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我開始觀察自己並實驗。一段時間後,找到了自己容易「失誤」、「犯錯」的地方。(Life will always answer you – if you wait long enough.)
在「決定之前、無法決定的時候、執行之後」,我給自己的注意事項是這樣的:

1. 決定之前
感覺一下這個想法。
它讓你平靜還是讓你焦慮?直覺不會催促你、也不會威脅你。
直覺不會說:「你如果不去做這件事,就完了!」,而會說:「要不要試試看這件事?」。或者、比起「說」,更像是「讓你有這樣的感覺」—— 讓你恐懼、擔憂,還是讓你期待、好奇?
直覺的建議是帶來愛的,對自己的、對他人的、或對世界的。這點聽起來有點籠統,但有時候還是會派上用場。直覺的聲音不會要你去傷害人、利用人,任何形式的;當然,也包括你自己。
直覺沒有理由,也不會讓你追問;那可以沒完沒了想下去、追問解釋下去的,通常都是腦袋的聲音。
直覺沒有條件、也不保證,它不會說:「去做這件事,在這之後,你就不會那麼焦慮了。」
你可能因為一個跳脫既有思緒的靈感,而(在當下)變得平靜;但你不會獲得一個「做這件事就能得到平靜」的處方箋。
直覺不像大腦,追求一次解決所有事情、一次知道所有答案,而是鼓勵你去做一個小小的行動。因為行動的自由和決定仍是你的,所以直覺不保證。
我較常使用的守則是「平靜或焦慮」:因為它很簡單,也因為我是個容易焦慮的人。
但有時候問題會升級 —— 因為我不知道該怎麼判斷,所以問題很快地從「該怎麼判斷」變成了「我無法決定我焦慮」。
「決定之前」很快地變成了「無法決定的時候」。
2. 無法決定的時候
無法決定的時候,很簡單,Pass.
當我察覺到我已經「考慮太久」,而陷入無法決定的焦慮,或有疑慮、不能確定時,我會提醒自己:現在先放下這個想法,不執行、也不決定。
對可能性保持開放,但不需要馬上決定。會讓你覺得需要馬上決定的,通常都是頭腦的聲音,是焦慮、控制、不安全感。
直覺的聲音不會丟下你 —— 如果它真的是直覺的聲音,它會再出現。對這點保持信任,然後繼續你的生活。
如果你沒辦法就這樣「pass」過去,你可以把它寫下來。
> Sleep on it
要等多久才算是「再出現」呢?至少隔夜。「Sleep on it.」是古老又實用的生活智慧。
每天晚上的睡眠,是一個很好的 reset:可以消除白天的刺激、解除大腦的鎖定狀態、讓身體回到基調。(靜心冥想也是)
不知道的時候,我會說:我不知道耶,我睡覺的時候想想看。睡覺對我來說,就是「放在那邊等直覺給點意見」、「放在那邊等感覺跟上邏輯」。
「Sleep on it.」可以用在所有容易被過度刺激的領域,例如「資訊」。
對我來說是「書的資訊」:我很容易被刺激想買書 —— 不管是受到推薦、剛好看到該主題,而想把相關的書都抓來看、還是網路書店的促銷活動,都很容易讓我狂買看不完的書。
後來我學乖了,看到想買的書,先存在書籤資料夾裡面。如果(至少)睡一覺之後,我還是想買、還是想看,那就可以繼續執行。
如果是一個好的決定,睡一覺之後,你還是會做出一樣的決定。
如果那是一個直覺的聲音,睡一覺之後,它還是會再出現。
> 哪一種無法決定?
「無法決定」有兩種,一種是「無法確定感覺」,另一種是「無法確定行動」。
這裡說的「無法決定」是「無法確定感覺」:
這種決定適合讓它沈澱幾個睡眠時光。
另一種「無法決定」是「無法確定行動」:
在這個情況下,很可能不管睡多久,都無法「更下定決心」 —— 因為這時候,你不是無法分辨直覺的聲音,你的「更下定決心」其實是:希望有一天起來,自己突然就更喜歡那個「安全的決定」了。
3. 執行之後
我的第三個問題是「執行之後」。
好啦,成功闖過了前面關卡 —— 我有一個想法、這個想法聽起來對大家都好、這個想法讓我覺得平靜、然後我就去執行了!
然後⋯⋯ 然後呢?直覺沒有然後。
直覺的想法神龍見首不見尾,但是腦袋很不喜歡這樣。腦袋喜歡預測、分析、解釋;腦袋喜歡「應該要」。
我發現,有時候我會情不自禁的腦補。例如:
我會開始解釋、預測「直覺的想法被完成之後,應該要發生的事情」—— 但十之八九這件事不會發生(笑)。然後我就覺得沮喪,開始質疑起過去 —— 難道那個想法其實不是直覺的想法嗎?虧我當初還那麼期待。
這時候,我會覺得「我的直覺又不準了」、「原來那不是直覺的聲音」。但是直覺本來就沒有「之後」。
如果你有一個直覺的想法,執行之後,要做的不是「等待」、「揣測」,而是相信這件事情已經被照料好,你要做的事情完成了。
如果很難放下「期待得到某種獎勵、成果」的感覺,我會試著想:「也許做這件事的過程是在準備我之後需要的能力、心態」、「也許有什麼改變,只是我不知道」。
這些想法的目的是「放下執著」,而不是進一步更認真去分析「到底是什麼能力?」、「到底是什麼改變?」。
離開執著,繼續生活。
直覺是靈魂的輕推
最後想分享一個小故事。
大學的時候,有一次去看學弟妹辦的宿營。由於路不熟、天色有點黑、走的又是高速公路,一不小心錯過出口,就得多走好一陣子才有下個出口。
當時我們開著 google 導航。我記得當我們錯過出口時,大家「哎呀!」了一下,想著這下又得多繞路了。但是 google 不會說「你錯過出口了」、「你走錯路了」,google 就像什麼事也沒發生似的(廢話),立刻從我們新的所在位置,規劃新的最佳路徑。
我覺得 google 這種「裝沒事」的感覺很有趣。
就像是「我們原本就打算走這條路」似的,google 發現這件事後,趕緊跟上、繼續做最佳規劃。
有時候我會想像直覺導航就跟 google 導航一樣,不管我們身在哪裡、不管腦袋多後悔「如果當初」,它都不會懊悔哪個該轉的彎沒轉,而是隨時從我們所在的當下,指引一條可能的最佳路徑。
它不會認為你哪個地方錯了,而會說:喔,我不知道你原來也想去那個地方(情況、處境)看看呀!原來你是這樣想的。然後馬上跟上你。
它不會認為你錯了,因為地球生命的每一個角落都值得探索;它只是給你可能的建議。
直覺導航像是靈魂的輕推:跟著走可能很有趣,但不跟著走也沒關係;因為靈魂沒有什麼最好的路,靈魂有很多最好的路。
你好,查找資料恰好看到這篇文章,很喜歡,謝謝你:)
謝謝你 : )
靈性覺察很高的一篇文,特別喜歡最後google的比喻。最近剛好也在思考如何區分靈感還是頭腦的聲音,持續摸索中。請問筆者有facebook專頁嗎?
謝謝你。如果有什麼摸索心得,也歡迎再回來留言分享 🌳
目前沒有 facebook 專頁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