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對遠距離保持正面看法,同時又能活在當下?」

我不知道你有沒有這個問題,但我有。以前,我的最大問題就是這個:

  • 要嘛,我會對遠距離保持正面看法,然後覺得當下的生活沒有太大意義、像是一種「等待」。一切都要「等到」遠距離結束之後,才會真正「開始」。
  • 要嘛,我會認同當下的生活,覺得「現在的生活很好啊!」,然後慢慢覺得這段關係是不必要、不值得的。

不知道為什麼,我只能認同一方。然後事情非常的二元對立:如果遠距離有意義、現在的生活就沒意義;如果現在的生活有意義、遠距離就沒意義。

我不知道怎麼做,就放著慢慢練習。

(Advertisement)

後來我發現,這或許是人生中最困難的「How-to」之一,也不只以「遠距離」的形式出現。

一個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完成的長期專案,也可以帶來類似「遠距離」的「困擾」:

  • 要嘛,我一心一意投入專案,好像生活就是為了等到專案「完成」的那一刻。
  • 要嘛,我覺得現在的生活也很好,專案完不完成好像已經無所謂了。( ′-`)y-~

取得一個學位、得到一個理想的工作職位、找到一個理想的伴侶、找到一個理想的住所、存到一筆錢⋯⋯這些,都是「長期專案」可能的樣子。

衝勁十足時,我會很想快點擺脫現況、到那個理想的「未來」去;而接受一切時,則變得無法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覺得事情永遠也不會改變。

我不是太眼巴巴的盯著未來的某個事件而忘記當下,就是太安於當下而失去行動的動力。

—— 但我兩者都需要:我需要接受當下的現況,也需要有行動的動力;我知道我的目標不是分辨「到底哪一個真正值得」,而是學習在這看似矛盾的兩者中取得平衡。

(圖)the difficult balance:未來與現在|當下與目標

剝開形式的外衣後,這個「How-to」真正在問的是:

  • 如何接受一切(眼前的情況),同時不失去動力(達成未來目標)?

而我在練習的主題是:「未來目標」和「當下存在」的共存和平衡。

(所以,遠距離很苦沒關係 —— 幾乎所有人都以某種形式練習著這個主題,即使沒有遠距離的困擾也會有其他的困擾。假如我沒有遠距離的困擾,可能也會有其他形式的困擾、圍繞著這個主題 —— 我是這樣安慰自己的。)

對於這個平衡,我有三個練習心得:

一、想像一個非線性的未來
二、找到一個意義
三、回到當下的感覺

一、想像一個非線性的未來

我無法對遠距離保持正面看法,其中一個原因是:「我不知道事情要如何變好」。

因為我想很多、覺得凡事要先計畫好,才能執行;所以當我想遍各種可能都得不到答案時,就會覺得不可能,感到悲觀、動不了。

但就像沒人能預料到 318 會衝進立法院一樣,未來和現在的連結,不一定是線性的、也不一定在大腦的預測推理範圍之內。我可以提醒自己:我不知道世界的全貌、也許到時候會有意想不到機緣也不一定。

這不是說要把希望放在虛無飄渺的「中樂透就解決了」上,而是不要讓全部的思想力量都放在「不可能」上。

我喜歡用一個意象幫助自己想像非線性的未來:世界是「在每一個瞬間又重新生成」的 —— 這樣的瞬間,小到我們無法察覺,而以為世界是穩固不變的。

Photo by Austin Ban on Unsplash

二、找到一個意義

「過程的漫長等待」來自:我感覺不到「遠距離這段時間的意義」。於是我換個方式想:

  • 什麼事情,是只有在「遠距離」的狀態下,才有可能達成的?

—— 嗯⋯⋯學習和自己相處,練習獨立、不再依賴他人安定自己的情緒。

我覺得「情境」造成了我「困難的感受」,但也許是相反 —— 「情境」讓我有機會面對「困難的感受」,把這個「困難的感受」轉化成別的東西。

我的目標不是「改變情境」,而是面對「困難的感受」;當我面對了,對應的狀況也會因為不需要繼續作為舞台存在而消逝。

我不是在「生命情境」和「生命情境」中旅行,而是在「感受」和「感受」中旅行;從一個到另一個。這個(討厭的)生命情境不是為了阻擋我擁有好的感受,而是為了讓我到下一個好的感受。

我原本在「被人照顧的好感覺」裡,要走過「遠距離」這座橋,才能來到「自己照顧自己的好感覺」裡。

—— 聽起來有點阿 Q,但這樣想法會給我一種能動感,也給了我著力點:生命情境常常沒辦法瞬間改變,但感受卻是每一個當下都可以面對的。

這也連接到第三個:回到當下的感覺。

三、回到當下的感覺

我發現完成長期目標的一個好方法是:回到當下的感覺。

這個方法可以讓我對目標保持信心(感覺好的時候,想法也容易樂觀),也不會失去與當下生活的連結、過度活在未來。

它分成兩部分:「和目標相關的」和「和目標無關的」。

1. 和目標相關的

和目標相關的,是「在前往目標的路上,遇到的感覺們」。

這些好感覺不需要目標完成也能得到、會在每一次為目標努力時得到。

在遠距離中,我覺得這個好感覺是「被理解的感覺」:即使無法見面,我還是能感覺被對方理解、可以跟對方說任何話 —— 這件事是很珍貴的,你不是天天都會遇到這樣的人。

當我辨識出這個珍貴的感受後,我的「遠距離問題」就緩解一大半了。因為我不用等到「目標達成」(遠距離消除)的那一天才能感覺這個感覺,而是每一次聯絡的時候,都能感覺這個感覺。

我選擇留在這段關係的理由,不只是未來的目標(希望一起生活),也包括當下的感覺(這種被理解的感覺真好)。

即使目標有可能無法達成,這當下的感受對我來說也值得,那就值得了。

2. 和目標無關的

和目標無關的,是「要有照顧自己感受的能力、要知道如何讓自己感覺好」。

照顧好自己的感覺,不要等待目標的拯救。

有時候我太過於執著於「目標」和「當下」的二選一,是因為「我感覺不好」,然後期待著「當目標實現的時候,我的感覺就會變好」。

我試圖用一個「目標」來拯救自己於「當下」的壞感覺,因而必須確定:這個目標是值得投資的、是值得我去「忍受目前的壞感覺」的。我必須確定「遠距離會有結果」,才能忍受「現在的壞感覺」。

但這並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

的確,我可以有目標、努力的方向,但我不應該把自己全部的感覺都「託付」給某個未來、目標、對象。

我應該直接面對自己的感覺。

換言之,我要慢慢長出「照顧自己感覺」的能力,我要有「讓自己感覺變好」的能力 —— 運動、打掃、散步、靜心 —— 不用遠大、也不用偉大,只要在生活中,找到一個照顧自己的小方法。

當我不需要一個「目標」來拯救我的「當下」,「目標」和「當下」就跳脫了二選一的對立。

回過頭來看當初的問題

「如何對遠距離保持正面看法,同時又能活在當下?」這個問題,是我好久以前寫在紙條上,收在抽屜裡的。前陣子整理翻到時,第一個念頭是:

認真思考後,我發現自己寫下這個問題的時候,所寫的「活在當下」其實不是「活在當下」,而是「維持現有的生活模式、思考習慣,以大腦計畫一個線性、可成功、可預測、有保障的未來」。

當時我寫的「活在當下」,其實是「當下的計畫、當下的大腦」,而沒有包括我「當下的感受」。而現在,我對「當下」的概念改變了。

繼續分析下去,當初我的「問題」底下,其實有一些「概念」和「假設」,是我寫下問題時,看待世界的觀點。像是:等待很辛苦(因為等待沒有意義)、未來很絕望(因為我分析不出來可能的解方)、未來和現在是彼此對立的(只能二選一)、當下指的是「當下的計畫」。

後來,問題底下的「概念」動搖了;於是,「問題」看起來也就不一樣了。

可以說,我從來沒有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但藉著去動搖問題底下的「概念」,問題也不再困擾我了。

也許這個「遠距離和當下的取捨問題」當初來找我,便不是要我「馬上解決」的。

把「無法馬上解決的問題」放在心上、慢慢練習,有一天(像這一天),我會看到這些藏在問題底下的概念,和它們是如何隨著時間流轉改變。

問題像是海上漂流的浮標,邀請人潛到心靈的海洋裡,探索自己對世界保有的隱藏概念。


「原來我是這樣想的啊⋯⋯」

「你是怎麼想的呢?」

相關文章

✨「你是怎麼想的呢?」開縮小版的潛水艇,到你的心靈海洋探險。第一步是:清出空間

讀其他焦慮依戀文章 ↴

About The Author

soidid

10 thoughts on “「如何對遠距離保持正面看法,同時又能活在當下?」

  1. 腦子裡有像你寫的這些想法存在,只是很模糊沒有整理好,看了這些文字後覺得自己的思緒比較清楚一些。另外,看這些文字讓我覺得很安全,沒有壓力,沒有包含多餘的情感。
    對於未來我是害怕的,我想要我的未來是某某樣子,這些樣子就可以安置我現在的狀態。
    對於現在我是害怕的,有些事已經發生,其影響我去身為健康的人,想法和情緒困在了自己這裡,沒有能力活在當下。
    想過讓自己先愉快的生活,讓未來自然發展就好了。
    不過這樣也愉快不了,好像必須要做些讓自己可以朝想要的方向前進的事才能安心。
    但不確定想要的未來究竟可不可以安置我。
    好像一直在掙扎,如果掙扎就是從此之後的生命狀態了,我要接受嗎。

    1. 我想你應該正經歷一些十分困難的挑戰。當時讀這篇留言,覺得你好像只是在整理自己的想法,而並不是想要他人的建議,所以就沒有回覆。

      今天整理網站回來看到這篇,我有一些遲來的回覆:

      讓自己先「生活」(不一定要做到「愉快的」;有時候生活就是不愉快,那就接受生活的不愉快),讓未來自然發展。有力氣的話,去尋找一些你享受過程、可以暫時放下「過度思考、分析、計畫」的事情。

      如果沒有,生活中其實也有很多:慢慢地做一道自己很喜歡的料理、好好地把自己洗乾淨、好好地把櫃子擦乾淨、好好地把衣服疊好。(可以看出來我是打掃療癒派 >>> 料理療癒派的)

      試試看、不要在某個「理想的未來中」安置自己的不安,而是在每一個活在身體裡的「現在」,安置自己的這份不安。即使只有一點點。「安置」不見得是把不安變成「愉快」,「看見」也是一種安置。

      接受「也許掙扎就是從此之後的生命狀態了」,但同時覺察「也許掙扎就是從此之後的生命狀態了」這個想法,只是「此刻的推測」。

  2. 在自己的遠距離的戀愛中並沒有被理解的感受。
    如果沒有被理解的感受,自己又很焦慮對方不在意自己的情況下,要能長出照顧自己感受的能力,感覺好難達到QQ
    謝謝你的文章,覺得焦慮依戀又遠距的自己並不孤單。

    1. 你是說對方不理解你對「遠距離」這件事的焦慮嗎?
      還是對方在關係中、即使是見面相處時,也從未讓你覺得自己被理解?
      如果是後者,是什麼讓你選擇留在這段關係呢?

      這些是我第一個會好奇的點。

      對呀,好難。
      也許試著:不要從「我要讓感受變好」出發,從「我要好好照顧身體」出發 —— 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洗澡、好好運動。這些照顧身體的基本款,其實沒有想像得那麼容易,特別是情緒狀態不好的時候。
      標準不用太高、不要對自己太嚴格,一次一點點點點就好。
      不用「做到」,只要有「去做」時,就在心裡自己跟自己說「我好棒」。

      「他到底在不在乎我」這個問題沒有答案的時候,有時候,我會跟自己說:「不管他在不在乎我,我在乎我自己啊。所以我要為自己做 ⋯⋯ 這件事。」

  3. 我也是遠距離+焦慮依戀者。看了你的文章,讓正在學習安撫焦慮的自己,備感溫暖 🙂
    剛開始遠距離時,我的情緒時常不穩。每天都從“他一定不在乎我”–>“那我要控制他照我的方式談戀愛”–>“他覺得壓力很大”中惡性循環。直到一年前,我意識到自己的焦慮、不安全感並不是因為對方/關係/遠距離,而是自己。之後,我去看心理諮商和探索內心不安的原因,展開治療焦慮依戀的旅程。
    雖然情緒依然會起起伏伏,但頻率變少且力道變小。在勇氣和自信一點一點的長出來後,才發現對方一直都很好,是因為過往的經驗把他想壞了。這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到,遠距離(或著說談戀愛)不是一件焦慮的事情
    我很喜歡你的文章,真實的很溫暖,讓同在面對遠距離和內心不安的自己受到鼓舞 🙂

    1. 你好棒喔 🌵 走了這麼遠。也謝謝你的讚美 : )

      (p.s. 我都覺得 🌵 是一個仙人掌在跳舞的圖案,兩隻「手」舉在身體旁邊上下扭動,這樣;同時也有一種要準備「high five」跟你說「做得好!」的感覺。)

Leave a Reply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中的「提問 & 回覆」。2) 送出後,如果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3) 不希望留言被刊登在頁面的你,歡迎利用「聯絡我」告訴我你的想法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