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觀察過自己的消費欲望?
像觀察快要開的水那樣,一個一個快要湧上來的泡泡。小小的、慢慢的,越變越大的泡泡。想要馬上買下去了!—— 中午前買明天可以拿。24 小時到貨。限時折扣。現在不買,以後就沒機會了。再湊 150 就免運了。這個設計好聰明喔,應該很好用吧!—— 受不了了,卡刷下去結束這一回合的掙扎。乾脆帳也不要記了更爽快。
我通常是用「睡一覺拖延法」,避免自己衝動購物;但有一次去漢堡旅行,時間不允許我用「睡一覺拖延法」,是真正的「It’s now or never」了。
然後,發生了一件好玩的事。
Bo bo bo bo 泡泡來了
那天我們去了漢堡的藝術攝影博物館(Deichtorhallen Hamburg),展出的是「STREET. LIFE.
PHOTOGRAPHY」攝影展。
我從來不是一個攝影愛好者,但那次我看的很入迷。我覺得策展人太厲害了,把不同風格的攝影作品以主題整合在一起。作品之間,像是在互相對話;也像是在探索城市生活的多元。
同樣是玻璃背後的人,一個攝影師專拍車窗背後的靜謐、沈睡的小孩,另一個攝影師拍的是日本通勤時電車後被擠到不成人形的上班族。
有人拍很小很小的人,有人把人拍得很小很小。
有人拍定格的眼神,有人拍定格的對話。
看到一個畫面 —— 然後看到作品名稱,圖文之間迴盪著故事。
我大受感動,有一股衝動想要把展覽的攝影集買回家。問題是 —— 這本攝影集又大又重,真的值得把它從漢堡扛回瑞典,再從瑞典扛回台灣嗎?這本攝影集又大又佔空間,我台北的家真的放得下嗎?
最大的問題是:我現在真的好喜歡這個展覽,但買回家後我鐵定不會再翻開來看。
我知道這只是一時的衝動,也知道買攝影集不是一個好選項,但當下真的好、捨、不、得、空手離開。
Bo bo bo bo 和泡泡對看
H 說:你考慮一下吧。我們明天到柏林之後,應該也買得到吧。上網一查,Amazon 也有,所以真的想要的話,多付個國際運費,即使回台灣也買得到。我稍微安了一點心;但還是糾結不已。
通常面對這種抉擇時刻,我會用理智分析(列出買與不買的優缺點)、或是拖延戰術(睡一覺、等一段時間,看是不是還一樣想買)。
那時理智分析沒能讓我下決定,拖延戰術又不真的可行 —— 明天我們就要離開了啊,網站買又是全新的考慮了。於是我繼續往下探索。
我想知道:我到底為什麼這麼想買?在我強烈的消費欲望背後是什麼?
我想要的是什麼?
於是在其他人邊走邊聊的時候,我一個人落後隊伍,邊走邊墜入自己的精神時光屋,開始探索內心的這個消費欲望泡泡。
我發現自己是想要記得「我有多喜歡這個展覽」。我覺得,買了攝影集,以後翻開時,我就能想起「現在這些感動的感覺」。
我想要記得這個感覺。而我的第一個反應是認為:那我就必須「買下這本攝影集」。
bo… bo… bo… 泡泡的樣子
因為在旅行,我身上帶著空白本子和一支筆。
我突然有個靈感:不然先試著把覺得很棒的東西寫下來吧?其他的之後再想。
我開始邊走邊畫,把腦袋裡能想到的「喜歡」畫下來:

過程大概不到十分鐘吧,像是把滿滿的腦袋清空一樣。畫完之後,我整個人有種鬆了一口氣的感覺、放鬆下來了。
我的「買或不買」難題也解決了,因為 ——
我的消費欲望泡泡就在這一刻消失了。
Bo! 泡泡消失了
它不是漸漸淡去的,是瞬間破掉;我可以感覺,就在我畫完所有想說的話之後 —— 的那一個瞬間。
當下的第一個想法是:天啊,原來還可以用這招來對付消費欲望;原來畫個十分鐘,就會不想買了,好划算⋯⋯(快收入武器寶庫)。
神奇的感覺促使我回頭想整件事。
原來我真正想要的,不是擁有事實(攝影集完整的作品列表),而是表達感覺(畫下攝影作品給我的感覺、畫下我印象深刻的部分)嗎?
原來我是想藉著「消費」來「表達」嗎?
我想要表達想法感受,但第一個想到的卻不是自己動手,而是藉著購買某樣商品。買了之後,我應該會覺得「事情完成了」、「衝動解除了」,但我的感覺會不會沒有完全被表達,就這樣模模糊糊的沈入海底呢?好危險啊。
我以為我想要記得,但原來我想要的是表達;我把想表達的表達完了,就沒有再買什麼的需要了。
跟隨一個消費欲望,bo bo bo⋯⋯bo!我找到一個「表達感受」的需求。
H 湊過來,看我怎麼一個人落隊了。
「哇,你邊走還可以邊畫啊。」
「對啊,我在記錄剛剛的展覽。我決定了!我不買攝影集!」我整個人放鬆下來。
那是一個夏天的傍晚時分,我們在街上走著,我在自己的心裡走著。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中的「提問 & 回覆」。2) 送出後,如果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3) 不希望留言被刊登在頁面的你,歡迎利用「聯絡我」告訴我你的想法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