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變冷了,買件羊毛衣?— 我的針織衫購買選擇

昨天晚上,我打開瀏覽器,輸入「黑色 針織毛衣」、「黑色 粗針織開襟衫」。儘管字面上搜尋著「毛衣」,我心裡卻很清楚我要的不是「毛」衣;我希望它是「亞克力纖維/聚丙烯腈纖維」成份為主的一件衣服。

不知道為什麼,我從小就有一個概念:「羊毛是最保暖的」,如果要「保暖」,選「羊毛」就對了。但這些年來,我發現羊毛固然暖,但似乎不是最適合我的「毛衣」。

而一切要從一件偶然買到的二手衣說起。

(Advertisement)

幾年前去瑞典時,在二手市集 [1] 買了一件黑色針織衫。我記得應該是 20 SEK 左右,折合台幣不到 100 塊。賣給我的是一位看起來大我幾歲、有點肚子的小哥。

我心想:啊,我是買了大叔的衣服了嗎?原來我喜歡大叔不要的衣服?

可能因為是男版(?)*,穿起來有一點寬鬆,但不會太啷。袖子有點長,不過袖口有縮口所以還好;照片中我應該是有反折。我很喜歡這種略寬鬆的感覺。

* 關於這個疑惑,後來偶然在書上讀到了答案:「男裝的袖子與衣襬都比女裝長,版型稍微窄一點。女性穿著時會稍微寬鬆,卻不會顯得邋遢。」—— 原來如此啊!所以要找「寬鬆感又不要太啷」的衣服,往男裝找、會比大一號的女裝更好。參考:《1+1+1的UNIQLO時尚疊穿術》p.26、p.56。(2020.12.20 更新)

這件衣服買了幾年了,但一直到去年冬天,我才發現它有多實用。

它的實用,讓我破解了兩個冬天的穿衣迷思:

  • 迷思一:天冷了,出門一定要穿「很外套的外套」
  • 迷思二:說到暖,就是要穿羊毛的啊!

迷思一:天冷了,出門一定要穿「很外套的外套」

以前,我有一個不知道哪來的想法:「想保暖,出門一定要穿外套」。

但去年冬天沒有非常冷,外套穿了活動起來很不方便,一拿出來又要好久才能收回衣櫃裡(我沒有污衣櫃,外出衣都是掛在門後,穿完洗乾淨/乾洗後再收回衣櫃);因為擔心冬天外套「亮相一次」就要一直掛在那裡(很煩),我就一直拖、一直拖,死不把外套拿出來。

有一天,天氣還蠻冷的,但我想「只是在附近辦辦雜事,真的冷也不會在外面待很久」,便穿了保暖衣打底,外面再套上這件針織衫就出門了。

—— 結果意外的保暖。

回家後我立刻研究起材質「這什麼神秘的東西,穿去出居然這麼暖?」,舊衣服沒有任何洗滌材質標示,但領口寫了「100% DUPONT Orlon ACRYLIC」—— 看來是亞克力纖維。

我以前一直覺得「針織衫很多洞,不管再暖,外面還是需要一件外套」。但如果我是在外面跑來跑去,或者不會在寒冷的室外待很久的話,其實這件針織衫完勝我所有的「外套」 —— 輕便、保暖、舒服、好活動。

然後,如果遇到「到了室內還是覺得好冷喔 QQ」、「為什麼室內感覺比室外還冷啊」的時候,它也比外套好 —— 可以繼續穿著,而不會覺得做起事來很卡;或是「在室內還穿著很外套的大外套,總覺得哪裡怪怪的?很拘謹,或是,別人會忍不住關心『你看起來很冷啊』」—— 你知道,就算自己真的覺得很冷,也不希望自己穿的「看起來就是很冷」。

於是,這件黑色針織衫,變成去年冬天我最喜歡的「外套」。

迷思二:說到暖,就是要穿羊毛的啊!

發現這件黑色針織衫的好之後,我開始拿它和我的其他羊毛毛衣比較,思考:為什麼比起來,我更喜歡、也更常穿這件衣服?

為什麼對我來說,羊毛可能不是最好的選擇?

原因有:

最心痛的記憶是某年買了一件很美的無印良品喀什米爾披肩,但洗了拿來用才發現:圍著這樣的披肩,感覺自己好像一直吸入很多小小的棉絮,有引發氣喘的跡象。(我實際上可能不是因為「吸入棉絮」過敏,而是因為那毛茸茸的環境潛藏的塵螨讓我過敏;其實我也不知道是哪個。)

不是每件羊毛衣都是如此,但我還沒辦法很好的分辨「什麼樣的羊毛衣 OK,沒有引發氣喘或過敏的風險」。因此,雖然現在找得到可水洗的羊毛衣,它目前仍不是我的首選。

* 如果你好奇:什麼!你氣喘過敏體質還穿毛衣?—— 其實我以前穿毛衣並沒有什麼感覺,但那時候有持續用藥;這幾年情況穩定後,醫生說可以停藥試試看,就沒有用藥了。這時候對毛料過敏的情況才變得比較明顯一點。

就這樣,一件偶然買到的二手衣破解了我對「冬天穿衣」的兩個迷思。

所以,這一次,我想找一件類似款:黑色、粗織、亞克力纖維材質為主的針織開襟衫。這樣,我可以一件在家穿、一件外出穿。

以下是我思考「我的針織衫需求」的方法,它很簡單,只有兩部份:「材質」和「款式」。

材質

1. 材質標示的小眉角

購買衣服時,除了衣服的「名稱」,一定要閱讀它的成分標示;如果沒有成分標示又問不到,不買也罷,網購尤其如此。

因為 —— 在網購的世界,商品名稱有「毛衣」的,成分不一定有「毛」(如同商品名稱有「棉麻」的,材質不一定含有麻);但像 MUJI 或 UNIQLO 這種大牌子,就不會有這種情況。

我覺得「亂取商品名稱」的這種情況有好有壞:

  • 好的情況:你想要找一件(有毛衣功能的)毛衣,結果買到了一件「亞克力纖維」材質的衣服,你會開心地感覺到「毛衣保暖」和「方便保養可水洗」的效果。
  • 壞的情況:你想要找一件(真的是毛料材質的)毛衣,所以用「毛衣」去搜尋;結果買回來卻發現根本不是毛料的⋯⋯。

棉麻的情況也是如此:

  • 好的情況:有時候你想要一件「棉麻」的衣服,但你只想要它看起來是「棉麻」,而不要它真的是棉麻 —— 因為真的棉麻可能會容易皺、容易舊。聚酯纖維模仿出來的棉麻感,就不會皺、也不太會舊。
  • 壞的情況:有時候你想要一件「真的是棉麻」的衣服,因為天氣實在是太・熱・了,你實際上需要真的麻料的透氣度。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要有最基本的材質知識;然後除了商品「名稱」外,也一定要記得看商品「材質」。

2. 什麼材質最保暖?

針織衫的材質百百種,有可能是:

  • 嫘縈
  • 聚酯纖維
  • 羊毛
  • 亞克力纖維

以保暖程度來說(我的體感):聚酯纖維 < 棉 < 亞克力纖維 ≦ 羊毛

棉和嫘縈的好處是「舒服」,可以直接當第一層、貼著肌膚穿。如果是比較厚的棉針織衫,會有種「穿了很厚可是不太保暖」的感覺。這不見得不好,看個人想要的穿衣、保暖效果。

聚酯纖維的好處是「挺」、「好保養」,聚酯纖維的針織衫,對我來說是「不冷的時候穿的」。當我不需要保暖效果時,或是只是要一件「冷氣房小外套」時,就可以選聚酯纖維的。

但如果天氣變冷了,想要買具有保暖效果的針織衫或毛衣,那就要找「亞克力纖維」或「羊毛」的。

亞克力纖維是仿羊毛的合成纖維,具良好保暖性、輕;易洗快乾、不易起皺。

我覺得亞克力纖維的保暖效果「小於等於」羊毛,具體感受如何,好像和衣服的設計和品質有關;跟衣服和哪些其他材質混紡,好像也有關係。

我有另外一件針織衫,是 58% 的亞克力纖維和 42% 的尼龍,這件衣服穿起來就沒有上面提到的「小哥賣給我的針織衫」那種「單穿就很保暖」的感覺。但也可能是它的織法更粗、因此「洞」又更大了,所以要在外面加一件薄的防風外套,才能發揮它的保暖功效。

相較之下,如果是天然的羊毛、兔毛,好像隨便加個幾 %,不管和誰混紡,都能感覺到那幾 % 帶來的保暖效果。

不過基本上,亞克力纖維可以找到保暖效果和羊毛差不多的,而羊毛保養較困難,所以目前我偏好亞克力纖維。

3. 化學材質停看聽

對我來說,化學材質如「聚酯纖維」、「亞克力纖維」有兩個要小心的地方:

① 長期穿著,可能沒那麼舒服(一樣,這是我個人的體感)

比如 UNIQLO 的發熱衣好穿嗎?好穿,暖、好看、又不容易舊;但我沒辦法天天穿。一兩天之後,我的肌膚需要「平衡」,這時候,我會換穿 MUJI 的有機棉內衣。這兩款打底衣我都蠻喜歡的。(寫起來好像業配文,但不是)

不過針織衫通常不是直接碰觸肌膚的第一層,所以比較沒這個問題。

② 品牌、觸感,很重要

根據經驗:比起天然材質,如果要購買化學材質的衣服,「品牌」和「觸感」就顯得更重要。同樣是「聚酯纖維」,網拍上的便宜貨可能會刺膚,但是有品牌的衣服就不會。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對衣服的加工過程不是非常了解。可能便宜貨在製造及加工過程,各式化學品的使用沒那麼注意?用的東西品質比較差?

結論:摸不到的便宜網購,如果它無牌又是化學成分,那它是最危險的那種衣服。

我並不反對化學材質或合成纖維,只是以我個人的體感來說,買這類衣服需要更小心一點。純棉 T 恤再差似乎都不會多差,至少可以當睡衣或運動衣,但買不好的聚酯纖維就會刺膚、一穿就不舒服,最後就只能丟棄(好浪費啊)。

款式

針織衫的款式也是百百種,但大致可以用「兩類法」粗分:

1. 細緻優雅

通常是合身剪裁,設計上給人一種「精緻、優雅」的感覺。UNIQLO 有很多「細緻優雅」類型的衣服,像是這樣的:

圖片來源:UNIQLO

2. 粗獷自然

粗織、有比較大或明顯的圖樣(如「麻花織」),通常是有一點寬鬆的剪裁。像是這樣的:

圖片來源:GU

這一次選針織時,我找的也是這種類型。關鍵字:「粗針織」、「麻花織」。

很多「粗獷自然」的針織衫看起來比較厚,也多半是粗織,但這並不代表只能選擇「厚針織」或「粗織」;如果要選擇薄針織,我會選稍微有點寬、有點慵懶感覺的。簡單來說,我不適合穿太「整齊」的衣服。

我到了近幾年才發現,我不適合也不喜歡穿「細緻優雅」的衣服。[2]

—— 這也終於解釋了為什麼我最常「買了,但很少穿」的牌子其實是(人人稱讚的)UNIQLO —— 不是 UNIQLO 不好,是因為 UNIQLO 有很多「細緻優雅」型的衣服、賣場設計的又很好,一不小心,就買了不適合自己的衣服。

你適合哪一種?答案就在衣櫃裡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想:那我要怎麼知道自己適合「細緻優雅」還是「粗獷自然」,「羊毛」還是「亞克力纖維」?—— 很簡單,跟〈夏天穿什麼才涼?—— 30 歲後需要的衣服材質知識〉裡寫的一樣:答案就在你的衣櫃裡。

翻出你的毛衣、針織衫,辨識出你「常穿的」、「喜歡的」、「舒服的」,再看看這些衣服是什麼款式、什麼材質,這些衣服,就是你最好的諮詢師。

(Advertisement)

後記:一年後的更新

(2021.11.14 更新)

最後,我自信滿滿地選了 GU 的那件咖啡色粗針織衫。

不過有個小問題 —— 我應該要穿 S 的,但 S 已經完售了;連 M 也只剩下一件。我心想「說不定可以呢!還是趕快搶下這件吧!」,就按下了訂購鍵。

拆包裹的那天,我迫不及待地試穿。穿上身的第一個感覺是「嗯⋯⋯好像有點太大了」。

但因為很喜歡顏色、款式,所以就想「也許久了會習慣吧」—— 結果失敗了;最後也只穿了兩、三次。

一年後的今天,我面對自己的失敗,把它二手賣掉了。今天寄出了包裹。

這件衣服教了我兩件事:

  • 第一,真的永遠不要忽略衣服穿上身的「第一個感覺」,那通常非常準。

後來,當我想要「說服自己可以」時,我會問自己「如果是在店裡的試衣間試穿,我會買嗎?」。

  • 第二,適合自己的 oversize 怎麼選?

因為這次購買的失敗,我開始想:為什麼有的 oversize 穿起來 OK?(例如大叔賣給我的那件)、有的不 OK 呢?(例如 GU 的這件)。

我發現主要原因是「款式設計」。

小哥賣給我的黑色針織,算一般合身版型,所以可以挑大一號的穿。但 GU 的這件咖啡色針織(下圖是同版型的粉色),本身就做 oversize 感、有點澎澎袖了,所以再 oversize 就會顯得太大。

領口的設計也是原因:黑色針織的領口是 V 領,咖啡色的是橢圓寬領。但重點不是在 V 領或圓領的「下方形狀是尖是圓」,而是左右兩側的距離 ——「領口寬」。V 領稍微 oversize 一點,領口寬也不會突然變大很多;但 GU 這款的橢圓寬領就有明顯增加寬度。而我不適合領口太寬的衣服。

要賣掉這件衣服讓我覺得特別失敗 —— 想到自己還在網誌上寫了這麼一大篇,「好像自己都想清楚了」才買 —— 結果還是失敗。

不過,就是這樣囉。有時候覺得自己想清楚了,然後又會失敗;走一步,退兩步,也是會發生的啊。

下一篇〉成為了一個野人:關於衣服和消費的四個閒聊

附註

[1]  2km loppis:每年秋天舉辦,今年因疫情暫停。好長好長的一整條街都是二手攤位,我們去的那天天氣又很好,我玩得非常開心。H:「這區住的都是比較有錢的人,所以常常有很不錯的東西,但價格都很便宜」。

[2] 「優雅 vs 自然」的這些概念,我是從《骨架分析X基因色彩=史上最強最美穿搭術》這本書上學到的,這本書真的非常實用。

About The Author

soidid

Leave a Reply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中的「提問 & 回覆」。2) 送出後,如果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3) 不希望留言被刊登在頁面的你,歡迎利用「聯絡我」告訴我你的想法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