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所有的「進步」不過都是一種「交換」?

在〈成為了一個野人:關於衣服和消費的四個閒聊〉這篇裡,寫到了關於生活問題的「物質解」和「行為解」。

說到「物質解」和「行為解」,就忍不住要提到我很喜歡的 Manfred Max-Neef 需求理論。我覺得這位智利的經濟學家所提出的需求模型,比馬斯洛的金字塔模型感覺更真實。

(Advertisement)

Manfred Max-Neef 的需求理論

Manfred Max-Neef 認為人有九種基本需求:生存(subsistence)、保護(protection)、情感(affection)、理解(understanding)、參與(participation)、放空(idleness)、創造(creation)、身份認同(identity)和自由(freedom)。

需求之間沒有層級,換句話說,不是 A 需求滿足了才會去追求 B。同時,每種需求又可以分成 Being、Having、Doing、Interacting 四個面向。

圖片翻譯自:consciouscoliving.com

例如「創造」的需求,可以透過「熱情」、「直覺」表達(滿足),也可以透過「工作」、「設計」表達(滿足)。滿足某種需求的「方法」有很多種,它不一定是物質層面的,也不見得是去「製作某樣產品」。

我第一次讀到 Manfred Max-Neef 的理論,是在 IDEO 的一個設計故事中。IDEO 到非洲某個村落去工作,希望透過社會設計,讓當地青少女更有健康意識。經過調查,IDEO 的工作人員發現:當地雖然很貧困、人們無法有穩定的食物來源,但這些青少女就跟其他地區的青少女一樣:在意人際關係、追求自我表達。

若以馬斯洛的金字塔理論來看,這一點也不合理 —— 肚子都填不飽了,第一層的生理需求都無法滿足 —— 怎麼還會去追求第三層的社會需求呢?

但若以我們自身的經驗來想,這卻一點也不奇怪。—— 我們不也會餓肚子存錢,希望買一些「根本不必要」的東西嗎:最新的手機、最好看的包包、有品牌的衣服;而這些東西在我們的眼中,一點也不是「不必要」的。

買/有 — 是 — 做 — 互動

這個理論讓我覺得,是不是每一種我「想要買」(Having *)的東西,都可以對應到一種「我想要的狀態」(Being)、一種「我想從事的活動」(Doing)、和一種「我想要的互動」(Interacting)呢?

* 注意:這裡的 Having 和表格中不一樣。表格中的 Having 並不都是「物質層面」的 Having。

如果有 —— 它們是什麼?

如果我能找到我想「買」的東西,對應的「是」、「做」、「互動」各是什麼,我是不是會覺得更自由呢?

如果是,這算是一種「進步」、「效率」嗎?還是只是一種「生活方式的交換」呢?

偶爾想到這件事時,我都會想:世界上是不是沒有真正的「更有效率」和「進步」?是否所有的「進步」不過都是一種「交換」?

  • 科技的進步,是「地球資源」的交換
  • 方便的進步,是「工時和壓力」的交換
  • 專業分工,是「勞動異化」的交換
  • 隨時可以獲得任何資訊,是「沒有一刻可以專注在當下」的交換

「可以完美、優化、拿到全部」的想法,似乎只存在於心智大腦中;只要我們有一個身體、有感覺、活在一個物質的行星上,也許我們就只能交換。

我不覺得自己是一個「環保」的人:我浪費了很多東西,也還有不少「想買的東西」,被自己的購物荒謬追著跑;所以這不是我對誰的道德批判。

我也不是說「科技」、「方便」、「專業分工」 、「隨時可以獲得任何資訊」一定不好,是它們「不一定

—— 因為事物沒有絕對的好壞,我們要做的也不是判斷好壞,而是判斷我們現在是拿「什麼」交換「什麼」,而這樣的交換是否值得?

Are we trading for the better ones?

—— 對地球如此,對個人亦如此。

這當然不是一個容易的問題,每個人或許都卡在某個進退不能的循環、體系、責任、兩難中 —— 但這不代表我們不能去這個問題。

想到這,我都會想到李維菁在《有型的豬小姐》「寫小說」一篇裡寫的:

未來其實是掛在背後的,掛在眼前的其實總是過去。我們一步一步踏開步伐走,我們自以為往前走,其實只是一次一次往過去裡往重複的洞穴那邊行走。我們從來不明白,其實只要鼓起勇氣,憋口氣,一步一步往後退,便退進了未來。

有人(我心裡的質疑者)也許會說:可是「退到過去」,意思不就是「退步」嗎?那我們這些年來取得的「進步」不都白費了嗎?

然後我心裡的好奇者說:

  • 如果我們帶著不同的想法回到過去,我們回到的還是「同一個過去」嗎?
  • 如果我們帶著不同的意識、狀態做同一件事情,我們做的還是「同一件事情」嗎?

延伸閱讀:關於欲望

  • 小時候覺得,世界資源的缺乏,是因為人不夠理性;現在想想,世界資源的缺乏,或許是因為人太過「理性」了 →「渴望」是危險的?

About The Author

soidid

Leave a Reply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中的「提問 & 回覆」。2) 送出後,如果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3) 不希望留言被刊登在頁面的你,歡迎利用「聯絡我」告訴我你的想法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