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以母語溝通的好處

在關係中,無法以母語溝通有很多壞處:很多東西不知道要怎麼形容、詞彙量大減、在沒力氣的時候還要多花腦力用另一種語言描述,簡直心累到盡頭。都是很小的事情,卻可能在緊繃狀態時,成為壓垮你的最後一根稻草。

但無法以母語溝通也有好處,我想第一名大概是:比較不受無意識的「情感包袱」影響。

通常人都是失去才知道擁有的美好,我也不例外。一開始,我並沒有意識到這個好處,直到我和 H 開始會用瑞典語溝通、直到我走著走著,踩到了他的情感地雷 —— 「轟!」地爆炸了,的那天。

(Advertisement)

母語者的情感包袱

從小到大,我們多多少少都累積了一些地雷,對某些詞彙感到敏感;有時候有意識、有時候無意識。當我們以母語溝通時,常常會假設對方知道這些地雷。

很奇怪、很不合邏輯,但就是會這樣。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因為我們講的話一樣、生長的年代環境都雷同,所以我們就覺得對方「肯定知道自己在說什麼」、「他就是這個意思」。

但在「一樣的話」後面,每個人從小到大、對各種字詞的「個人情感體驗」是很不同的。

例如,你只是想開玩笑的說「不要偷懶了!」,也不覺得這句話有什麼問題,但對方卻大方雷霆。

你很可能不會想到:也許對方有個愛鄙視自己的長輩,每次碰面都用嫌棄的方式說「你也太懶惰了吧!」,久而久之,對方所認知的「懶」這個字,就帶有很多「嫌棄」的感覺。所以當他聽到「不要偷懶了」,便認為你在嫌棄他。

你試著解釋自己沒有惡意,卻似乎沒有效果。

因為對方很可能是這樣想的:「你也許覺得自己沒這個意思,但你可能潛意識就是在嫌棄我,所以才這樣說。」、「看吧看吧,不小心說出你真實的想法了吧!」

這些「情感包袱」就像地雷一樣,藏在不同的字詞組合裡面。哪天不小心踩到就會爆炸,兩個人都覺得自己有理且極其無辜。

用母語溝通時,要從這種狀態跳脫,遠比使用非母語困難許多。因為自動反射的情緒太快了,而且我們不會認為自己或對方是因為「不知道怎麼說中文」,才造成的誤會。

在情緒的當下,我們不容易意識到自己為何如此感覺,而會篤定地認為:「這個字本來就是這個意思,還有其他的可能嗎?你當我白痴?」

相較之下,非母語就有個好處:因為不熟悉,我們會像外來的觀光客一樣,客客氣氣地問路。你會問:「入口在這裡對嗎?」、「他到底是什麼意思?」、「我這樣有表達清楚嗎?」。

這個好處簡單來說,就是:因為「不知道」。

「不知道」反而沒問題

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學校老師要我們記住很多事情,因為「知道越多越好」。但「無法以母語溝通的好處」,卻是來自「不知道」:因為很多事我都不知道,所以不會自以為知道。結果反而沒問題了。

我和 H 一開始只能用英文溝通,當時多半覺得很辛苦,累的半死、心情不好還要用英文表達;但時間久了回頭看,也看到「只能說英文」如何讓我們的溝通更順利:

第一、因為英文都是我們各自的第二個語言,情緒包袱少(幾乎沒有),所以不容易踩到對方地雷、陷入「自動反射情緒」的狀況。

第二、遇到爭吵或快要吵起來的時候,因為我們都不是母語者,對自己的英文表達不敢百分百肯定,便容易退一步、換一種方式解釋,或猜想自己可能只是誤會了。因為不知道,所以能去想「也許對方不是這個意思」。

如果我們一開始就用母語溝通,也許就會互相狂踩地雷,而不會是我們現在的溝通模式了。

我在學瑞典語之後,果不其然也踩到了 H 的母語地雷。

踩到 H 的瑞典語地雷

這個字是「maktkamp」,權力爭奪。

有次爭吵時,因為前不久才聽人在討論政治時用到這個字,我就也順口用了這個字 —— 現學現賣才學得快嘛;或說腦內的字彙量太少,只能靠短期記憶湊合湊合。

想不到 H 馬上暴跳如雷,大吼:你怎麼可以這樣說!你怎麼可以把人想成這麼邪惡!我不知道你竟然是這樣看待事情的!

我也委屈又氣憤:你怎麼可以把我想成這麼邪惡!我又不知道這個字原來是非常不好的意思,我又不是瑞典人!有種說中文啊!

當時我所想像的「權力爭奪」,並不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比較像是有意無意的小心機。我想表達的是一種微妙的動態平衡關係,但顯然我的詞選錯了。

雪上加霜的是,這次吵架是我們的世紀爭吵 * 的其中一吵:大概有一個禮拜左右的時間,我們都處於大吵小吵不斷、沒在吵架時也不代表「吵完了」的烽火時刻。

在本來就緊張的情況下,用錯的一個字,就像是一顆炸彈 ——「轟!」的又炸出一波爭執。兩人互相質疑起「我真的能信任你嗎?」、「你真的信任我嗎?」。

簡直就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個單字。

一個小小的字,在錯誤的時候說出來,居然有這麼大的影響。

這也讓我意識到:我們之所以溝通的還不錯,也許不是因為我們比較合得來,而是因為我們多半用英文,不知不覺擋掉了一些戰火。

看似良好的溝通,從另一個角度看,就只是純粹的機緣巧合。

About The Author

soidid

4 thoughts on “無法以母語溝通的好處

  1. 在找瑞典語資訊的過程中發現了這裡,因為其他文章也很有趣,就一篇又一篇的看了下來了,看到這篇時笑了,我時常擔憂和瑞典伴侶之間的溝通之所以好,是不是自我感覺良好、是不是存在著目前看不見的盲點,但思考許久都沒有辦法整理出個所以然。

    有一次和伴侶說好了,在等他的家人回家就要出門吃飯的七點四十五分,他突然想起:「啊,我忘了今天跟家教約好要上課,八點開始」。因為我本身非常不耐餓,八點已經遠超出自己平常的晚餐時間,當時的情境又是在八九點過後很難找餐廳,外賣又很難等的城市,在知道可能只有等到他上課完一起去有供餐的酒吧或是叫外賣但要等一兩個小時的狀況下,我暴怒脫口而出說了:「I hate you!」

    當時只看到他臉色一變,平常非常在乎約定且很清楚我會很快氣消不會硬拗他破壞約定的他,居然反常的在最後一刻和家教取消課程,但在去餐廳的路上和吃飯全程都擺臭臉,也不回話,場面非常尷尬。回家之後問了才知道,我當下賭氣說的「我討厭你」完全沒有像中文一樣有賭氣的意味,甚至沒有轉圜的空間。在討論我為什麼對沒有八點去吃飯這種小事就暴怒以及I hate you的嚴重程度中,我想我們都逐步理清了自己的情緒和對方的感受,突然之間就都沒有氣了,也互相道歉。那時候我突然意識到這些過程對我們的關係很重要,否則我可能永遠也不清楚對方的思考迴路和感受,或許只感覺到「對方想要報復我、讓我丟臉,所以雖然取消上課一起出門吃飯了,但卻故意在大庭廣眾下讓我難堪」 (因此我也非常喜歡另一篇「問題是:我喜歡跟你吵架」:) )

    很抱歉拉拉雜雜地寫了很多,總覺得你的文章為我帶來很大的喜悅,但我卻無從回報的感覺不太好,冒昧寫了一大堆的感想,希望不會太冒犯到你,我只想說你的文字讓我很有同感也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考方向。

    另外真的非常感謝你對瑞典文學習的整理,才剛剛開始接觸,未來也要時常借助這個網站的幫助了 🙂

    1. 我覺得能聽到讀的人的感想很棒,這些感想常常也會激發我的思考。在你的故事裡彷彿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大概也會在暴怒時說出「I hate you!」,但意思其實是中文的「我討厭你!」吧 —— 雖然是生氣卻也有點撒嬌的意味(嗎?)[註]。我喜歡你們後來把事情說開了,感覺把衝突/情緒的起承轉合都走完了。「Bo!」的一下,情緒突然消失了,突然不氣了,的那種感覺,真的是很奇妙也很棒。

      [註] 仔細想想,「賭氣」真的是個有趣的狀態,它意圖傳達的訊息是什麼呢:

      • 我雖然生氣,但同時卻也表明了「這只是一時的,這不會影響我們之間的關係」。
      • 我雖然生氣,但也希望你來哄我(撒嬌)。
      • 我雖然生氣,但並不是希望疏遠你,反而是更靠近你;我心中其實是希望去化解當下的這個結。

      然後,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了另一次踩到 H 地雷的場景:

      有一次我們一起去旅行,某天早上他要跟我講話,我覺得他嘴巴臭臭想讓他暫時閉嘴,就把我的食指放在他嘴唇上,擺出「噓!」的動作,結果 H 一秒暴怒,整個人變臉然後彈開:「你怎麼可以叫我閉嘴!你知道,瑞典人最忌諱就是限制別人的言論自由!」。我看到他的反應嚇到了,他看到我「嚇到了」的反應大概也知道自己反應過度了,於是也很快冷靜下來。我就跟他解釋這是因為日劇裡常常會看到這樣演啊,有點浪漫的感覺啊,我沒有要禁止你的言論自由啦,等等;他大概無法體會,但也沒繼續生氣。我就覺得有點⋯⋯無趣(嗚,沒人懂我的幽默,揪心)。

      後來跟朋友講這件事,她一聽我的描述,馬上就懂了:
      「我知道!你自以為『噓!寶貝別說話』,天吶,笑死我了,哈哈哈哈。」

      「對!就是『噓!寶貝別說話』!他不懂啊!」
      得到同為台灣人的朋友理解後,無趣的感覺消失了;之後每次想起這件事都覺得很好笑。溝通失誤是爭吵、是誤會、是失落,但被理解後,就會搖身一變,成為一個逗趣的往事。

      謝謝你的留言,讀起來很舒服,而且不知道為什麼,有種好溫柔的感覺。

  2. Hi 我回來了 🙂
    關於賭氣的註解把我想的,甚至沒發現的都寫出來了!
    當下我好像腦海中充滿許多混亂的想法,像是:「我真的很生氣,希望你自己好自為之,看是要調課還是取消,啊但臨時取消對老師很抱歉也很沒禮貌,萬一他也生氣了,在取消的時候對老師說是女友在無理取鬧,這樣會很丟臉怎麼辦?啊算了,我先用生氣表達立場,還是希望他最好不要取消!等下我自己去吃好了」

    之類的,荒唐且事後想想一點都無所謂的想法,不過還是慶幸經過這件事我們都摸清楚了一些點。

    謝謝你的整理,祝你有美好的一天!

Leave a Reply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中的「提問 & 回覆」。2) 送出後,如果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3) 不希望留言被刊登在頁面的你,歡迎利用「聯絡我」告訴我你的想法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