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在結婚篇提到瑞典語的「反身動詞」,覺得這種說法很有「畫面感」:
再繼續學下去,覺得瑞典語真是一種⋯⋯很動感、很多姿勢、很喜歡用具體的身體比喻、把感官動作區分的很清楚的語言。
怎麼說呢?
1. 用「姿態動詞」表示「某事正在發生」
在瑞典語中,「現在式」和「現在進行式」(V-ing) 長的一樣。「Jag läser.」可以是「I read.」或「I am reading.」的意思。
那如果想要明確地表達「現在」正在做的事情,要怎麼說呢?
一個方法是用「håller på」,例如:
我正在讀一本很有趣的書。
另一個方法是用「姿態動詞 och 動詞」來表達 [1]。公式是這樣:

och 是「和/and」的意思,姿態動詞是:站著 stå (stand)、躺著 ligga (lie)、坐著 sitta (sit)。
例如,如果想表達「我正在閱讀/I am reading」,瑞典文可以說:
字面翻譯成中文,就是「我坐著和閱讀著」,但原本的中英文裡根本沒有具體點出「坐著」的意思。
所以使用「姿態動詞」來表達「正在」,就會讓中英文裡不需要特別說出來的姿態 —— 是「站著」、「躺著」、還是「坐著」? —— 被具體的表達出來。
從瑞典文翻回英文也可以看到一樣的情形,例如這句:
逐字翻譯是「Kristian 站著(står)和凝視著(stirrar)大海」,但英文翻譯會翻成:
Kristian 凝視著大海。
語言學家對這做了許多研究,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附註 [3] 論文裡的更多例子。
不過,這個公式並非 100% 適用,「姿態動詞 och 動詞」並不是每一次都會翻成英文的「動詞ing」。可以大致這樣理解、使用,但不要當成「絕對可以」的標準。
2. 很具體的告訴你,動「手」做~
前面講到的「håller på」也是動感的代表。
除了前面的「håller på att + V」,很常聽到的一句話是「Vad håller du på med?」(What are you doing?)如果一個人一直煩你,你想說「你到底在幹嘛啦!!!」就可以用這句。
håller 的意思是 har i handen(拿在手上)、griper(抓住)、 fattar(理解)。
所以每次聽到「Vad håller du på med?」的時候,我腦海裡都會浮現手拿著一個什麼東西的畫面⋯⋯
另一個和「手」有關的、常見的表達法是:ta tag i,意思是:要開始做什麼事情、處理什麼事情。例如:
B: Jag ska ta tag i det. (我會去處理)
ta 就是用手拿、抓住的意思,也有取得控制、理解、掌握的意思。雖然有抽象的意思,但因為有具體的「用手拿」(像是:「接球」 —— Ta bollen!)的意思,所以每次聽到「ta tag i」,我腦海裡也會出現用手去「拿住那個問題」、「拿住那個事情」的畫面⋯⋯
相較之下,在這樣的情境,中文大概會說:我會去做、我會去弄、我會去處理;也是動詞,但是比較不會給我「具體用手進行動作」的感覺。比較模糊、概略一點。
3. 把感官動作區分的很清楚
說到「中文的動詞」讓我覺得比較「模糊、概略」,就要說說瑞典文是怎麼「把感官動作區分的很清楚」。
最常見的就是「再見」。
中文說再見、英文說 see you!。中英文都是用「見」——「眼睛」這個感官表達,即使是「用聽的」廣播節目,我們也可以說:再見!see you next week!
但瑞典文會區分。
如果是再「見」—— 看得到的,說「Vi ses」;如果是看不到的,例如廣播,說「Vi hörs」。
如果打電話跟人聯絡,內心的預期是「下次兩人還是用電話聯絡」,例如透過電話聯絡公事,沒有到需要見面的狀況,就用「Vi hörs」。如果你說了句「Vi ses」,對方內心就會:「嗯!?!,有什麼我沒理解的嗎?下次我們要見面談?!」
或是像「去」什麼地方,中文說「我去了健身房」、「我去了日本」,都用「去」。換成英文,也都是用「go / went」。
但瑞典文版本的「去/go」,går,卻有一個中英文都沒有的限制 ——「只能用走的」—— 用腳移動去得了的地方,才說「går」;如果要搭乘交通工具,要用 åker。所以要這樣說:
Jag gick till gymmet.
Jag åkte till Japan.
當初在上 A1 課程時,一位同學在課堂上的練習說「我下週要去西班牙」,用了 går 這個字。同學一開始全都不知道有什麼問題,直到老師和我們解釋了 går 和 åker 的差別,然後說:「所以這句子的文法是對的,不過意思就變成你要一路從瑞典走路到西班牙囉!」
全班這才開始腦補「走路到西班牙的萬里長征」情景。
4. 很喜歡用具體的身體比喻
在〈一句話瑞典語:好啊,Det går bra!〉裡有講到「går」這個字,除了「走」,有另一個抽象用法:行得通、可以、ok。
所以「行得通」對應的身體比喻就是「可以走」。
中文也有類似的用法,像是「我們的關係真的走不下去了」,也是用「走」來比喻;不過通常是比較重大的決定、改變,才會用到這樣的說法。
瑞典文則是日常動不動就在那邊走(går)來走(går)去的。除了在問對方「這樣可不可以?」的時候,常用「Det går bra」來回應,過去式的「Hur gick det?」、「Gick det bra?」也很常出現,用來詢問對方的狀況。
例如,你知道伴侶今天要去跟老闆談加薪,晚上他下班時,你想問問順利嗎,就可以說:「Hur gick det?」
或是,如果我不小心撞了一下,H 想確認我有沒有事,就會說:「Oj! Hur gick det?」、「Oj! Gick det bra?」意思就是:「哎呦!你沒事吧?還 OK 嗎?」。當然,如果是看起來就明顯有事(摔個狗吃屎,然後馬上原地大哭之類的),就不要再問「Gick det bra?」啦。
另一個具體的比喻用法是:關係很好、很親近,瑞典文會說「står nära」,字面翻譯是「站得很近」。例如:
她有一個很美好的女兒,和我很親。
他們真的跟我很親。
中文會說我們「很好」、「很親」,英文大概是「close」,都是形容詞。但瑞典文會用很圖像化、很動感的方式表達:動詞!他們「站得很近」我。
相關文章
附註
[2] A case study on 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of Swedish pseudo-coordination, Malin Ahlberg, Peter Andersson, Markus Forsberg, Nina Tahmasebi, 2015
[3] What happens in translation? A comparison of original and translated texts containing verbs meaning SIT, STAND and LIE in the English/Swedish Parallel Corpus (ESPC), Åke Viberg, 2016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中的「提問 & 回覆」。2) 送出後,如果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3) 不希望留言被刊登在頁面的你,歡迎利用「聯絡我」告訴我你的想法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