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話語的預言:語言的兩種主觀

我很想知道自己到底是怎麼想事情的:

  • 我為什麼這樣說 —— 我對他人/世界運行的假設和模型是什麼?(例如:是「好人有好報」、「弱肉強食」、還是「隨機不可測」?)
  • 我使用的詞語,背後有沒有什麼「我沒察覺的」信念?

我發現一個好的方式是:在腦中建構場景,用畫面想像詞語背後的意涵;因為要「畫出來」,所以能讓原本模糊的意圖變得清楚。

最近發現另一個方法 ——

(Advertisement)

—— 用「語言裡的兩種主觀」去檢視:

  • 第一種是「喜歡/不喜歡」:也可以說是「好/壞」、或是「認同/不認同」。
  • 第二種是「時間」:對過去的解釋,或是對未來的預測。

用這兩個維度去問自己:「我話語中的主觀是什麼?」

一、喜歡/不喜歡

我覺得「喜歡」、「好」、「認同」這幾個詞很像:我喜歡的,通常就是我覺得「好」的、並且「認同」的。

我喜不喜歡一件事,會影響到我的字詞選用;反過來,我也可以從「我怎麼說」,去觀察我對這件事的評價如何。

1. 看似客觀的描述,卻帶有隱藏價值判斷

移動與碰面:奔、赴、致、前往、到、會

例如,在〈「陳致中夜奔招待所」標題背後的隱藏意涵〉裡面寫的:「陳致中 → 台北」移動的這個動作,可以用:奔、赴、致、前往、到(+地點)。或是用「會」+人。

有這麼多動詞可以用,為什麼有的媒體用「夜奔」,其他的卻用「夜會」或「夜赴」?可能是因為他們對這件事的主觀看法不同:有的媒體覺得「陳致中 → 台北招待所」這件事是「糟糕的大事」;其他的覺得「只是選舉期間被放大檢視」。

被動句:被、獲、遭

另一個例子:在中文裡,若要表達被動句,可以用「被」、「獲」、「遭」。這些字都有被動的意思,但並不完全相等。「被」和「遭」常用在負面的情境中,「獲」則常用在正面的情境中。[1]

[1] 參考《語文通病》梁慧敏,2014,頁 188-191

例如:

  • 頒發榮譽獎章
  • 頒發榮譽獎章
  • 頒發榮譽獎章
  • 偷走的寶物
  • 偷走的寶物
  • 偷走的寶物

是不是有的句子唸起來怪怪的?—— 遭頒發榮譽獎章?獲偷走的寶物?

或是像這個:

  • 老師派去掃廁所(哭哭,給你拍拍)
  • 老師派去掃廁所(你有那麼喜歡掃廁所?)
  • 老師派去掃廁所(有那麼嚴重嗎?)

以上兩個例子都是:看似客觀的描述動作,但字詞的選用本身,其實也帶有一些主觀價值判斷。

2. 相同行為,不同詞語

「喜歡/不喜歡」維度的另一個例子是:我們會選用不同的詞彙,來描述「同樣的」、「類似的」行為。而詞彙的選用本身,往往反映著我們的價值判斷。

這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矛盾、講不聽、溝通障礙。

像是〈有條理對隨興說:你呀!乾燥就是任性〉裡面的「偏見度量衡」:

明明是一樣的「有條理」,當我自我感覺良好時,就覺得自己「負責任」、「勤勞」;自我感覺差時,就覺得自己「適應能力差」。

明明是一樣的「隨興」,當我對 H 不生氣時,覺得他「有趣」、「創造」、「懂得隨機應變」;但當我對他生氣時,就覺得是「散漫」、「不負責」。

「選用不同詞彙,來描述相同行為」的例子還有:

不行動
【正】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改變、無力感、不知道方法、想太多
【負】光說不練、懶惰、不願意付出努力

拿的比需要的多
【正】沒有安全感、過去被掠奪資源
【負】貪心、不好的品格、想要比實際需要的更多、不願意把資源給更需要的人

說話直接
【正】直率、誠實、不放棄對他來說重要的事
【負】白目、歧視、沒禮貌、故意挑起衝突、邪惡

說話不直接
【正】體貼、得體、有禮貌、說話謹慎
【負】在背後說人壞話、不誠實、不真實、壓抑

轉換目標
【正】追求新鮮有趣的新點子、有行動力
【負】沒有耐心,無法把一件事做到最後

依照大環境的形勢行動
【正】順勢而為
【負】安於現實、舒適圈

⋯⋯ 似乎可以沒完沒了的一直列下去。

二、對過去的解釋、對未來的預測

語言裡的第二種主觀,是對過去的解釋、或對未來的預測;我們對事物看似客觀的概念,其實藏著自己主觀的「時間預測」。

我覺得這個很好玩。🏄🏻‍♀

1. 對過去的解釋

例如,如果努力之後成果不如預期,我們會覺得自己「沒有進展」—— 只要沒有達到想像中的那個目標,就什麼也沒有;好像跑了很久,卻一直回到原點一樣。

我們對「進展」的概念是二元的:要嘛有達到目標、要嘛沒有(那就得重來)。在這個概念之下,如果沒有達成預想的目標,我們對過去事件的詮釋就是「白費了」、「沒有作用的」。

如果我們把「進展」的概念從「跑向目標」換成「雕刻石頭」,我們的過去就長得不一樣了 —— 是的,石頭的確是還沒有呈現出我們理想中的樣子,但努力並沒有白費。

2. 對未來的預測

有時候我們說的話則像是在預測未來。

比如說,如果我們對「缺點」的概念是「像青春痘一樣,因為狀態不好才會出現」,保持這個「概念」的同時,我們好像也在預言:「等我狀態恢復平衡之後,就會好多了」。

相較之下,若我們對「缺點」的概念是「像身高一樣,成年之後就難以改變」,那我們也像是同時在預言「在未來,我也不可能改變這點」。

當我們想像「失敗」是擋路石,就好像在預測一條重重阻礙的路;但如果我們想像「失敗」是墊腳石,那「未來之路」就長得不一樣了。

(這並不是在說,你應該採取後者的方式,因為它看起來比較好。我個人不偏好這種強硬的改變,特別是你感覺「就不是這樣」的時候。只要觀察就好了。)

你話語的預言

平常使用「奔」、「被」、「進展」、「缺點」、「失敗」⋯⋯ 這些詞語時,我們大概不會花很多時間去探究背後的概念究竟是什麼,而覺得它們是「客觀的詞語」、「客觀的事實」。

但這些詞語,在不同人的心中、不同的時刻,連結的卻可能是極為不同的意圖和想像。

這些意圖和想像並不客觀。

就好像,我們在說話的時候,心靈也悄悄地畫出了一幅景象:關於事情好不好、關於過去如何影響現在(我為什麼會在這裡),也關於未來將如何開展(我將去到哪裡)。

我們認為我們在描述「實體」,但我們同時也在投射過去與未來;
心靈無聲的畫,是我們話語裡的預言。

透過詞語探索自己的心靈,問自己:

在字詞的選擇裡,找到兩個主觀的向度
  • 這樣說,代表我喜歡、還是不喜歡?
  • 這樣說,我對過去的解釋是什麼?我對未來的想像又是什麼?

About The Author

soidid

Leave a Reply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中的「提問 & 回覆」。2) 送出後,如果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3) 不希望留言被刊登在頁面的你,歡迎利用「聯絡我」告訴我你的想法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