狡辯地圖:拆分字詞的物理事實和眼光

偶然讀到一篇文章,作者細數多年來逐漸累積的好習慣與堅持:

「哇,真的每個都不容易啊!每個都很硬。真厲害⋯⋯」我邊看邊想,直到看到這一項:

我笑了出來:「太好了,終於有一項對我來說,不用『堅持』也可以」。我不用「堅持」喝咖啡 —— 因為我已經上癮了。要是我說自己「堅持每天喝咖啡」,就像在說「喔,我堅持每天賴床」一樣幽默。

這讓我意識到,「堅持」這個字,其實是有兩層的:一層是「物理事實」、另一層是「眼光」。[1]

於是,我們可以把字詞拆成「物理事實」和「眼光」,然後跳脫思考框架,成為狡辯大師。
(Advertisement)

堅持:持續做一件事 + 正面眼光

堅持的「物理事實」是:持續做一件事。

同樣是「持續做一件事」,我們也可以形容為:僵化、機械化、墨守成規、自我設限、官僚 ⋯⋯ 這些都帶有「持續做一件事」的「物理事實」在裡面。

但和「堅持」不同的是,「堅持」帶有正面的眼光,「僵化、機械化、墨守成規」這些詞彙則帶有負面的眼光;「堅持」用在我們認為「好的持續」上,其他的詞彙則是用在我們認為「不好的、不必要的持續」上。[2]

「堅持」和「僵化」有相同的物理事實

類似的字詞組合,還有以下三個例子:自私 vs 無私、狡辯 vs 智慧創意、固執 vs 有原則。

1. 自私 vs 無私

「自私」和「無私」的共同物理事實是:你的選擇和我的(一般人的)選擇不同。

若我們認同、理解你的選擇,會說「哇,你好無私!」;反之,則可能會說「哇,你這樣會不會有點自私啊。」

例如:

放棄國外高薪工作,回到家鄉創辦公益機構。
  • → 好無私!造福社會。
  • → 嗯⋯⋯ 會不會不能貼合在地需求,只是滿足自己的成就感呢?會不會有點自私?
將一生奉獻給宗教。
  • → 好無私啊,人類精神提升的追求。
  • → 好自私啊,你的爸媽怎麼辦?

這兩個選擇都不同於一般人:

當我們說「無私」時,我們看到、也認同了當事者心裡所想的動機與理想。

當我們說「自私」時,則提出了我們覺得「還有疑慮」、「還不太能理解」的角度;有時候也可能投射了自身的處境或擔憂。

「無私」和「自私」看起來相反,但它們的界線可能比我們想的還要模糊
延伸閱讀:「自私」和「無私」是很有趣的兩個詞,之前在〈自私 vs 無私:相反詞的五種樣子〉有從另外的五種不同角度探討。

2. 狡辯 vs 智慧創意

「狡辯」和「有智慧/有創意」的共同物理事實是:以不同的方式解讀事情。

若我們認同、理解這樣的解讀,會說「哇,好有智慧!」「哇,好有創意!」;反之,則可能會說「不要再狡辯了!」

例如:吉竹伸介的繪本《我有理由》裡,主角小男孩跟媽媽說,自己不停的挖鼻孔是有理由的:

我的鼻子裡面有安裝一個開關,如果一直不停的按它,我的頭就會發射「開心光束」。這個光束可以讓每個人的心情都很愉快喔。
圖片來源:博客來

這樣的回答,你覺得是「不要再狡辯了」還是「好有創意」呢?

作為一個讀者,我可以輕鬆幽默的說「好有創意」;但可能有一天,作為那個必須收拾善後、打理小孩生活大小事的媽媽時,就會脫口而出 —— 「不要再狡辯了~~~」。

你的「創意」是我的「狡辯」

3. 固執 vs 有原則

「固執」和「有原則」的共同物理事實是:以單一方式解讀、對待事情。

如果我們認同、理解這樣的行事方式,會說「嗯,真有原則」;反之,則可能會說「太固執了吧」「太沒彈性了吧」「有那麼嚴重嗎?」。

例如:我認為「髒碗盤不應該留到第二天,要在睡覺前洗好」。

—— 有人可能會覺得「對呀,這樣很好,有原則、也能保持舒適的生活環境」,但也有人可能覺得「太沒彈性了吧,有時候難免會覺得完全沒力氣處理啊」。

我髒碗盤決不留第二天,相當「有原則」😇;H 髒碗盤決不馬上洗,相當「固執」😡

再談「物理事實」

「物理事實」說的其實就是「客觀」,只是我覺得「物理事實」比「客觀」更能夠逼迫我客觀的思考。

比如「A 這個人很小氣」是我主觀的判斷,但當我陷入爭執時,我可能會說「『A這個人很小氣』—— 沒錯啊!上次他連 20 塊錢都要跟我計較,算得有夠清楚的!」—— 我會覺得自己「有證據」。

但如果改用「物理事實」這個詞,就會引導我去思考「具體來說,發生了什麼事情?」、「有哪些眼睛可以看到的物理事實、物體的變動?」,就像跟一個外星人敘述情節場景那樣,只能說「眼睛看得到的」發生的事情。

這時候,我就只能說「我和他就共同的 20 塊花費平分,算得十分精確」,而不能說「計較」。

因為「計較」是:「算得清楚明白」(物理事實),再加上一個「蔑視、批判的態度」(負面眼光)。當我提醒自己只能說「物理事實」時,我就得提出前面這部分,捨去後面這部分。

喜歡的計算是「精準」;不喜歡的計算是「計較」

利用「物理事實」跳脫思考框架

一個跳脫思考框架的簡單練習法是「可能是相反」。而「相反」有很多種:可能是人物對調(從「我愛你」到「你愛我」),也可能是更換成「相反」的形容詞。

「相反」的形容詞可能是直觀的「懶惰 ↔︎ 勤勞」(在行為特質上相反),也可能是較不直觀  —— 但也的確相反的  —— 「創意 ↔︎ 狡辯」(在觀看的眼光上相反)。

針對後者,一個簡單的轉換方式是從辨識「物理事實」出發:

  1. 把詞彙的「物理事實」抽出來
  2. 把這個「物理事實」加上「相反的眼光」,去發想:我們會怎麼描述這樣的狀況?

文章一開始的例子就是透過這樣的步驟想出來的:

  1. 堅持 = 持續做一件事 + 正面眼光
  2. 持續做一件事 + 負面眼光 = ______?

就得到了:僵化、機械化、墨守成規、自我設限、官僚。

天賦←→弱點的轉換

人的「天賦就是弱點」、「弱點就是天賦」也可以利用類似的方法操作。

例如,當我開始自我懷疑、自我批判時,我可以試著這樣想:

  • 「自我懷疑」的「物理事實」是什麼?是:我想著、在意著其他人的想法
  • 「自我懷疑」的「眼光」是負面的。如果把「在意其他人的想法」加上「正面眼光」,會是什麼?—— 能接納意見、不會過度自負

於是「自我懷疑」就變成了「在意其他人想法」特質的失衡:

(−)自我懷疑 ← 在意其他人想法 → 能接納意見、不會過度自負(+)
每個「缺點」,都是一個失衡的「優點」,讓我們用狡辯大法恢復它

這樣做的用意,並不是要逃避自己的負面感受、用一個正面的詞彙粉飾太平,然後不去看它 —— 恰恰相反。

如果把「自我懷疑」當成一個獨立存在的「可怕壞東西」,面對它就成了一件可怕的事情。

但如果,把「自我懷疑」當成「失衡的特質」(「在意其他人想法」這個特質的失衡),事情就沒那麼可怕了。

這樣的思考方式會幫助我意識到:這個特質過去幫助過我,現在它只是失衡了,我只要找出「如何調整這個暫時陷入不平衡狀態的特質」就可以了。

我沒有需要「除之而後快」的「可怕壞東西」,只需要重新找到自己的平衡,就可以了。

附註

About The Author

soidid

Leave a Reply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中的「提問 & 回覆」。2) 送出後,如果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3) 不希望留言被刊登在頁面的你,歡迎利用「聯絡我」告訴我你的想法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