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自己「不重要」的時候

在關係中感覺自己「不重要」的時候,該怎麼辦?

以前會覺得必須要找到某種「證明」,「證明」自己是重要的 —— 不准去那裡,陪我,因為我比較重要。

後來知道如果想依靠證明,那便是一場追不完的無底洞,我不會真的感到安全;所以我停止索討。

但這種「感覺自己不重要」的時刻還是會出現,我該怎麼辦?

(Advertisement)

這種「我不重要」的時刻

最常就是在吵架的時候出現:他希望 A,我希望 B,我覺得如果他選了 A,那就是「A > 我」,A 這個選項比我還重要。然後我就會感覺很受傷。

我能理解他的選擇,但我還是感到受傷。

有一天,我想著我們未解的爭吵,感覺自己對他來說好像一點也不重要。正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心底突然浮現一句話:「他有一個願望」。

我對爭吵的描述原本是這樣的:

  • 他選了 A,而不是我希望的 B;我被「往後排序了」,因為我不重要。反正每次都這樣,我永遠是被往後排的那一個。

聽到心裡的那句「他有一個願望」,我想了想,重新描述我們的爭執:

  • 他有一個願望 A,我也有一個願望 B;他希望完成願望 A,我希望完成願望 B。

這種描述方法很適合「不真的攸關生死,只是感覺好像有點差」的狀況。我不是真的需要他的「幫忙」,但是他的選擇會讓我有點難過,的情形。

我發現,雖然都是在描述一個「決定優先順序(prioritizing)」的過程,但這兩種說法會在我心中創造截然不同的意象。

1. 當我說「我不重要」時

當我說「我不重要」時,我人在天秤上,拿著我的選項 B,跟選項 A 一起被排序。

他是行動者,衡量著哪一個重要。當他選擇 A 的時候,我也跟著 B 一起被決定為是「較不重要」的了。

他是主動的,我是被動的。表面上我也有所「行動」,但我的行動,就是要他「選我」。他是行動者,我被動地等待著被決定價值。

2. 當我說「他有一個願望」時

但當我說「他有一個願望」時,我跟我的選項分離了。

我人不在天秤上了,而是跟他一起站在台下,看著兩個可能的選項:A 和 B。一個是他的願望,一個是我的願望。他想了想,決定去完成願望 A。

這個意象讓我從一個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他的選擇 —— 他選擇去完成願望 A,可能是因為:

  • 他的力氣也不是無限的,也有無法兼顧的時候。
  • 他認為我有能力去完成自己的願望 B。
  • 他覺得我能體諒他,理解他的選擇。

「他有一個願望」 —— 我可以選擇要幫他完成這個願望,或是去完成我自己的願望。

就像他想吃番茄炒蛋,可是我想吃義大利麵;我可以來洗番茄,然後決定要炒蛋,還是拿來做紅醬。

這兩種不同的描述方法,創造了不同的「行動者」意象:當我說「我不重要時」,行動者是他;當我說「他有一個願望時」,我們都是自己的行動者。

關係中那些「無聲的重複敘說」

一個小小的字句改變、換句話說,卻讓我覺得好受很多。於是我開始用「他有一個願望」去思考我們之間的爭執。

當我想到「我不重要」時,也用「他有一個願望」的方式想一次。

在爭執的過程中,很多時刻是無聲的 —— 無法達到共識,一個人靜靜回想「發生了什麼事」,試圖釐清狀況、找到解法的時候。這時候,我們沒有說話,卻也一直在說話。

在心裡說話。

在心裡不斷用語言重建故事。

仔細想想真可怕,他可能沒有說過一句「因為你不重要」,但我自己在回想重建的時候,選擇了「因為我不重要」這個描述,我就聽了這句話好多次。自己對自己說。

「願望」vs「需求」

和「他有一個願望」這句話比起來,另一種類似的說法是「他有一個需求」。

比起「需求」,我偏好「願望」的原因有兩個:

① 我覺得「需求」聽起來有種迫切感,好像一定得完成似的。這種迫切感會讓我覺得好像沒有選擇的餘地。相比之下,願望是人都會有、都會盡力去完成,但也能接受不是每個願望都會被完成。

② 在其他脈絡中,「需求」有另外一種意思:抽象的需求。比如我的願望是「他打電話給我」,需求可能是「感覺被關心、感覺有聯繫」。在吵架的時候,我們通常是吵「表面的具體行動」,所以用願望感覺比較符合。

「你不重要」

當我退到天秤下來,和他肩並肩站著時,我也發現另一件事。

當我說:「你選了你的願望 A,不選我的願望 B 時,就代表我不重要。」但希望他選擇 B 的我,不也等於在說:「我比你重要,所以我的願望 B、比你的願望 A 重要」嗎?

我要他犧牲自己的願望,完成我的願望。

那個當下,我會覺得自己是和「A」在比重要,而「A」這個關係外的人事物,不應該比「我們」中的「我」重要;但以他的角度來看,我是不是等於在跟「他」比重要呢?

我是不是等於在說:「我們」之中,「我」比「你」重要呢?

球都放回架上

「他的願望」、「我的願望」的說法對我來說,還有一個好處:它幫我把「球都放回架上」,reset,重新審視關係中的互動。

當我拿回關係中的主動(和責任)時,我的願望和他的願望一起放在架上;我們各自決定要如何行動。

我最主要的任務從「確認他認為我是重要的」,變成了「去完成那些我認為重要的事 —— 不管是他的願望、或我的願望」。

把理所當然跟玻璃心都拿掉,自己負起責任;這時候,我也比以前容易看到「他幫我完成了哪些我的願望」。(進而理解到:他是這樣表達「他覺得我重要」啊。)

可是我的「願望」就是他陪我⋯⋯

可是,如果我的願望就是「他陪我」,怎麼辦?

以前,我都覺得「陪伴」這個願望,不能算是「願望」,而像是關係裡理所當然的要件。後來我才明白:僅管在關係中,我們會照顧彼此,但每個人、在不同時候,想要的「照顧」並不相同。

我想要的「照顧」可能是陪伴;但他想要的「照顧」可能是:理解、自由。

我想要他陪伴我;但他想要的,可能是:

  • 我能理解「他有時無法陪伴我」
  • 擁有更多自己的時間

我想要的「陪伴」並不比他想要的「理解」更理所當然;

再說 ——「理解」不也是一種心理的「陪伴」嗎?

想通了這點後,我突然覺得有點「划算」,因為我能理解他、不去「吵他」的時間,好像都可以算是我給他的「照顧」了;但我什麼也不用做耶!(笑)

(有啦,有一件事:要練習自己陪伴自己,要有孤獨的能力。—— 而這其實不能算是我「為他」做的事,是我自己作為成人該具有的能力。)

如果他真的覺得「我不重要」怎麼辦?

當然,最「壞」的情況,也真的有可能:

  • 他選擇去完成願望 A,真的有可能是因為我比較不重要,所以我的願望也比較不重要。

這時候怎麼辦呢?我也問過自己。

我的答案是:那也沒辦法,我們無法強迫對方覺得我們「重要」,我們都只能決定什麼對自己來說是重要的。

如果他無法在這件事情上妥協,但真的在意我,那他多半會以其他方式表達他在意我;反之,如果他每次都不妥協,那也許、我們各自所期待的關係互動、相處樣貌,並不相同。

我們要的不一樣;我們想去不同的地方。

有一天,我們可能都會改變,他可能會覺得我不再重要,或我可能會覺得他不再重要 —— 這些「不再重要」不代表對我或對他存在價值的貶損或否定,而是代表此時我們各自的願望已經差異太大,無法一起完成。

這時候就,

就這樣吧。🌊🚤

延伸閱讀:從這句話出發

About The Author

soidid

6 thoughts on “感覺自己「不重要」的時候

  1. Hi,

    我覺得你的文字好棒,自己常常陷入這種情況,自己很受傷,但同時又不覺得這是別人的責任。但這個受傷怎麼排解?就如你所說,要把被動轉為主動,不在是等待別人的行動而是自己能去完成,也學會面對自己的孤獨。你的文字真的很有力量!:)謝謝!

  2. 謝謝你的文字,又精準又溫暖。真的非常感謝,給了我好多力量和提醒。

Leave a Reply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中的「提問 & 回覆」。2) 送出後,如果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3) 不希望留言被刊登在頁面的你,歡迎利用「聯絡我」告訴我你的想法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