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意那些重複的

「我真的不懂,到底要說幾次,我六歲的女兒才會明白:學校八點十五開始,我們最晚八點要從家裡出發,才來得及。我已經跟她說過超過一千次了,但是她就是聽不進去!」

—— 這段是《Med känsla för barns självkänsla》作者 Lindgren 在討論「小孩為什麼講不聽」的段落。

Lindgren 說,當他遇到父母向她詢問這類問題時,都會反問他們兩個問題:

  • 你覺得孩子缺乏「大人希望他做什麼」的資訊嗎?
  • 你覺得孩子缺乏「了解大人希望事項」的能力嗎?

答案通常都是:否。孩子往往都「知道」並且「了解」大人的希望,因此孩子不斷重複「大人所不希望的行為」,原因並不是「資訊缺乏」(informationsbrist)。

然而大人所做的,往往只是一再重複相同的、孩子已經知道的資訊。

(Advertisement)

講不聽,並不是因為缺乏資訊

「『講不聽』並不是因為缺乏『資訊』。」這件事對我的啟示在我與 H 的世紀爭吵中蹦跳出來。

當時,我們兩個都在重複幾句相同的話,鬼打牆似的。而 H 每重複一次他的主題句,我越聽只越生氣:「廢話!我知道啊!你為什麼要一直說這個!這個我知道啊!啊啊啊啊啊啊~」

然後我突然想起 Lindgren 書中的這個段落。

我意識到我們兩個都在跟書中的「大人」做一樣的事情,我們一再重複自己既有的論點,彷彿只要講到第十次,對方就會明白「我這樣做是有原因的」「我有我的立場和出發點」,就會理解自己了。

但當我們開始重複第三次時,就該明白到:對方缺乏的不是這句話所攜帶的「資訊」,而是無法感覺這句話背後的需求和感受。

無法感覺可能是因為 —— 還不知道有哪些更深層的需求和感受,或是自己的狀態也不好,以致於無法同理對方、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感覺。

這時候,重複同一句話,其實是最糟的一種做法:每重複一次,說的人和聽的人只會再一次的覺得「你為什麼就是不能理解我呢?啊啊啊啊啊啊~」。

這也讓我理解到,一直鬼打牆重複主題句的人,傳達的其實是「我好希望你能理解我」。

意識這件事之後,我開始改寫自己聽 H 重複的主題句的方式:從

  • 他覺得我不知道,把我當白痴,所以一直跟我重複一樣的資訊
  • 他想要自己佔據「有理」的一方,把責任都怪罪給我的「不體貼」「不能同理他」

  • 「他在表達自己做這件事背後的感受沒有被理解」(真是血汗換來的改寫句)

我還記得當我終於從「啊!這不就是 Lindgren 書中說的那個情景嗎?一直鬼打牆的重複一句話」想到「他在表達自己做這件事背後的感受沒有被理解」的那個瞬間。

這句話讓我冷靜下來了。我終於能在 H 鬼打牆重複主題句的時候,不把那句話視為對我的攻擊。

而因此我也不必急著反擊。

於是我暫時不說話,開始轉向自己的內心,想要把自己的感覺理的更清楚一點。

留意那些重複的

Lindgren 書中的故事,對我的啟示是:留意那些重複的。

當我在對話中,開始重複某一句話;或者當對方開始這樣做的時候。這就表示這句話背後有東西需要被展開。

對方聽得懂這句話(資訊層面),但也聽不懂這句話(感受層面)。

而感受不會因為資訊被重複了一百次,就突然能理解了。

「重複的話」是一個提示、是解決癥結的出發點、是挖冰山的起點。爭吵生氣時,很難一次修改自己(和對方互動)所有的慣性,那至少可以從這一點開始:留意那些重複的。

我就是從這裡出發,開始挖了自己的冰山 *。

* 也才有了「世紀爭吵」系列吵架文:

而後見之明也顯示,「暫時撤退」—— 退往自己的內心,挖自己的需求感受冰山,對我們的爭吵是有幫助的。

挖冰山不一定會讓兩個人化解歧見,重新回到良好的關係;挖冰山也很有可能挖出「原來我們已經長成不太適合做伴侶的樣子了」。但挖冰山至少可以讓人從爭吵中更清楚自己的樣子。

我們都是長不大的小孩?

嗯!應該寫完所有和《Med känsla för barns självkänsla》這本書有關的文章了(耶!)*。

* 結果沒有!列表請參見文末。

說實在的,我也不知道一本教養書會對我有這麼多啟發;可見教養書不只適合父母,也適合任何覺得伴侶自己還不夠成熟的人?

生氣的時候絕對會覺得白目的是對方,有理的是自己。但心情好的時候,想起自己和對方在吵架時出現像小孩子一樣的行為,然後可以拿教養書上學到的知識來改善狀況,倒是覺得挺好笑又幽默的 —— 驗證了我們雖然看起來衣冠楚楚(又亂用成語),但內心其實都是長不大的小孩;就像戴著大人皮的小孩在玩扮家家酒一樣。

有點可愛。

About The Author

soidid

2 thoughts on “留意那些重複的

  1. 心理醫生 您好

    其實台大心理學跟統計學有合作
    合作內容最終被歸納於統計學上
    詳細臨床數據指出

    1.解決心理問題的根本不外乎幾項重點 (請看下列三樣)
    2.智商不能低於90左右 (在商言商就事論事, 請包涵)

    文章內這 ” 現象 ” 普遍不是 ” 問題 ” 只是 ” 狀況 ”
    ” 現象 ” 外在及第三方因素導致 (非自身或施受雙方)
    ” 問題 ” 通常90%出至於 ” 己方 ”
    ” 狀況 ” 是解決問題的根據, 就像是給1+1 求答

    其實你的文章內的種種都已經表現了上述三樣論點
    跟我寫的論文八九成符合, 並經過八年驗證後已證明的事實
    你理解能力不錯, 我寫到這邊為止, 其餘留給你自己想想
    希望你看到的領悟到的, 可以超出 ” 你文章內所陳述的範圍 ”

    PS : 開頭打招呼 不是跟你打招呼 我跟我自己打招呼 : )

    1. 心理醫生你好:

      1. 我不確定,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的問題(爭吵、無法理解溝通),是否能算作一種「心理問題」。

      2. 假設可以。就你所說的理論:

      我覺得最困難的是定義何謂「問題」和收集「狀況」的資訊。

      例如:李家每天晚上都是七點準時開飯,但每次爸爸準備好晚餐後,叫 14 歲的小華來吃飯,小華總是三催四請還叫不來。爸爸常常越叫越生氣,重複好多次「來~吃~飯~了~!!!」。

      在這個情境下,假設爸爸是「我」。「問題」是什麼?

      – 我煮的飯不好吃
      – 我應該先關心小華的情緒
      – 我說話的方式不對,讓小華覺得害怕
      – 我不應該把晚餐定在七點
      – 我的教養方式,讓小華不尊重我

      隨著問題的不同,需要收集的「狀況」也會不同。如果問題是「我煮的飯不好吃」,那可能要開始調查「小華喜歡吃什麼?」;如果問題是「我應該先關心小華的情緒」,那可能要開始調查「今天學校發生什麼事了?」。

      也許你會說「調查完所有狀況後」,就知道「問題」是什麼啦!但要如何知道「何時/擁有多少狀況資訊」可以算是調查完「所有」狀況了呢?影響兩個人互動的「所有」可能因素要如何劃界?

      我們定義的問題,某種程度指引了我們去收集哪些「狀況資訊」 —— 問題會影響狀況;
      而隨著狀況資訊的增加,某些「問題」也可能因此被排除 —— 狀況也會影響問題。

      有點像是科學研究,在「假說」和「實驗結果」中不斷 loop。

      在過程中,「我」(90%的問題來源)可能會因為自己的假說(問題),而不知道要收集某些實驗數據(狀況);或是,某些證據可能無法被「客觀的」收集。

      例如:小華真的害怕嗎?會不會他很害怕卻不敢說?會不會他這麼說其實只是知道這樣爸爸就會什麼都聽他的?

      ——

      我覺得,只要牽扯到人心,就不會像是「1+1 求答」這麼直接的事。

      因此這裡文章的用意,並非像科學研究般,希望推出一個「普世皆準」的道理或「問題解決萬用公式」。

      僅僅是想記錄:我遇到的問題、想法的過程、後來什麼解決了我的問題。如此而已 🌵。

      我知道文章裡的「道理」,在另一種情況下可能完全不適用;因為人與人是如此不同,關係與關係也是如此不同。要用哪個公式,定義什麼才是「問題」,是每個人各自的決定。

Leave a Reply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中的「提問 & 回覆」。2) 送出後,如果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3) 不希望留言被刊登在頁面的你,歡迎利用「聯絡我」告訴我你的想法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