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是什麼樣子?
- 「把想法放在腦袋裡」,就像把菜放到砧板上準備料理
- 「想法就這麼來了」,就像今天的雨就是這麼下下來了,有時候我們並沒有全然的控制力
還是:
- 有時候「想」會進入一種自動化的反應模式,就好像走上手扶梯的第一格後,它就帶著你往前了
—— 好像都有。
- 「把想法放在腦袋裡」,就像把菜放到砧板上準備料理
- 「想法就這麼來了」,就像今天的雨就是這麼下下來了,有時候我們並沒有全然的控制力
- 有時候「想」會進入一種自動化的反應模式,就好像走上手扶梯的第一格後,它就帶著你往前了
第一個說的是「邏輯思考」、第二個說的是「直覺」、第三個說的是「心流」 —— 呃,也可能是:被社交媒體制約不停滑手機、進入興奮狀態只想買買買好湊到滿千送百。
我們如何「想」,會影響我們的生活嗎?如何影響?又是為什麼呢?
- 賽斯說「你創造你的實相」,你的想法信念很重要
- 心理學說「韋瓦第效應」、「安慰劑效應」,我們會有自我實現的預言
- 大腦神經科學說「神經語言程式學(NLP)」,改造腦袋迴路便能改變行為,進而改變人生
「想」是那麼平常的小事,仔細研究起來卻有好多種可能。
在我的心中,「想」常常以這三種場景的方式現身。我想像「想」是這樣運作的:
之一:某種電力
心靈是發電廠,「想」的動作是電力系統的管線方向:每一刻都決定著「現在,我要把電力(注意力)供給哪一個想法?」
就像你不會花很多錢買一個你不想要東西,花過度的「想法電力」在一個不想要的想法看起來也不太合算。就像是「用想法投票」:用注意力、思考時間、放在腦袋裡的思想,投一個比較喜歡的未來,並以行動實踐。
之二:某種引力
有時候我會想像自己在湖中央,湖的四面八方有各種不同的想法。而我每想一次,就是把那個想法往我的方向推進一步。
想法感應的不是「表面」,而是「信念」與「感受」。想法和狗狗一樣聰明,能夠直接知道你是否是真心的,不會被表面語言欺騙。例如,如果想著「我要中樂透!」但我心裡壓根不相信這會實現,那我「想」一百萬次也不會發生。
因為當我在「想」的時候,我真正「想」的是:我不會中樂透。
之三:某種森林
有時候人們說我樂觀,但我覺得自己其實比較像是務實:一直緊抓著負面想法不放,並沒有幫助,所以當我有選擇 —— 有力量、有能力、有餘裕 —— 的時候,我會選擇我比較喜歡的想法。
但是,想法並非這麼「隨心所欲」,有時候就是會有一些「可怕」的想法。我並不認為「壓抑」或是「強迫不去想」是好的做法,這時候,我會用另外一個想像:
我會想像我的所有想法,像一個森林生態系:有白天、有黑夜,有美麗的樹木,也有讓我神經緊張的某些昆蟲。我不需要把所有讓我緊張的昆蟲殺死,只要 —— 整體的生態系是健康的、平衡的,那就沒問題。
我不需要「可怕」的想法一出現,就責怪自己、並想對其除之而後快。我可以讓它就在那裡、或是保持好奇的心探索。如果我害怕、擔心,就想想我還有那些喜歡的樹木支撐著我,整體感覺起來也還算平衡。
之前看的一個 TED 影片「The surprisingly charming science of your gut」也從另一個角度說了這件事。
Giulia Enders 是熱情研究腸子的專家,她說:
「真正的清潔並不是要把細菌殺光。地球上 95%的細菌不會、也不能傷害我們,它們的基因使然。許多細菌其實對我們很有幫助。我認為重點是健康的平衡:你不可能永遠避開壞事,不可能就是不可能。周遭總會有壞事。對腸子來說,重點是裡面要有足夠多的有益細菌,還要有一些有害細菌。我們的免疫系統也需要有害細菌, 所以它才能知道它要小心留意什麼。
我的理論是,也許我們都是如此。重點不只是要試著保護自己不受壞事影響,同時也要去促進好事。知道這點,對我有安定的效果。」
你不可能避開所有的壞事,就像你不可能只有好想法、沒有可怕的想法。
你不可能避開所有的壞事,但你也不需要全部都是「好的」;只要「大部分是好的」,就好了。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中的「提問 & 回覆」。2) 送出後,如果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3) 不希望留言被刊登在頁面的你,歡迎利用「聯絡我」告訴我你的想法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