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運動時,一個念頭跑到我的腦海裡:
有時候我會全身充滿「好想動一動啊」的感覺,開心的跑去運動;有時候則是「啊,不行,我該動一動了」同時感受到內心的抗拒。這天的情況就是後者。
但只要突破這個心魔,開始動起來之後,就會覺得「真是做了個好決定」。
我轉個身,換邊伸展手臂。
「啊,」我意識到:雖然自己沒有以前那麼焦慮依戀了,但焦慮的念頭好像並沒有「走開」耶。比如說,我還是跟以前一樣,很容易想「一了百了」—— 「我的天啊,這樣下去根本不可能,還是分手好了!」—— 這個念頭還是會出現。
差別是我迎接這些念頭的方式不同了。

只有「開」跟「關」兩種絕對
以前可能會奮不顧身的投入、同意這個念頭:「對對對,就是這樣!我們就這麼辦!」。焦慮的念頭一出現,整個人就被掌控,而必須立刻說出來、立刻表現出來。
就好像想法、念頭、情緒的閘門只有「開」跟「關」兩種絕對:不是全部通過,就是全部壓抑。因為認為「關係之中本來就是要坦白,不該壓抑也不應該需要假裝」,所以什麼念頭一來,就「咻!」的放它通過,像是不設閘門的水壩。
焦慮念頭一來,我就上演焦慮。
公主念頭一來,我就上演公主。
慢慢地「開」、慢慢地「關」
但練習之後,閘門慢慢地變得細緻;學習不壓抑,但也不被完全掌控(overtaken)。
會比較冷靜地看待,理解到:「喔,我的焦慮又說話了。但我可不想原原本本的把這些話衝出去。來沈澱一下自己的感受好了。」
在焦慮依戀上,我的「想法改變」,不是體現在「焦慮念頭」的徹底消失,而是:
和
舊的焦慮念頭沒有改變、也沒有徹底消失 —— 「要不然一了百了切八段啊!」還是喜歡三不五時露個面;但隨著我反應方式的改變,它的「強度」、對我的影響也改變了。
因為「反應的方式」改變了,看起來就像「想法改變了」一樣。
所以「改變想法」不見得是改變想法的「內容」,也可能是改變和想法的「互動方式」;互動方式改變了,焦慮的想法也不需要走開了。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中的「提問 & 回覆」。2) 送出後,如果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3) 不希望留言被刊登在頁面的你,歡迎利用「聯絡我」告訴我你的想法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