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邏輯的時間,是感受

「你知道一萬年是多久嗎?一萬年就是,當有一個人跟你說他想當正常人,然後離開了你,從那一天開始之後的每一天,就是一萬年。」——《誰先愛上他的》

「你知道嗎?你每次答應我,但是每一次都不能做到。為什麼你總是不聽我好好說話呢?」—— 每個人可能都會遇到的人生日常。

這兩句話有什麼相同點呢?

—— 不合邏輯的時間,是感受。「每一天都是一萬年」「每一次」「總是」這些邏輯上不合理的時間詞,代表感受。

(Advertisement)

兩種真實

語言很有趣,有兩種真實:一種是邏輯上的真實,另一種是情感上的。而我們在說話時可能隨時切換或混雜這兩者。

例如:「你總是都這樣!」。「總是」在邏輯上可能不是真的,但在情感上可能是。—— 在某個當下,我很生氣,對那個時候的我來說,只想得起你「每次」都是這樣,而想不起其他例外。

而且我們會用「時間」來強調「情緒」。

例如:「每一天都是一萬年」「每次」「總是」「一直」⋯⋯,不管是浪漫還是抱怨,這些時間詞都是在強調「那個感受有多強烈」;是情感的,而不是邏輯的。

這也是吵架時兩個人容易鬼打牆的一個段落。一個人說「你每次都這樣!」的時候,是表達了那當下的情緒有多不爽,可是對方卻針對這句話的邏輯回應了「我哪有每次!你這樣不公平!」。

因此,我覺得一個改變想法觀點的實用小技巧是:試著修改話語中的「時間」。

小技巧:加上「現在感覺」

意識到你自己說了什麼話(不管是對別人,或是對自己說的),然後,加上「現在感覺」。

既然「你每次都這樣」這句話是當下的「感覺」,試試看,把這件事說清楚,會有什麼感覺?

  • 你每次都這樣。→ 我現在感覺你每次都這樣。
  • 我每次都做不好。→ 我現在感覺我每次都做不好。
  • 他每次都針對我。→ 我現在感覺他每次都針對我。

「現在覺得」會讓你在思考上多了一個焦點:現在的感覺。

你的話對你來說,情感上依然是真實的:你還是表達了當下強烈的情緒,但同時也提醒了自己「這是我現在的感受」而不是「恆久不變的事實」。

當你說「你每次都這樣」的時候,這句話聽起來像是一個「現實的陳述句」。它讓人覺得很過癮,因為它充分表達了你內心的憤怒、不滿。

但同時,這個表達也會把你所理解的現實鎖死在這裡 —— 一開始你可能只是衝著一股感受,說出「你每次都這樣」,但是越說、對方越反抗,你也越為這個論調辯護的同時,你似乎也漸漸鎖死在這個觀點裡,而越來越肯定「沒錯,你每次都這樣」。

但這其實是令你不好受的,你想改變的一個觀點(敘述)。

「現在感覺」讓「標籤」變成「狀態」

「現在感覺」也不只可以用在原本就有時間副詞(例如:一直、總是)的句子裡。當你在描述一個人時,「現在感覺」會讓「標籤」變成「狀態」。

例如:

  • 「你太神經質了」→「我現在感覺你太神經質了」
  • 「我太廢了」→「我現在感覺我太廢了」

當我說「你太神經質了」,話語裡面隱含的意思可能會變成「你是一個太神經質的人」:你的本質就是如此,你過去是這樣、未來也會是這樣。

但加上「現在感覺」後,焦點就框在「現在」了。你的「本質如何」變成不確定的,「你在未來會如何表現」也模糊了,唯一確定的只有「我現在感覺你太神經質了」。

這個「神經質」從「你這個人的缺點」,變成了「你現在的狀態有些失衡」。

「現在感覺」讓思維框架,從「是、標籤、一般化」 轉化到「行為、狀態、個案」;從「永久」到「暫時」。

這種從「永久性」到「暫時性」的焦點轉換,有點像是瑞典語裡的 mår —— 當看到一個人不好的行為時,瑞典社會的自動反射不是用「他是瑕疵品」來解釋,而是認為「他現在的狀態不好」(Han/Hon mår illa.)。

也有點像是西班牙文用「ser」和「estar」,區別了「永久是」和「暫時是」。「ser」用來描述永久的屬性、身分,而「estar」則是暫時的狀態或位置,例如:情緒或身心狀態。

理性上,我們都「知道」情緒和身心狀態是「暫時的」,但處在當下的強度時,其實很容易忘記。而清楚指出這點的語言則能夠提醒我們。

它幫助我們的大腦拆分可能混雜在一句的兩個敘述:對現在的感受,以及對恆久不變本質的陳述。

可以讓人跳出原本習慣的框架,從一個新的觀點看待當下,而又不至於太過激烈而無法接受。

參考資料

  • 《與人接觸》(2014)。維琴尼亞.薩提爾。張老師文化,頁 77-78

About The Author

soidid

Leave a Reply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中的「提問 & 回覆」。2) 送出後,如果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3) 不希望留言被刊登在頁面的你,歡迎利用「聯絡我」告訴我你的想法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