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讀到一篇文章,作者細數多年來逐漸累積的好習慣與堅持:
「哇,真的每個都不容易啊!每個都很硬。真厲害⋯⋯」我邊看邊想,直到看到這一項:
我笑了出來:「太好了,終於有一項對我來說,不用『堅持』也可以」。我不用「堅持」喝咖啡 —— 因為我已經上癮了。要是我說自己「堅持每天喝咖啡」,就像在說「喔,我堅持每天賴床」一樣幽默。
這讓我意識到,「堅持」這個字,其實是有兩層的:一層是「物理事實」、另一層是「眼光」。[1]
堅持:持續做一件事 + 正面眼光
同樣是「持續做一件事」,我們也可以形容為:僵化、機械化、墨守成規、自我設限、官僚 ⋯⋯ 這些都帶有「持續做一件事」的「物理事實」在裡面。
但和「堅持」不同的是,「堅持」帶有正面的眼光,「僵化、機械化、墨守成規」這些詞彙則帶有負面的眼光;「堅持」用在我們認為「好的持續」上,其他的詞彙則是用在我們認為「不好的、不必要的持續」上。[2]

類似的字詞組合,還有以下三個例子:自私 vs 無私、狡辯 vs 智慧創意、固執 vs 有原則。
1. 自私 vs 無私
若我們認同、理解你的選擇,會說「哇,你好無私!」;反之,則可能會說「哇,你這樣會不會有點自私啊。」
例如:
- → 好無私!造福社會。
- → 嗯⋯⋯ 會不會不能貼合在地需求,只是滿足自己的成就感呢?會不會有點自私?
- → 好無私啊,人類精神提升的追求。
- → 好自私啊,你的爸媽怎麼辦?
這兩個選擇都不同於一般人:
當我們說「無私」時,我們看到、也認同了當事者心裡所想的動機與理想。
當我們說「自私」時,則提出了我們覺得「還有疑慮」、「還不太能理解」的角度;有時候也可能投射了自身的處境或擔憂。

2. 狡辯 vs 智慧創意
若我們認同、理解這樣的解讀,會說「哇,好有智慧!」「哇,好有創意!」;反之,則可能會說「不要再狡辯了!」
例如:吉竹伸介的繪本《我有理由》裡,主角小男孩跟媽媽說,自己不停的挖鼻孔是有理由的:

這樣的回答,你覺得是「不要再狡辯了」還是「好有創意」呢?
作為一個讀者,我可以輕鬆幽默的說「好有創意」;但可能有一天,作為那個必須收拾善後、打理小孩生活大小事的媽媽時,就會脫口而出 —— 「不要再狡辯了~~~」。

3. 固執 vs 有原則
如果我們認同、理解這樣的行事方式,會說「嗯,真有原則」;反之,則可能會說「太固執了吧」「太沒彈性了吧」「有那麼嚴重嗎?」。
例如:我認為「髒碗盤不應該留到第二天,要在睡覺前洗好」。
—— 有人可能會覺得「對呀,這樣很好,有原則、也能保持舒適的生活環境」,但也有人可能覺得「太沒彈性了吧,有時候難免會覺得完全沒力氣處理啊」。

再談「物理事實」
「物理事實」說的其實就是「客觀」,只是我覺得「物理事實」比「客觀」更能夠逼迫我客觀的思考。
比如「A 這個人很小氣」是我主觀的判斷,但當我陷入爭執時,我可能會說「『A這個人很小氣』—— 沒錯啊!上次他連 20 塊錢都要跟我計較,算得有夠清楚的!」—— 我會覺得自己「有證據」。
但如果改用「物理事實」這個詞,就會引導我去思考「具體來說,發生了什麼事情?」、「有哪些眼睛可以看到的物理事實、物體的變動?」,就像跟一個外星人敘述情節場景那樣,只能說「眼睛看得到的」發生的事情。
這時候,我就只能說「我和他就共同的 20 塊花費平分,算得十分精確」,而不能說「計較」。
因為「計較」是:「算得清楚明白」(物理事實),再加上一個「蔑視、批判的態度」(負面眼光)。當我提醒自己只能說「物理事實」時,我就得提出前面這部分,捨去後面這部分。

利用「物理事實」跳脫思考框架
一個跳脫思考框架的簡單練習法是「可能是相反」。而「相反」有很多種:可能是人物對調(從「我愛你」到「你愛我」),也可能是更換成「相反」的形容詞。
「相反」的形容詞可能是直觀的「懶惰 ↔︎ 勤勞」(在行為特質上相反),也可能是較不直觀 —— 但也的確相反的 —— 「創意 ↔︎ 狡辯」(在觀看的眼光上相反)。
針對後者,一個簡單的轉換方式是從辨識「物理事實」出發:
- 把詞彙的「物理事實」抽出來
- 把這個「物理事實」加上「相反的眼光」,去發想:我們會怎麼描述這樣的狀況?
文章一開始的例子就是透過這樣的步驟想出來的:
- 堅持 = 持續做一件事 + 正面眼光
- 持續做一件事 + 負面眼光 = ______?
就得到了:僵化、機械化、墨守成規、自我設限、官僚。
天賦←→弱點的轉換
人的「天賦就是弱點」、「弱點就是天賦」也可以利用類似的方法操作。
例如,當我開始自我懷疑、自我批判時,我可以試著這樣想:
- 「自我懷疑」的「物理事實」是什麼?是:我想著、在意著其他人的想法
- 「自我懷疑」的「眼光」是負面的。如果把「在意其他人的想法」加上「正面眼光」,會是什麼?—— 能接納意見、不會過度自負
於是「自我懷疑」就變成了「在意其他人想法」特質的失衡:

這樣做的用意,並不是要逃避自己的負面感受、用一個正面的詞彙粉飾太平,然後不去看它 —— 恰恰相反。
如果把「自我懷疑」當成一個獨立存在的「可怕壞東西」,面對它就成了一件可怕的事情。
但如果,把「自我懷疑」當成「失衡的特質」(「在意其他人想法」這個特質的失衡),事情就沒那麼可怕了。
這樣的思考方式會幫助我意識到:這個特質過去幫助過我,現在它只是失衡了,我只要找出「如何調整這個暫時陷入不平衡狀態的特質」就可以了。
我沒有需要「除之而後快」的「可怕壞東西」,只需要重新找到自己的平衡,就可以了。
附註
- [1] 把字詞拆解的想法,部分也是被語義學中的「組合說」所啟發;可參考〈為什麼一句話會有那麼多不同的意思呢?〉裡的介紹和書目。
- [2] 之前在〈有條理對隨興說:你呀!乾燥就是任性〉這篇中,也寫到了「對一個行為的相反詮釋」。當時把它命名為:我的偏見度量衡。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中的「提問 & 回覆」。2) 送出後,如果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3) 不希望留言被刊登在頁面的你,歡迎利用「聯絡我」告訴我你的想法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