像兩顆鑽石,故得其名。

如何用在吵架上呢?

首先,雙鑽石有四個階段:探索-定義-發展-交付,吵架的四個階段是這樣的:

  1. 探索:吵架的原因
  2. 定義:洞察原因底下的需求
  3. 發展:構思滿足需求的其他方法
  4. 交付:達成可執行的共識

同樣每兩個階段就是一次的「發散-收斂」。

  • 在第一次的「發散-收斂」,先發散出吵架的「各種原因」,這時候,找到的是表面原因;接著從眾多的原因裡收斂成幾個核心的「需求」。
  • 在第二次的「發散-收斂」,便從這些核心需求出發,發散出各種「可以滿足需求的方法」,最後從眾多方法中收斂成一~兩個生活中可執行的共識。

我把第一次的「發散-收斂」,稱為「從生活吵到心底」;第二次的「發散-收斂」,稱為「從心底吵回生活」。

第一個「發散-收斂」:從生活吵到心底

  • 目標:透過「代罪羔羊」和「挖冰山」兩個步驟,找出冰山下的核心需求。

「從生活吵到心底」對應雙鑽石設計流程的第一個菱形:「探索」和「定義」兩階段。在爭吵中,我稱它「代罪羔羊」和「挖冰山」。

第一個菱形的最終目標,就是要找到冰山底下的那個「核心需求」。

1. 代罪羔羊

代罪羔羊是「第一階段歸因」,在這個階段,把所有可能想到的「原因」都丟出來。例如:

  • 你明明之前說可以去 A,為什麼現在又不行了
  • 反正他就是比我重要
  • 反正你就是沒時間
  • 我看這遠距離也很難繼續下去了
  • 這對我不公平啊
  • 我覺得被你騙了

這些都是我的「預設歸因」、代罪羔羊,是我第一時間想要怪罪的對象。

和雙鑽石設計流程的「探索」階段一樣,在「代罪羔羊」階段中,盡量發散思考、挖掘出所有想得到的原因,找到越多原因越好。因為有時候,我們可能並不清楚自己到底為什麼生氣,或是、我們知道,卻不好意思說,只挑幾個最「上得了檯面」、「最有贏面」的理由出來。

打破原本的慣性,不要想著「找出會贏的理由」,而是想成腦力激盪,目標不是贏,而是「多」。即使理由很無釐頭、「一看就知道不可能」,也無妨。我們的重點在數量而非品質。

這樣,在下一階段,才會有夠多的材料可以歸納。

2. 挖冰山

在發散完之後,揪出了數個「發生的事件」,和數個「代罪羔羊(原因)」,接下來就可以從這些點開始往冰山底下挖。

「冰山」來自薩提爾的冰山理論,隱喻人們在溝通時,除了表面上看得到的「行為」,底下其實藏有各自不同的感受和期望。

從前一階段抓到的「代罪羔羊」出發,問自己:我到底在氣什麼?

例如,在前面我列的一堆原因裡:

  • 你明明之前說可以去 A,為什麼現在又不行了
  • 反正他就是比我重要
  • 我看這遠距離也很難繼續下去了

這三句底下想說的可能是:「我覺得我不重要、我沒有價值」。

  • 反正你就是沒時間
  • 這對我不公平啊
  • 我覺得被你騙了

這三句底下說的可能是:我們對相處的時間期待和需求不同。

把代罪羔羊拿來「挖冰山」,看看底下有什麼東西:

冰山拆解|這個冰山來自〈問題是:我喜歡跟你吵架

「挖冰山」的目標是要「越吵越核心」,找出冰山下的原因,事件背後的抽象需求。

我一開始進入吵架修羅場的時候,完全沒有這些概念,認為「事件」就是問題所在,而最重要的是列出「明確」的解決方法。

就像很多人可能也經歷過的,我會說:

  • 你能不能清楚地告訴我,我以後到底要怎麼做才可以?
  • 好,反正以後規劃旅行的時候,一定要先說好地點就對了。

—— 我以為像這樣提出明確的要求,未來照著規範走,就沒問題了。殊不知其實說出「到底要」、「反正」的時候,就代表雙方都還在生氣,事情根本沒解決。

明確的要求,只是避免踩到同樣的引爆點。但生命終究會自己找到出路,沒有被理解的需求,會找到一個新的引爆點,重新炸給你看。

真正可以解決問題的核心需求,其實往往是「抽象」的:不是「什麼事一定要怎麼做」,而是「哪些感覺沒有被滿足」。例如:被尊重、連結感、有價值感。

這些需求乍看虛無縹緲,讓人不知所措(「所以你到底要我怎麼樣啦?」),但卻正因為其虛無縹緲,而有多種實踐的可能。

—— 這就是第二次的「發散-收斂」要做的事:找出滿足需求的多種方法。

第二個「發散-收斂」:從心底吵回生活

  • 目標:找出滿足核心需求的其他方式、互相理解,並達成共識。

3. 其他可能

「其他可能」對應「雙鑽石設計流程」的「發展」,也就是根據需求,盡可能地去發想「可能的實踐方法」。

以實際經驗來說,等到挖完冰山之後,其實吵架也差不多結束了(攤);吵架過程中最耗損心力的部分已經過了 🎉。

通常這時候已經不會爆炸、也不會生氣了,而是會理解到彼此的不同和需求。例如:「他這樣做,讓我覺得他不重視我,但他可能不是這個意思」、「我們對獨處時間的期待和需求不同」。

這時候,就可以根據這些抽象的需求,去發想「有什麼其他的方式可以達成」。吵架顯示的是「我們想滿足自身需求的方式衝突」,但不代表找不到「不互相衝突的方式」滿足各自的需求。

例如,針對「旅行地點變動,讓我覺得自己沒有價值」這點,如果依照吵架時賭氣的方式處理,很容易變成依照「事情表面的原因」做調整,像是這樣:

—— 好,反正以後規劃旅行的時候,一定要先說好地點就對了。

但這個方式可能並不符合我們做事的習慣和個性,也可能因為沒有照顧到感覺,而「治標不治本」。

但如果從「我感覺自己沒有價值」的核心需求下手,就可以發想:「有什麼其他的方式,是對方可以接受,我也會因此覺得對方重視我的?」例如:

—— 再規劃一次旅行,去我想要去的地方?
—— 和我好好解釋他為什麼這樣決定,他的擔心與煩惱。

除了「希望對方可能可以做的」,也可以想「我能為對方做什麼?」、「我可能誤解了對方什麼?」、「我能為自己做什麼?」:

—— 我覺得對方不重視我,但或許對方是覺得「我能夠體會他的難處」。
—— 我可以做點什麼,讓自己開心,覺得自己有價值?

4. 共識

最後一個階段「共識」,對應雙鑽石的「交付」,我覺得在吵架中相對不太醒目。

對我跟 H 來說,通常在第三個階段「發展」時,一邊討論發想的同時,就會有個大概的共識,知道彼此可以、願意調整的地方是什麼。

所以最後的收斂,可能就只是一個簡單的約定,也可能什麼約定也沒有。

但是,即使沒有任何重大的「約定」,因為吵架而新發現的理解 —— 對自己的、對對方的 —— 還是會改變我們的日常。

就像我們都是設計師,而「關係的互動模式」是我們共同設計的產品。

吵架之後,我們會得到一個新的「關係的互動模式」原型品(prototype);

而生活,就是不斷地原型測試(prototyping)。

About The Author

soidid

6 thoughts on “如何用設計模型吵架

  1. 謝謝分享和生動的舉例,竟然是18年的文章,如果能更早看到那該有多好啊~

Leave a Reply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中的「提問 & 回覆」。2) 送出後,如果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3) 不希望留言被刊登在頁面的你,歡迎利用「聯絡我」告訴我你的想法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