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你為什麼決定去那裡工作呢?為什麼不是其他的非營利組織?」C 問。
「嗯⋯⋯ 我覺得我⋯⋯ 不太會去做不可能的事情。」我想了一下後回答。
「但是『可不可能』是主觀的吧?只要牽扯到『人心』,可不可能都是很主觀的啊!」C 說。
⋯⋯ 呃,對耶!
(Advertisement)
我以為我是理性的抉擇,其實我的「可能」也是我的感覺 —— 是我「感覺」可不可能,而不完全是客觀的機率。
我以為我「理性」,但我可能是「感性」先做了決定,理性再幫找理由。(神經脈衝那麼快,也許我們真的不知道我們是如何做決定的?)
我以為我和 C 是不一樣的人:她感性、我理性;但我也可能是感性起家,只是理性的大浪很快蓋過去,掩蓋了感性的帶風向。
「可能」有時候是客觀的機率分析,有時候是主觀的感覺;更多的時候大概是兩者參雜。
沒特別想的時候,我都以為自己的「可能」是客觀的那種。(自以為絕對客觀的時候可能最主觀)
像是旁觀著一個事件,評估著成功的機率。

但仔細想想 ——
有時候「機率」要超過 50%,我才覺得有可能;有時候只要不是 0%,我就會說「有可能啊」。儘管事態看起來不太樂觀,還是抱著「有可能啊」的心態努力,想像總有一天會滾成雪球。
如果那是我的願望的話,我就會想讓它發生;不管機率高低,都是「有可能」的。
像是參與著那個事件,試圖盡一己之力,讓它往「更可能」那邊移過去,一點點也好。

這時候「可能」和「機率」幾乎沒關係了,而是:我能在心裡看到那樣的未來嗎?想起來感覺是有可能的嗎?我能想像自己參與其中、促成這件事嗎?
——「可能」是心裡還有希望、還相信,還想參與其中的時候。
我以為我的「可能」是邏輯,但原來它有時候理性,有時候感性;
有時後「可能」說的是機率,有時候「可能」說的是心。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2) 送出後,如果你的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