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三年左右沒有認真在實體買衣服了 —— 直到最近。
Yes, 回過神來我就過度依賴網路了。事情怎麼會變成這樣的?
依賴的開始
一開始是想找件簡單的小洋裝出席婚禮,走遍各個店家覺得失望後,在那個「網路好像就代表新希望」的氛圍下,買了第一件 Zalora。
很滿意,C/P 值很高。
後來又有一次,碰巧看到一件花色很漂亮的上衣,打折之後 300 多塊台幣。
收到實品後,再次滿意:聚酯纖維、涼爽輕薄、不怕皺,好穿好搭。
於是漸漸地,在:好忙、好熱、逛街好累、網路不用店租,比較便宜、店裡人好多好擠⋯⋯的各種理由下,慢慢轉移,開始覺得:
於是我開始想在網路上買所有衣服;在網路上解決「買衣服」這件事。
這時候問題來了。
網路的方便與不方便
網路很省時、很方便 —— 乍看如此;其實網路也有它「耗時」跟「不方便」的地方。我覺得主要有兩個:「無限選擇的誘惑」跟「省運費及購物金的上癮循環 」。
1. 無限選擇的誘惑
我們都想要有夠多的選擇,但「看似無限選擇」,實際上是非常累人的一件事。
想找一件上衣時,有 20 頁的選項,我會強迫症似的覺得自己得把它看完,畢竟「我想要的那一件可能就在下一頁」。
或者: 我可能喜歡 A 的款式、B 的顏色、C 的材質,因此覺得「也許下一頁就能找到『A 款式 + B 顏色 + C 材質』的完美上衣」 —— 畢竟有這麼多廠牌、這麼多商家,總是有可能的吧!
但很多時候是沒有。
而這一趟找下來,大概會花掉一兩個小時的時間。
跟出門逛街比起來,每單位時間能看的衣服款式是多很多沒錯:同樣兩小時,在網路上可以看上千件衣服(吧),而出門可能只能跑一兩家店,看幾十種款式。
但出門有出門的好處。
實體看到的衣服,跟網路看到的衣服,是不一樣的。
實體店面看到的衣服:可以摸到質料、可以試穿,不會被照騙,也不用從尺碼上想像衣服的樣子。「衣服的樣子」跟「衣服穿在身上的樣子」是不一樣的。
2. 省運費及購物金的上癮循環
「但是網路也可以試穿啊!—— 貨到的時候;如果不合的話,也可以退費。」
我同意!我也是這麼想的!
然後我發現自己每次都會多買一些,買的超過實際需要:這樣,如果其中兩三件不合的話,其他能留下的衣服也能達到免運門檻。
(我不知道我的心態是什麼,即使運費並不特別貴,但總是會有「花運費不如多買幾件」、「花運費不如花在衣服上」的想法。最後往往是浪費。)
退貨之後,因為退費匯入銀行的手續比較繁複,「所以就退到帳戶的購物金好了」,結果因為「還有一筆錢在那裡」,而不時跑回去逛逛,回到「1. 無限選擇的誘惑」循環。
更奇怪的是,那筆錢明明是當初我自己付的,但是變成在戶頭之後,就有種「買東西免錢」的感覺。
當網路的方便變成不方便
網路買衣服的上癮是這樣的:我在那當下會確信自己買到了「對的衣服」,而感到開心,雖然之後實際收到貨試穿之後發現不是這樣,但當下那個「獲得滿足的感覺」還是默默地被強化。
我發現自己好像不是在買衣服,而是在享受 「想買衣服的願望可以馬上被完成」這件事。
而這個「馬上被完成」,也並沒有「真的完成」,我只是把慾望變成了訂單,然後期待著數日後會實現。
看起來很省時、很方便,但收到貨之後的試穿、退貨,重新選購,漸漸讓一切變得沒有比較方便。
三十歲後,適合的衣服開始改變,我也開始覺得網路的購衣循環變得有害:
於是,我決定打掉重練 ,重新練習「買衣服」這件事;或者說,重新處理「我和衣服的關係」。

幾年前,讀了《為什麼你該花更多的錢,買更少的衣服?》這本書,知道快時尚並不是一個環保的選擇。
但當時我並沒有馬上改變:我覺得自己能接受「花更多錢買更少衣服」這個概念,但想要做到這點,就必須花更多時間。
而我覺得我沒有時間。
我記得自己在心裡對作者 murmur:你說的很簡單,說得好像我們都是壞人,但是要選擇適合自己的衣服很困難、需要很多時間啊。
現在回頭想想,我可能不是真的沒有時間,而是不知道如何開始 —— 畢竟我從來沒有認真思考過「怎麼選擇適合自己的衣服」。
現在,我該怎麼重新開始?
讀書,來讀書
看了網路、翻了雜誌,但覺得有點缺乏系統性的了解;網路、雜誌可能是最新的潮流,但東一塊、西一塊的,我自己拼不起來。
於是我拿著「穿搭」開始搜尋,找書來看:
- 《時尚斷捨離》地曳iku子
- 《明明是基本款,卻很歐夏蕾的穿搭術》山本昭子
- 《簡單生活質感穿搭術:21款衣服搞定全年穿搭》山本昭子
- 《潮流媽咪穿搭讀本!天后御用造型師的時尚穿搭課程》林智子
- 《極簡時尚穿搭術》鈴木尚子
- 《大人好感玩色穿搭》堀川波
- 《骨架分析X基因色彩=史上最強最美穿搭術》二神弓子
每一本都給我一些新的想法,個人最喜歡最後兩本。
堀川波的插畫很有溫度,看了讓人覺得很愉悅;二神弓子的書則是非常實用,看了她的書,我才明白:啊,為什麼那時候穿OO款式的衣服,周圍的人會特別留意到,並說「很適合耶」。
新的實踐:策略性的試穿
我從這些書上學到的最大收穫是 —— 策略性的試穿:
- 一次試穿不同款式的長褲,比較穿在身上的感覺有什麼不同
- 試穿各品牌的T恤,看看哪一種款式適合自己
- 拿幾件設計相近的衣服去試穿,比較差異
以前我只會「把看到覺得蠻好看的衣服拿去試穿」,而不懂得拿相近的衣服去試穿,比較細微的差異。在比較之中,就會對「什麼樣的衣服適合自己」有更多了解。
看了書之後,我第一次狠下心來,花了一個下午的時間,去試穿不同常見品牌的 T 恤,比較其中的差異。
(我的常見品牌定義:Gap、Uniqlo、GU、H&M、MUJI、Zara、Mango、Net。但我沒有試遍這全部,只去了其中三、四家,就覺得非常累人了。)
這樣做很累,但你不用每次都這樣做,只要做一次就會有收穫。
我發現,因為是很有目的的針對同一種類型試穿,穿到後來,「叮咚!這個適合我!」的感覺會變得敏銳。
從網路購衣的世界走出來後,我也對網路和實體購衣有了新的想法。

相隔多年再回到實體好好買衣服,第一個最大發現是:天啊!網路已經不再便宜了!(大衝擊)
果然活在網路世界太久,跟活在實體世界太久一樣,都會使人脫離另一個現實。
當然網路還是有「很便宜的衣服」,但那質感真的不行。以相同的質感來說,網路現在感覺沒有特別便宜了。
換言之:網路跟實體的 C/P 值現在感覺不相上下了。
第二個發現是:以前覺得逛街買衣服很麻煩、很擠,試穿要排很久,但其實 —— 不一定!在週末早上 11 點,店剛開門的時候就去,其實並不擠,人很少!
原來週末也有離峰時間。
網路的能與不能
雖然發現了「網路購衣」的侷限,但我並不打算就此絕交;從實體、到網路、再回到實體,讓我對網路的能與不能有了新的認識。
網路不是什麼都好,但也不是什麼都不好。
我現在覺得,網路適合買「明確知道自己要什麼、適合什麼」的衣服款式。當有變化時 —— 例如年齡、風格改變,最好的方式還是回到實體世界,親自感覺衣服在自己身上的感覺。
走路很累、試穿很累、試穿覺得每件穿起來都不好看心更累(網路不會讓你有這種感覺,因為只看得到美美的模特兒),可是即使如此,那個
「穿在身上的感覺」還是網路無法取代的。
就像人跟衣服也有 chemistry 那樣
網路可以給你無限多的資訊,但無法給你那個感覺。你可以模擬,但就像實際見到一個人,你會感覺到他的狀態、氣場,並感覺他的狀態如何與你的狀態互動一樣,那和光看照片的感覺不一樣。[1]
「去到那裡」、「在那裡」、「去感覺」是耗費體力心力、是累人的,但 —— 累歸累,卻會因此更了解自己適合什麼;是什麼、不是什麼。
找到那種穿起來會覺得「嗯,這是我」的衣服,會給人一種踏實的感覺;這感覺會持續的比「反正買到東西了」的消費快感久。
我會想像成:我不是出門買衣服,而是出門學習什麼衣服「適合自己」。雖然不是每一次都能(成功)買到衣服,但我都會在「什麼適合自己」上有些收穫,這也是另一種「進步」。有點阿Q式的鼓勵自己。
走得很累時,提醒自己:網路或許可以輕鬆提供「無限多選擇」的自由,但我的自由不是擁有無限多的選擇,是知道自己的樣子、實踐自己的樣子;「走路去看衣服」,是不可以偷懶省略的實踐。
現在,我還是不知道自己到底想穿成什麼樣子。
嘗試時,還是覺得有點彆扭。寫出自己的不確定也有點彆扭。
但我要開始了,開始練習:花更多的時間,買更少的衣服。
後記
[1]
說到「看起來跟穿起來不一樣」,我都會想起一套衣服。H 很喜歡買衣服,不只是買自己的衣服,有時候也會買身旁人的衣服。有一次我翻出衣櫃裡一套毛呢材質、咖啡色、有點民俗風格的一套衣服,上衣和裙子。
「這是⋯⋯?」
「喔,我在二手店看到的,覺得可能很適合你。」
我平常是不穿裙子的,而且這衣服看起來有點可愛,我也不穿可愛的衣服。
「我覺得我不會穿耶,清掉好不好?」說到整理,有時候我有點霸道。
「嗯⋯⋯你先穿穿看試試看嘛!」H 說。
結果,一穿上,天啊,不知道為什麼,超級適合我;衣服和我都變好看了。
「很適合你耶,哈哈。」H 在一旁笑開了。
「好像真的是⋯⋯」我真的超驚訝。
於是我默默把衣服摺好,把它從「四散的衣服」中,歸到「我的衣服」那類,整整齊齊地放好。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中的「提問 & 回覆」。2) 送出後,如果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3) 不希望留言被刊登在頁面的你,歡迎利用「聯絡我」告訴我你的想法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