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做「自己的東西」,就很容易會有羞恥感:拿去印製、展示給他人看的時候,有種裸體的感覺。但如果是「和人一起」、「幫人工作」,就不會那麼恥。
為什麼呢?
創作大概就是打開了一條路,讓人直接通往你的腦、你的心;像敞開心胸去與人接觸一樣,使人脆弱。
有一次朋友看了我做的東西,說:「嗯⋯⋯ 不是很好懂耶。」
我的腦內小劇場就開始:「嗚嗚,我就知道,這個點子很無聊,對其他人來說一點也不好玩⋯⋯」「我這個爛東西⋯⋯」
「無聊死了!」
—— 點子像是我心中一個很好玩的樂園,「展示創作給其他人看」,就是把票拿給其他人,讓他們來我內心的樂園玩。如果他們不懂,感覺就像在說:

不過我的朋友人非常好,我怎麼樣也無法想像她會說出「這個爛東西」這種話,連腦補都不能。所以我很快地開始修正自己的「樂園很無聊」腦補。
—— 我腦中出現「中斷的橋」的意象:那個在我心中「很好玩」的樂園,座落在「我」這座小島上。小島的四周是海。
雖然從我的角度看出去,這個樂園就近在咫尺,也沒有任何障礙物,但是對別人說可不是。別人得從他自己的小島旅行過來,才能到達這座樂園。
所以,如果想讓其他人享受樂園的有趣,我必須要建造通往這個樂園的橋樑。
而創作,就是我的橋樑。
樂園與橋樑
如果以電影來比喻的話:可以把「樂園」想成核心想法,「橋樑」想成最後剪輯完成的電影。
- 樂園:「不要讓刻板印象侷限你的世界」(核心想法)
- 橋樑:《動物方城市》(創作、表達手法)
我覺得《動物方城市》好看,但如果有人跟我說「《動物方城市》就是一部關於『不要讓刻板印象侷限你的世界』」的電影,那我可能會覺得「聽起來沒有特別有趣啊」。但實際去觀賞電影,卻會被情節感動,而享受其中。
所以,當別人說「不好懂」、「不好玩」的時候,我不見得要馬上玻璃心認定「樂園爛透了」,而可以想:「我的橋造的不夠好」—— 這個點子可以很有趣,但是我還沒有用一種別人也能享受的方式表達。

在這樣的意象之下,「我心中的樂園是個爛東西」的想法,就變成了:
- 「樂園還是有機會讓人覺得很好玩的。」
- 「讓我來想想,要怎麼修改這些橋,讓大家更容易過來。」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2) 送出後,如果你的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