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們抗拒 _______,抗拒的其實不是 _______ ,而是 _______ 在我們心中的樣子。
例如:「改變想法」。
—— 有時候我們抗拒「改變想法」,抗拒的是我們心中對「改變想法」的那個意象;但「改變想法」不一定要長那樣。
於是「改變想法」的第一步,不是想辦法「強迫自己接受某個新的想法」,而是改變「改變想法」的意象。
(Advertisement)
💛 也歡迎你的支持贊助 🌈
像這樣的「改變想法」⋯⋯
在我有意識地開始思考這件事之前,我想像中的「改變想法」大概長這樣:

—— 發現那個想法錯了、很討厭、不要了,那就得馬上除之而後快,刪除、修改,變成一個更好的人。
這個意象,可能是受到理性主義的影響,認為「效率是好的」、「想法是客觀的」,因此找到一個「更正確」的,就可以(也就應該)進行自我修正。
或者,是受到消費社會的影響 —— 所有的問題,彷彿都有一個產品可以馬上解決。因此,如果有一個「有問題的想法」,自然也可以「馬上解決」。
⋯⋯ 或是像這樣
但那些我們想要改變的想法,往往不只是客觀的事實,也包含主觀的感覺。這些感覺,才是想法真正難以撼動的原因。
而感覺快不了 —— 感覺是越快越慢、越慢越快 —— 越想要快,反而越慢;越能接受慢慢來,反而越快。感覺跟物理世界的東西不一樣。
感覺不是靠著努力工作、線性時間累積去消除的;感覺是透過「被看見」而鬆動、而離開。
於是我開始改變我對「改變想法」的想像:不去抹除我不想要的想法,而是把「我想要的那個想法」也放進心中的空間。
就這樣。

讓兩個想法在那裡待著。
這樣就好。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中的「提問 & 回覆」。2) 送出後,如果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3) 不希望留言被刊登在頁面的你,歡迎利用「聯絡我」告訴我你的想法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