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聽完(但不代表理解程度 100%)的有聲書及個人心得;如果你在找有聲書,可以參考看看有沒有感興趣的書籍。
這篇會介紹六本書,每一本都有「有聲書」和「電子書」版本 😍,所以在台灣也可以買來聽/閱讀。我是在 bokus 買的,但 adlibris 應該也都有,可自行比價。(非業配文)

- A. 關係 & 教養
- Barn som bråkar |叛逆的小孩
- Lyckligt skild|幸福離婚
- B. 溝通
- Fingertoppskänsla|指尖的感覺
- C. 自我成長
- Ta plats med ansvar och generositet|負責任且慷慨的挺身而進
- Kaosologi|混沌理論
- D. 傳記、環境、健康
- Scener ur hjärtat|心內場景
A. 關係 & 教養
Barn som bråkar : Att hantera känslostarka barn i vardagen
叛逆的小孩:日常生活中,如何應對情緒強烈的孩子
作者:Bo Hejlskov Elvén, Tina Wiman
個人喜歡程度:★★☆
這本書像是一本「實務教戰手冊」,書中列舉了各種親子間日常會有的衝突場景,並提出可能的「緩和解法」—— 如何不要跟小孩吵起來,兩敗俱傷 —— 的應對方法。
因為沒有養小孩,所以這些場景離我有點遠;但印象很深的一點是:覺得整本書一直在「罵大人」XD。
我們通常會說:「小孩不乖」、「小孩不聽話」,小孩沒辦法照著大人的指示做,有問題的是「小孩」。但這本書的理論恰好相反:有問題的是大人 —— 大人是成人,所以應該對情況負起責任。
「小孩沒辦法照著大人的指示做」,問題不是「小孩不能聽話」,而是大人沒辦法用「小孩能理解的方式」引導小孩。
Lyckligt skild : Hitta den kloka vägen före, under och efter separationen
幸福離婚:在離婚前、離婚中、離婚後找到那條有智慧的路
作者:Magnus Abrahamsson, Marit Danielsson
個人喜歡程度:★★★★★
這裡的 skild 和 separation 指的是結束婚姻或同居(sambo)關係。在瑞典,同居也(可以)和結婚ㄧ樣認真。
兩位作者中,Marit 和前任同居 17 年(但從未結婚),Magnus 和前任在一起 13 年(結婚 11 年)。所以一個是「分手、分居」,另一個是「離婚」。
書的主題是:兩個離婚過來人的心路歷程 ——「我們不是專家,但我們可以分享自己的親身經驗。」
整本書列舉了許多和離婚相關的議題,例如:
- 當留下和離開感覺一樣錯⋯⋯
- 「我無法原諒你」—— 無法原諒伴侶時,離婚是唯一的出路嗎?
- 我可以不顧對方與孩子的意願,而決定離婚嗎?我可以為了「自己」嗎?
然後由 Marit 和 Magnus 分別回答、分享自己對此的經驗;有時候兩人看法一致、有時候兩人則有不同想法。
「離婚」雖然看起來屬於「伴侶關係」,但因為兩位作者各自和前任都有小孩,因此很大一部分著重在「分居、離婚對小孩的影響」,像是:
- 怎麼樣對小孩最好?
- 不分開對小孩一定就是最好的嗎?
- 分開後如何共同照顧小孩?
- 該怎麼告訴小孩?
書中也訪問了小孩(現已長大)記得中的「離婚」是什麼狀況,對他們的影響是什麼。
與小孩有關的內容裡,我印象比較深的是「不要逼小孩選邊站」:
除了書,Marit 和 Magnus 也有一系列同一主題的 podcast:Skilsmässopodden(目前有 171 集!)。
如同 Marit 在 podcast 第一集開頭所說的,雖然分居、離婚在現代社會已經不是什麼稀奇的事了,但這個主題好像還是很少被討論;好像所有有關關係的書,都在告訴你「如何維繫關係」,卻沒告訴我們當關係真的走不下去的時候,要怎麼好好分手?
這本書、和這個 podcast,就是在討論「如何好好分手」。
B. 溝通
Fingertoppskänsla : en nödvändig manual i social kompetens
指尖的感覺:社交能力的必備指南
作者:Henrik Fexeus
個人喜歡程度:★★★
「Fingertoppskänsla」這裡暫時字面翻譯一下「指尖的感覺」,它的意思是「intuitiv och väl utvecklad känsla för något」—— 直覺或發展良好的感覺能力。
「為什麼在社交媒體發達的今天,人們的社交能力卻好像還是遠遠不夠?社交能力不是在派對上與陌生人『開啟話題』的能力,而是能夠真正了解對方、與人建立連結的能力。」而如何培養這些能力?就是這本書的主題。
對我來說,它是一本感覺很「完整」的書:好像什麼都有講到、該講的都講了,溝通心理學大解析。不過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感覺語彙表」。
作者 Henrik Fexeus 說:我們對描述感覺的詞彙掌握得太少了,實際上,每一種感覺都有強、中、弱。學習這些不同程度的語彙,可以幫助我們表達和理解他人的感覺。
書中列出了關於八種感受 —— Kärlek 愛、 Glädje 喜悅、 Stryka 力量、Ledsamhet 悲傷、Ilska 憤怒、Rädsla 恐懼、Förvirring 不確定、Svaghet 虛弱 —— 的「強、中、弱」三個等級的詞彙表。
我覺得這個表很有趣。

看到這個表時,我想了一下:「如果要我列出中文的感覺詞彙表,我列得出來嗎?用來表達『悲傷』的強、中、弱詞彙?」嗯⋯⋯「很難過 > 有點難過、不愉快 > QQ」?
C. 自我成長
Ta plats med ansvar och generositet
負責任且慷慨的挺身而進
作者:Mia Törnblom
個人喜歡程度:★★★★
「Ta plats」是:勇於表達、勇於承擔、讓自己有聲音、被看見的意思;但如果你太自我中心、只顧著自己表現、太有「存在感」,人家則可能會說你「ta för mycket plats」。—— 所以位置要「拿」多少呢?就是一個平衡的藝術。
這本書在鼓勵人「自我決定」並且「自我承擔」。勇敢的去行動、去佔據屬於你的位置,然後在這個位置上慷慨貢獻自己的才能。
雖然好像有點老梗,是很心靈雞湯的一本書;但我內心有被鼓勵的感覺,所以還是蠻喜歡的。我很喜歡 Mia Törnblom 的聲音,覺得她的聲音療癒又給人勇氣,拯救我於「瑞典有聲書的連連嘗試失敗」中。
整本書裡,我看到笑出來,忍不住拿出便利貼寫上「XD」的是這句:
Innan vi ger feedback bör vi alltid stämma av med oss själva och försäkra oss om att vårt syfte är att hjälpa. Ge därför endas feed back om du tror att mottagaren kommer att utvecklas. Om du är förbannad är det inte feedback, då är det en konflikt, och de behöver vi också uppleva ibland, det leder till utveckling.
在給予他人回饋前,我們應該先確認自己的目的是為了幫助他人。只有當你覺得回饋有助他人成長時,才提供你的回饋。如果你生氣了,那就不是「回饋」,而是衝突。有時候我們也需要經歷衝突,衝突可以使人成長。
—— 真的,有時候一開始是想給回饋,但到中間自己就被惹怒了;覺得自己很好笑,然後被作者看透。
Kaosologi
混沌理論
作者:Micael Dahlén
個人喜歡程度:★★★☆
作者在書中是這樣定義「Kaosologi」的:Logiken i hur allt hänger ihop om man bara tittar tillräckligt nog.(只要你看得夠仔細,所有一切都是相互關聯的。)
書有點像另類的心靈雞湯;Dahlén 講的事情大部分人都能感同身受,但他描述、看待的方法非常有自己的風格。
比如:為什麼年紀越大,覺得時間過得越快?
我以前聽過的說法是:因為年紀越大,「固定時間所佔的總時間」越少 —— 10 歲時,10 年是一輩子;但 60 歲時,10 年只是六分之一。所以年紀越大,會感覺每一年過得越快。
作者是這樣認為的:因為年紀越大,我們的 routine 越來越多、重複的事情越來越多。對重複的事情,我們可以「自動駕駛」的完成,而不見得完全活在當下、意識到當下。我們不探索發現了,只是把行事曆、待辦事項上的事情一件件解決。如果不靠行事曆,我們根本想不起來自己到底做了什麼。
我們的生活「模糊了」,因此感覺也「變快了」。
D. 傳記、環境、健康
Scener ur hjärtat
心內場景
作者:Malena Ernman, Svante Thunberg
個人喜歡程度:★★★☆
一開始看簡介的時候,不是很確定這本書在說什麼:心理疾病?環境議題?只覺得這女人怎麼這麼美,有股穿透力,聲音也是。讓我很想聽下去。
後來才發現,原來這是一本關於心理疾病、也是一本關於環境議題的書。(推薦閱讀:Fiona 寫的《蚍蜉之力,亦可撼樹》)
Malena Ernman 是瑞典歌劇女伶,曾代表瑞典參加 2009 年的歐洲歌唱大賽。在兩個女兒還小的時候,她和先生帶女兒飛來飛去,在歐洲各處表演。
大女兒 Greta Thunberg 11歲時,出現厭食症、沮喪等問題,她停止進食,也停止說話。後來被診斷出有亞斯伯格(Asperger syndrome)、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選擇性緘默症(Selective mutism)。
一家人的生活也從此改變。
Malena 停止了歌劇的工作,和先生兩人開始為女兒四處奔走。在無數的沮喪與嘗試之後,生活終於能慢慢進行下去;女兒 Greta 也意識到,自己陷入健康危機的原因之一,正是因為「大人的言行不一」—— 大人口口聲聲說,孩子才是最重要的,孩子才是國家的未來,卻做著相反的事;大人說「孩子」很重要,卻不願意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而過度消費的生活型態正摧毀著孩子的未來。
於是 Greta 開始投入環境議題,這是她找到的「治癒自己」的方法。
Greta Thunberg,今年 16 歲。
媽媽 Malena 也一改往日生活方式,決定不再飛行、「留在地上(stanna på marken)」,並於報章雜誌撰寫與環境議題相關的文章。
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是,這是一本關於心理健康的書、同時是一本關於地球環境的書;我喜歡它串起了兩者,串起了那些感覺很遠很遠的事(環境議題),和那些感覺很近很近的事(心理健康)。
我相信關於疾病的科學療法,但同時也對疾病有其他看法。
比如:身體的疾病(可能)是心理的狀態的表徵;一個人的疾病(可能)是家庭狀態的表徵。Greta 則讓我想到:人類的疾病(可能)是地球狀態的表徵。
「成長、成長、再成長;消費、消費、再消費」的生活方式並不是永續的,在個人的層面、和地球的層面上都是如此。
也許我們的精疲力盡,反映著地球的精疲力盡;地球的精疲力盡,反映著我們的精疲力盡。—— 如同這本書第二章的標題「Utbrända människor på en utbränd planet」,精疲力盡的人們、在精疲力盡的地球上。
疾病可能是某種訊號,而不是哪「一個人的」問題;疾病可能是我們的生活方式出了問題,在某個人身上顯現。
或也許,如同書中提到的這段故事,生病的是「正常」的我們?
Under en lektion tittar Gretas klass på en film om hur mycket skräp det finns i världshaven. En ö av plast flyter omkring i södra Stilla Havet och den ön är större än Mexiko. Greta gråter sig igenom filmen. Hennes klasskamrater är också klart tagna. Innan lektionen är slut berättar läraren att på måndag kommer det en vikarie, för hon ska på bröllop i helgen – i Connecticut utanför New York
在一次課堂上,Greta 的班上看了有關海洋垃圾的影片 —— 南太平洋有一個「塑膠島」,這個島比墨西哥還大。Greta 哭著看完整部片。她的同學們顯然也非常受撼動。課堂結束前,老師說,週一將是一個代課老師,因為她週末要去紐約郊外的康乃狄克州參加婚禮。
»Wow, lyllos dig«, säger eleverna.
「哇!好幸福喔你」學生們說
Ute i korridoren är skräpön utanför Chiles kust redan bortglömd. Ur pälsklädda dunjackor plockas nya Iphones fram, och alla de som har varit i New York berättar om hur häftigt det är med alla affärer, och Barcelona har fantastisk shopping och i Thailand där är allt är så billigt och nån ska åka med sin mamma till Vietnam på påsklovet, och Greta får inte ihop det.
到了走廊上,智利海岸外的垃圾島已經被忘的一乾二凈了。新的 iPhone 手機從毛茸茸的羽絨外套中被拿出來,所有去過紐約的人,開始說起那些商店有多酷、巴塞隆納是購物天堂、泰國超便宜、還有人在復活節假期時要和媽媽去越南玩 —— Greta 無法理解這一切。
Det är hamburgare till lunch men hon kan inte äta.
午餐是漢堡,但她吃不下去。
Det är varmt och trångt i skolmatsalen. Ljudnivån är nästan öronbedövande och plötsligt är den där flottiga köttbiten på tallriken inte längre en bit mat. Det är en söndermald muskel från en levande varelse med känslor, medvetande och själ. På hennes näthinna har skräpön bitit sig fast.
學校的餐廳又熱又擠。噪音幾乎是震耳欲聾的程度了。突然間,盤子上油膩膩的牛肉,不再是一塊食物,而是從一個活生生、有感情、意識和靈魂的生物身上,切下來的一塊肌肉。垃圾島卡在她的視網膜上了。
Hon gråter och hon vill gå hem, men man får inte gå hem för här i skolmatsalen så måste man äta döda djur och prata om märkeskläder, smink och mobiltelefoner.
她哭泣著,想要回家,但「因為在學校餐廳必須吃死掉的動物、討論名牌衣服、化妝、手機」,並不是一個合理的回家理由。
Man ska ta en tallrik full med mat, säga att det är jätteäckligt och peta lite lagom mycket i den innan man slänger allt i soppåsen – utan att signalera nån autism eller anorexia eller någonting annat jobbigt.
在學校,你必須拿一整盤的食物,一邊說著「這好噁心啊」,然後在丟到垃圾袋以前,適量的戳戳食物。—— 但千萬不能讓人覺得自己有自閉症、厭食症、或其他麻煩的疾病。
Greta har en diagnos men det utesluter inte att det är hon som har rätt och att alla vi andra har precis hur fel som helst.
Greta 是有醫生的診斷書沒錯,但這並不能排除「也許對的其實是她,而我們所有其他人都錯的離譜」這樣的可能性。
För hur hon än försökte lyckades hon inte få ihop den där ekvationen som alla andra redan hade löst; ekvationen som var inträdesbiljetten till en fungerande vardag.
因為不管她多努力嘗試,都沒辦法理解所有其他人都已經解決的「公式」—— 一個通往「正常運作的日常生活」的門票。
För hon såg det som vi andra inte ville se.
因為她看見了其他人不想看到的。
Greta tillhörde det lilla fåtal som kunde se våra koldioxider med blotta ögat. Hon såg hur växthusgaserna strömmade ut från våra skorstenar, svävade uppåt med vindarna och förvandlade atmosfären till en gigantisk osynlig soptipp.
Greta 是那少數能夠看到我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人。她看見溫室氣體是如何的從我們的煙囪排放出來、隨風而起,把大氣層變成一個巨大的、隱形的垃圾堆。
Hon var barnet, vi var kejsaren.
她是孩子,我們是國王。
Och vi var alla nakna.
而我們都是裸體的。
附註
Greta Thunberg 最近有些爭議,有人認為她踩到商業利益,所以被抹黑;有人認為她作秀過頭、明明自己沒那麼環保,還裝出一副艱苦樣;也有人認為她被身邊的大人利用。可參考《她是氣候變遷鬥士,還是被利用的16歲女孩?瑞典環保少女通貝里深陷爭議漩渦》、《Activist Greta Thunberg in Tweetstorm With Railroad Company》。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中的「提問 & 回覆」。2) 送出後,如果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3) 不希望留言被刊登在頁面的你,歡迎利用「聯絡我」告訴我你的想法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