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樣才算是人?Äkta människor 真實的人類(瑞典版)兩季心得

當科技進化到可以做出「超級人類」——

要會某個新語言的員工?沒問題,下載軟件安裝即可;數十分鐘後,就能用阿拉伯語輕鬆談好生意。需要照顧小孩或老人的幫手?沒問題,有專長小孩老人照顧的機器人:他們是健康營養的專家,可以提供最好的照顧。捨不得要過世的親人?沒問題,你可以把親人複製一份、做成一個機器人,他會有所有你們之間的記憶;再也不會老、再也不會死。人們購買一個「機器人」,就像今天購買一輛車一樣。

—— 世界會什麼樣子?這是《Äkta människor|真實的人類》要說的故事。

圖片來源:svt.se
⚠️ 整理自 2017 年看完時的心得筆記,微雷
(Advertisement)

為了避免爭議和問題,這些機器人不被賦予自由意志,而完全聽從人類主人的意志與設定。

但天才科學家 David 在痛失妻子後,渴望透過「有自由意志的機器人」讓妻子死而復生,研究出了讓機器人具有自我意識、自由意志的方法;也創造出數個這樣的「自由機器人」。

「自由機器人」和真實人類一樣,每個個性都不同:

有的很「傳統」,希望找個人結婚、生子,組成家庭,過簡單的日子就好;有的很知道自己的能力如何,野心勃勃、想要統治人類世界。

跟《黑鏡》一樣,雖然裡面呈現的科技是我們現在難以想像的,但故事中的情節卻有某種即視感。

劇名「真實的人類」,也是整齣劇不斷在問的問題:怎麼樣才算是人?What makes us human?

怎麼樣才算是人?

1. 什麼是關係?

因為跟人類建立關係太麻煩了,跟機器人比較容易。當跟伴侶溝通有問題時,可以訂購一個「完美情人」機器人:外表好看、貼心、總有時間陪你。漸漸的 attach 在上面,最後跟伴侶分道揚鑣。

想要機器人在討好人類上更人性,透過黑市改造讓機器人有情慾,享受被寵愛、渴望的感覺;卻厭惡隨之而來的嫉妒、情緒、脾氣、佔有慾。當情慾符合人的欲求時,開心接受;相反時,把機器人關機。

在關係中,我們有多容易就只想要那些「簡單、不麻煩、不困擾」的,想要對方完全符合我們的期待。

是不是冷汗直流。(我啦)

另一個面向是:科技可以滿足人的情感需求嗎?或充其量只是一種容易成癮的替代品?我們該運用科技到什麼程度?什麼是「真實的」關係?

2. 誰有權利?

雖然機器人在各種方面都像人一樣了,但因為不是「生物上的」人,所以有些人覺得:不過是機器,當然可以對其為所欲為。這不算什麼。

和《The Thirteenth Floor (1999)》這部電影討論的議題一樣:如果我們可以在一個「極其真實」的虛擬世界為所欲為,心情不好就潛入虛擬世界殺人,殺完了再回來,心想「反正是假的」。這真的沒有問題嗎?

在這個「極其真實」的虛擬世界裡生活著一群人,同樣有自由意志,只是不是「生物上的人」。對他們來說,就是有人可以莫名其妙的出現、再隨時神秘的離開,對他們的世界有莫大的掌控權。

當人自恃是人,而在對待「非人」的過程中,做出非人的殘忍舉動時,還算是人嗎?為什麼「生物上的人」就比較優越?

也讓人想到歧視議題:當一群人,把另一群人當成當成非人,而認為自己較優越、較值得、較有權利。

3. 我們必須優越才有權利生存嗎?

一群人類自詡為「生物上的人」、「真正的人」而瞧不起自由機器人;另一群人則恐懼他們的能力。

這些人認為,必須把這些機器人趕盡殺絕,因為他們太優秀了—— 他們有人類的自由意志,但學習能力、體力、智力,卻都超越人類數百倍。人類學一個新語言至少要兩年,他只要 20 分鐘,而且做到完美。

「很簡單,誰想跟白痴合作?」對這樣的機器人來說,人類簡直像白痴一樣。

人必須優越才能生存嗎?我們多有能力,是我們唯一的價值嗎?「白痴」就沒有權利生存嗎?誰說了算?

4. 什麼才是「好的生活」?

劇中,照顧機器人為了人類的健康好,限制個人的種種喜好。例如:不能吃油脂高、不健康,但是主人非常喜歡的千層麵。

這樣真的是「好的生活」嗎?這樣的人還能算是擁有自由嗎?

當我們用很多規約綑綁自己時,是不是也活得像機器一樣?

5. 什麼是正義?

在自由機器人中,Bea 和 Niska 最有野心,想要統治人類世界。因此對其他自由機器人採取「高壓專制」的統治。Flash 很喜歡人類,想跟人類共組家庭、生活;Gordon 也對統治沒有太大的興趣。但這兩個人的願望被團體領導忽視和限制了。

她們說:「我們是為了大家共同的利益、追求我們族類應有的權利,因此妳應該暫時把個人願望放一邊。」

為了爭取平權(機器人和人類)而實行的專制(機器人團體內),是可以的嗎?

誰有權利說:我的目標與追求更高,因此你們的該犧牲?

劇中,人類世界也有一樣的問題:為了避免機器人成為世界主宰,而不顧程序正義的殺死一個人類,這是可以的嗎?

誰有權利說:犧牲你一人可以拯救全世界,因此你該犧牲?

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人們有多容易就不擇手段?「為了正義」和「以正義之名」常常是模糊而不小心就越過的一條線。

家庭關係

這部劇另一個讓我驚訝的地方是:主角一家人間的關係也太好了吧!溝通也太良好了吧!

愛上機器人的兒子願意和爸媽討論,每個人好像都很會表達自己的情緒感受,知道自己的狀況、問題、需求是什麼。不太會出現「道德勸說」、「羞辱貶抑」之類的戲碼。

爸爸很會察覺兒子不對勁的地方,主動詢問。女兒暫時不想繼續唸大學,律師媽媽雖然不同意,還是讓女兒自己決定自己的人生。

爸媽吵架會自己到車庫吵,私下溝通,避免波及小孩。影響到全家的事情/決策,媽媽也提議讓小孩參與。

在我們的標準下是「青少年」的小孩,在他們的標準都是獨立的個人了。家人之間好像沒有非常固定的角色,而把每個人都看作獨立的個體尊重。

性別角色:女性作為行動者

看完之後,有一天某位男子酸酸的提到「Äkta människor 裡面的女生都很聰明,男生角色都很笨⋯⋯」。我才意識到:啊,這好像真的是一部主要以女性為「行動者」的影片。

在機器人來說是這樣:

不顧眾人反對,堅持追求自己想要的「傳統家庭」自由機器人:Flash,女。
漂亮聰明又心狠手辣,使用各種手段只為統治世界的自由機器人:Bea,女。

在人類世界裡也是這樣:

主角家庭中的媽媽 Inger,雖然一開始面對新科技時,態度保守,卻能坦然承認自己的不安全感,並認錯,坦白的說:因為機器人年輕貌美,擔心先生愛上機器人。

隨著和機器人的相處,逐漸了解後,態度也更為開放,願意冒險保護機器人,因為覺得他們是「整個社會的小孩」,而人們能夠從中學到東西。

當律師的媽媽也因為機器人,牽扯到國家機密的案子,卻仍堅硬表示自己要維持人權,跟國防部對抗。

爸爸 Hans 一開始雖然對新科技躍躍欲試,但是後來較不傾向冒風險,認為不值得為機器把整個家都牽扯進去。

爸爸也是陪兒子看心理醫生的那位;爸爸的工作發展,則完全沒什麼情節和戲份。

—— 主要的媽爸角色簡直有「對調」感:媽媽是主要行動者、拉出故事線、勇於挑戰、是富有同情心能力又強的律師,爸爸則是家庭情感照顧者。

可能這是我為什麼看得這麼開心的潛在原因⋯⋯(笑)。

延伸閱讀

[1] 在翻譯中遺失的莎蘭德 — 英文版《龍紋身的女孩》和瑞典原版哪裡不同?

類似的「性別 vs 行動者」議題,在瑞典版和美國版的《龍紋身的女孩》比較中,也可以看到。瑞典版的女主角 Lisbeth Salander 比起美國版,更是一個行動者。換言之:在翻成美國版的時候,原本屬於女主角的「行動」、被男主角拿去了。

[2] 瑞典影集列表

About The Author

soidid

Leave a Reply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中的「提問 & 回覆」。2) 送出後,如果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3) 不希望留言被刊登在頁面的你,歡迎利用「聯絡我」告訴我你的想法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