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裡(〈想法要怎麼改變呢?〉|〈去感覺自己的感覺〉),探索了「想法為什麼這麼難改變呢?」的兩個理由/解釋框架;這篇文章將簡單回顧前兩個原因,並提出第三個。
第一個原因:經驗
在〈想法要怎麼改變呢?〉這篇裡,想法很難改變,因為「經驗」。

—— 要改變想法,必須有對應的經驗和感受;所以我們無法光靠「說理」改變一個人(自己或他人都是)。邏輯思考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但經驗與感受需要在時空裡展開。
第二個原因:情緒感受
在〈去感覺自己的感覺〉這篇裡,想法很難改變,因為「情緒感受」。

—— 想法和情緒感受會綁在一起,當我沒有去感覺自己的「情緒感受」時,對應的想法也會被綁死、而難以改變。
第三個原因:互相關聯
想法很難改變,因為想法「互相關聯」而團結力量大。
想法是集團、互相交錯連結著;一個想法不僅僅是一個想法,還連到其他很多的想法,牽一「法」而動全身。
當你要改變這個想法,要動的不只是這「一個」想法,可能還得連帶改變所有相關連的想法。
例如:「我相信OOOOO這個想法,因為這個領域的專家這麼說。」
當我要推翻這個想法時,我不只是要推翻「OOOOO這個想法是可信的」,還必須連帶推翻:「我們可以信任權威者(例如:老師、教授)所教導的知識」這樣的想法。[1]
再進一步推下去:那過去我從領域專家、權威者那裡獲得的「其他想法和知識」還能相信嗎?「是不是也需要重新檢視和思考?」
/
在個人層面是如此,在科學發展上也是如此:
在日心說被廣泛接受、認可以前,人們所秉持的是主張「地心說」的「亞里斯多德世界觀」。這樣的世界觀,就是一個互相關聯的想法體系。[2]
這個想法體系就像是一塊拼圖、互相吻合,組成一致的世界觀。

例如,「地球是宇宙中心」這個想法,就和「土元素本性朝向宇宙中心運動」的想法相符合,畢竟地球主要就是由土元素構成。
拼圖越中心的想法,越核心、也越難替換。
若是要把核心的「地球是宇宙中心」換成「太陽是宇宙中心」,就會發現這個新的想法很難跟許多原有的拼圖吻合。例如,重的物體明顯朝向地心掉落,但如果地球不是宇宙中心,那「重的物體有朝向宇宙中心趨近的本質」這個想法也必須替換。這樣一個一個推下去,整體而言,就等於必須打造一個新的信念拼圖。
所以,「想法為什麼這麼難改變呢?」
—— 因為想法互相關聯,我們想改變一個想法時,可能得把一整個信念體系都打掉重練;
我們以為我們想改變的是「一個」想法,但其實是互相關聯的許許多多想法。
參考資料
- [1] 我記得關於「權威者」的例子是在書上讀到的,但忘了確切是哪一本書。不過我對想法和信念的思考,受《個人實相的本質》影響很大。
- [2]《世界觀:現代年輕人必懂的科學哲學和科學史》頁 20-30。如果你想知道「科學發展如何影響人們對世界的理解」,非常推薦這本書。十分有條理、好讀的科學哲學史。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2) 送出後,如果你的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