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感覺(一)框架

最近意識到:感覺其實有好多層次喔(在這之前,我都餛飩渾沌說不清楚) —— 點了一下,現在的我,可以想到三種不同層次的感覺:

頭腦的感覺、心的感覺、身體的感覺

點完種類之後就會想問「為什麼?」,為什麼會有這些感覺呢?於是開始想「肇因」的可能 —— 得到兩種。

外在原因、內在原因

把感覺的「層次」和「肇因」疊起來,3 × 2,就成了一個可以用來「觀察感覺」的框架系統。

(Advertisement)

感覺的三個層次

頭腦的感覺、心的感覺、身體的感覺

1. 頭腦的感覺

和詮釋、他人、論斷有關的心理狀態。例如:不被在乎、不被愛、被欺騙、被背叛;只要有個「」字,就分到這類。表示我覺得有誰對我做了什麼、或該對我做什麼而沒做,讓我覺得受到傷害。或是:對自己的價值判斷,像是「我不夠好」。

2. 心的感覺

和詮釋、他人、論斷無關的心理狀態,例如:憂鬱、難過、沒有活力、沮喪、焦慮、憤怒、悲傷、緊張、害怕、擔憂。

3. 身體的感覺

純粹身體上的,例如:壓力、緊繃、疼痛、痠痛、悶悶的、不順暢、僵硬、沒力氣。(大概像是瑞典語「Hur mår du?」的那個「mår」)

頭腦在上・身體接地

把身體畫在下方,並不是「只有腿痛才算」的意思。

身體和物質存在有關,有接地的感覺,所以畫在下面。在上來是內心的感覺,所以想到身體、心臟部分。最後是和大腦、詮釋有關的感覺,聯想到我們詮釋、表達使用的喉嚨、大腦。

覺得這樣的身體順序蠻好記的。

利用框架・觀察感覺

這三種感覺常常同時出現、伴隨著彼此,但我會習慣性的注意某個面向,而忽略其他的。這個圖可以用來提醒我保持平衡,留意其他面向。例如:

  • 我可能只專注在「不被在乎」、「焦慮」(頭腦、心)
  • 而沒有留意到身體上「悶悶的」感覺(身體)

有時候,我會過度想解決「頭腦」和「心」的感覺,而忽略了:其實單純照顧「身體」的感覺,事情就會變得好一點。例如:

或有時後,重點其實就是在身體上的不舒服。例如:

很像小朋友,到了下午脾氣變得很暴躁的時候,就要趕快叫他去午睡,睡完又變回一個新的小天使。小朋友不知道自己暴躁是因為需要睡眠;有時候,我們也會短暫的變回小朋友。

還有的時候,身體上的不舒服,是為了提醒我們沒注意到的感受。例如:

  • 消化不好、拉肚子(身體),可能是因為焦慮(心)
  • 頭痛(身體),可能是因為煩惱很多、擔心很多(心、頭腦)

這個通常蠻容易注意到的。注意到之後,問問自己:我在擔心什麼?我在焦慮什麼?讓「擔心」說說話,然後自己對自己表示同情(誒?),有時候也有緩解的作用。

像這樣「你影響我、我影響你」、「這邊痛可能是那邊出問題,那邊舒服了,這邊也會好點」。「身體的感覺」、「心的感覺」,和「頭腦的感覺」互相影響著,像是感覺三重唱。

2. 感覺的兩個肇因

造成感覺的原因,可以來自外部、也可以來自內部。

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裡的某個「東西」造成的,例如:他人、物理原因、外在事件。

我們內在的想法感受信念世界,裡的某個「東西」造成的,例如:自己、內心詮釋、信念、期望、價值觀。

例如,當我感覺「不被在乎、焦慮、悶悶的」,原因可能是:

  • 外 → 別人造成的(因為他兩天沒有主動聯絡我)
  • 內 → 也可能是我自己的某種詮釋(他不聯絡我,代表他不在乎我)
我感覺「不被在乎、焦慮、悶悶的」

當我肚子痛時,可能是因為:

  • 外 → 我吃到不乾淨的食物、吃壞肚子了
  • 內 → 也可能是因為我太緊張了;而這緊張,來自我心裡有個「想把事情做到完美」的信念

也可能兩者都成立:又緊張又吃壞肚子!

我感覺「肚子痛」

這個肇因系統,不是讓我用來歸咎「所以到底是誰/什麼的錯」?而是幫我看見我可能忽略、卻其實在影響著我的人事物。

當我第一個想到的原因是「外在」時,就想想「有沒有可能有什麼內在的原因?」,反之亦然。

觀察感覺的目標不是得到更多的「結論」和「準則」,以便「事情再也不會出錯」,而是看見這互相影響、動態的過程,然後接受:它就是這麼動態、這麼多可能。

有時候不見得馬上知道為什麼,但不知道也沒關係

—— 只要去觀察就好了。

下一篇〉觀察感覺(二)解剖

延伸閱讀:用畫圖來幫助自己想清楚

About The Author

soidid

Leave a Reply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2) 送出後,如果你的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