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改變想法」。
—— 有時候我們抗拒「改變想法」,抗拒的是我們心中對「改變想法」的那個意象;但「改變想法」不一定要長那樣。
於是「改變想法」的第一步,不是想辦法「強迫自己接受某個新的想法」,而是改變「改變想法」的意象。
像這樣的「改變想法」⋯⋯
在我有意識地開始思考這件事之前,我想像中的「改變想法」大概長這樣:

—— 發現那個想法錯了、很討厭、不要了,那就得馬上除之而後快,刪除、修改,變成一個更好的人。
這個意象,可能是受到理性主義的影響,認為「效率是好的」、「想法是客觀的」,因此找到一個「更正確」的,就可以(也就應該)進行自我修正。
或者,是受到消費社會的影響 —— 所有的問題,彷彿都有一個產品可以馬上解決。因此,如果有一個「有問題的想法」,自然也可以「馬上解決」。
⋯⋯ 或是像這樣
但那些我們想要改變的想法,往往不只是客觀的事實,也包含主觀的感覺。這些感覺,才是想法真正難以撼動的原因。
而感覺快不了 —— 感覺是越快越慢、越慢越快 —— 越想要快,反而越慢;越能接受慢慢來,反而越快。感覺跟物理世界的東西不一樣。
感覺不是靠著努力工作、線性時間累積去消除的;感覺是透過「被看見」而鬆動、而離開。
於是我開始改變我對「改變想法」的想像:不去抹除我不想要的想法,而是把「我想要的那個想法」也放進心中的空間。
就這樣。

讓兩個想法在那裡待著。
這樣就好。
附註
[1] 這篇和〈想法要怎麼改變呢?〉一樣,都從「改變想法 = 想要馬上劃掉、修正」這個意象出發,但以不同的方式開展。〈想法要怎麼改變呢?〉是論述,這篇主要是提供替代的意象與想像。
[2] 海苔熊在為《憤怒療癒力》寫的推薦序裡,也提到一個類似的「接納」意象,我也很喜歡:
我很喜歡的一位諮商前輩金樹人老師曾說過一個有趣的故事:有一個年輕人來找老師,說他在操場上跌倒擦傷之後覺得自己「快要死了」,因為操場上的細菌入侵他的身體(這其實是一種強迫性思考),希望老師能救救他!其他人都覺得他很荒謬,金老師在同理了他的狀況之後,開了一個有趣的方子:下次這種「快要死了」的感覺來的時候,不妨想像它是你的客人或朋友,泡個茶給它喝,它來的時候跟它說「歡迎光臨」,它走的時候跟它說「下次再見」。有趣的是,當這個年輕人開始接納、歡迎這個感覺出現之後,這個感覺來造訪他的次數反而越來越少了。—— 引自《憤怒療癒力》頁 14-15。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中的「提問 & 回覆」。2) 送出後,如果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3) 不希望留言被刊登在頁面的你,歡迎利用「聯絡我」告訴我你的想法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