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想過這個問題嗎?為什麼 —— 婚前婚後、在一起前在一起後,最愛的特質會變成最恨的特質?為什麼優點會變成缺點?為什麼有時候在一起的理由,也是分開的理由?
除了「我當時不知道為什麼鬼遮眼」之外,還有什麼樣的解釋呢?
1. 身份不同
鄧惠文在《婚內失戀》說,因為「身份不同」了:從「我」變成了「我們」。婚前,你可能欣賞這個人慷慨;婚後,同樣的慷慨可能讓你擔心起你們的家庭經濟狀況。風險評估不同了。
因為在一起前是「別人」——
那些「別人」的特質,我們比較容易能夠輕鬆地享受其正面的面向,而不需擔心可能的負面後果。「別人」會在你看不到的地方處理好那些狀況,真的出了什麼事,大概也不太會第一個殃及到我們。
但在一起之後就是「我們」了。
2. 距離不同
因為朦朧美是距離造成的。人都會被自己沒有的特質吸引,但有了之後,才發現不如想像中的美好。
就像第一點的「身份切換」,拉近距離後,我們從前台走到了後台,發現:啊,原來我沒有這個特質是有原因的(笑);優缺點綜合評量之下,這個特質看起來沒有當初好了。
偶爾渡假很舒服,但長久下來,「還是自己的狗窩住起來舒服」—— 「還是自己的特質相處起來舒服」,這種感覺:也許不見得特別「好」,但你已經花了一輩子、建立起一套跟「自己的特質」過生活的方式了。
3. 心靈挑戰
因為這是你給自己的挑戰。
我記得和 H 住在一起時,屋子裡的髒亂程度,真是我人生的容忍新紀錄。如果是我自己、如果是我朋友,我想我永遠不會允許這種生活規約。
我記得有一天我看著客廳,一方面覺得「我到底幫自己找了什麼麻煩⋯⋯」,一方面又覺得「天吶,我真厲害,原來這樣我也過得下去」、「原來人生也不必處處控制」對自己新發現的面向沾沾自喜。
在「原來我也可以這樣」之外,也同時體認到「原來我是這樣」—— 當我遇到一個比我「不潔癖」的人時,我才知道:原來在比我潔癖的人眼中,我是怎樣麻煩的存在(笑);而那些「很嚴格」的規定,帶來了哪些生活的舒適。
我覺得 H 亂七八糟很麻煩,H 可能也覺得我管很多、生活不放鬆很麻煩啊。遇到一個相反的人,會伸展你對兩個方向的理解和認知。
如果不是夠親近的人,我們不會被逼著去面對那些相反的特質,並從中拓展自己的可能。
也許我們潛意識的幫自己「找麻煩」,好藉此從中學習。
4. 特質只是特質
也許「優點」從來沒有變成「缺點」,特質就只是特質,特質一直都是特質。
有條理可以是「負責任」,卻也可以是「僵化」;隨興可以是「適應力好」,卻也可以是「散漫、長不大」。
特質會在不同的情境、心情、狀態、優先順序下,被視為「優點」或是「缺點」。
如果生活像是在海上航行,特質就像是某種特定的工具。海浪會起起伏伏、會有各種狀況,對於什麼時候要用哪種工具,每個人的想法和習慣不同。(嘿!前方海浪很不穩定,我們要更隨興、跟著 flow 走,還是要加強控制?)
一個人自己也像是一片海,有自己的時節和內在平衡:工作多了、想休息;秩序久了、就想即興。
特質沒有絕對的好壞,但需要持續找到舒適的動態平衡。在一起前,只要平衡自己;在一起後,則要平衡兩個人。變數多了,所以難度也提高了。
在一起之前,目標似乎比較明確 —— 互相更靠近 —— 所以更容易燃起能量去平衡;但在一起之後,日常堆疊下、目標顯得不太明確,所以不容易燃起能量和餘裕去平衡。
5. 沒有理由
因為在一起和分開都沒有(邏輯的)理由。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也不知道從哪裡開始出錯的」,但我們沒辦法接受「沒有理由」,認為一定有什麼;於是最明顯的、人的特質就被抓出來了。
但理由只是邏輯試圖分析加上的後話。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中的「提問 & 回覆」。2) 送出後,如果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3) 不希望留言被刊登在頁面的你,歡迎利用「聯絡我」告訴我你的想法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