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覺得,生活好像一種打地鼠遊戲:
- 如果我想要戒斷「關係的依戀」,那我可能會變得更嗜吃巧克力。我會跟自己說:「沒關係啊,我現在又沒有要戒甜食」、「喔,遠距離已經夠可憐了,吃一個也不為過吧!⋯⋯ 事實上,吃兩個也不為過!」然後就打開冰箱,拿出預藏的金莎巧克力,一個兩個三個地吃下去。
- 如果我想要改變我的飲食,那我可能會發現自己開始買更多的 3C 用品。我會跟自己說:沒關係啊,本來隨著需要不同,適時調整用品也是合理的;然後就打開瀏覽器,開始比價、找使用心得。
對其他人和物質的依戀,很快就可以從一個領域、跑到另一個領域;像打地鼠一樣(救命~~~)。
地鼠為什麼會跑
任何層面的生活改變之所以困難,大概是因為在「一種型態」和「一種型態」的中間,總是得渡過一段「更糟的日子」—— 舊的滿足物已經失效,而新的生活方式還無法令我滿足。
這裡的「失效」說的不見得是「不滿足」,而可能是「它還能滿足我,但已經弊大於利」。例如:
- 吃糖還是讓我開心,但開心的時間持續不了太久,我就會開始口渴
- 買衣服還是讓我開心,但買回來後,爆炸的衣櫃又會讓我窒息
我還沒完全養成「新的感覺」和「新的習慣」,我還在某種戒斷過程中 —— 這種時候,我好像就會潛意識地、在生活中其他可觸及的層面,去尋找某種替代品。
- 不能吃糖了。—— 啊,最近好像需要買個無線藍牙耳機。
- 需要更謹慎的買衣服啊。—— 啊,我想我需要個藍牙鍵盤。
新的生活方式總是需要一段時間來建立 ——
—— 需要一段時間,大腦新建立的神經連結才會足夠穩健 [1] —— 這時候,我們才會有「新的感受」。因此,不管是「情感獨立的好」、「靜心冥想的好」、「運動的好」,都要經歷一段上上下下的時光,才會趨於「穩定的愉悅」。
而在這「建構中」的空擋,我對各種「保證當下滿足」的產品變得很沒有抵抗力。
地鼠,就是這樣開始跑的。
難過的時候,我用消費來療癒
在「舊的模式」已經崩毀、「新的模式」還沒建立,新舊模式青黃不接的時期,那種「想要滿足」、「想要逃避不舒服的感覺」的渴望,會抓住曾經略過我腦海的、各種被考慮過(但放棄的)購物慾望,為它們賦予正當性,讓念頭起死回身,跑來糾纏我。
這兩天,我感受到來自「飲食改變」所激發的「購物慾望」⋯⋯,它是這樣的:
好想買:1. 真・無線藍牙耳機
當我邊用電腦、邊使用耳機一段時間後,覺得不太舒服。我心想:大概是耳機的線很干擾,讓我覺得煩躁、不舒服。我開始搜尋「無線藍牙耳機」的最佳推薦。
買一副藍牙耳機其實沒有什麼問題,問題是:那會讓我的「舊的、不那麼理想、不那麼完美」的「夾式藍牙耳機」成為廢物 —— 而它還好好的、完全堪用。
夾式藍牙耳機是一個小小的圓管、內有藍芽接受器,可以接上任何有線耳機,成為一組「藍牙耳機」的裝置。

換言之,它可以讓我離開電腦、手機,但我身上還是會有一些線晃來晃去。
我還記得當初選擇它的原因:可以接不同的耳機,可以把「運動用的、難免沾到汗水」的耳機和平常用的耳機分開;可替換的特性,也延長了使用壽命。—— 這是我當時的完美選擇。
我知道當我買了「更完美」的無線藍牙耳機,大概就不會再用這個設備了;這讓我不太舒服。
我想起十年前,把 iPod nano 放在外套手臂上的口袋,在森林裡跑步的日子;線是真的晃來晃去沒錯,可是並不干擾我。
「為什麼現在就干擾我了呢?更何況我還沒有動來動去,只是坐在桌子前面,就受不了耳機的線了?」
「我是怎麼了呢?是不是越活越過去了?」
我無法說服自己這是合理的購買。
於是,我把心中屬意的「下一個無線藍牙耳機」,存到標有「🛍」的書籤資料匣 —— 這是我的虛擬購物袋:它讓我安心(真的想要馬上可以買喔),也讓我暫停(現在先不要看了吧)。
/
冷靜下來後,我想我「不舒服的感覺」,不全是因為「線很煩人」,還有另外一半的原因是:我用了太久的耳機,我的耳朵不舒服。
於是我把耳機拿下來,讓耳朵休息。
好想買:2. 無線藍芽鍵盤
對「真・無線藍牙耳機」的慾望,在讓耳朵適時休息後暫時安靜下來了。
我持續在筆電上打字,電池熱度開始讓手腕不太舒服。
就這樣,「新慾望」誕生了:啊,這樣打字手腕好不舒服喔,我想我需要一把無線藍芽鍵盤。
應該買 magic keyboard 嗎?可是它好打嗎?平價一點的選擇 Logitech 呢?但會不會因為和觸控板的搭配使用不方便(我又無法只用鍵盤操控電腦),結果買了又很少用?
我苦惱著。
煞時間,對無線藍芽鍵盤的需求變得好急迫;我又忍不住開始比價、看推薦,想「快速解決」這件事。「我不喜歡在買東西上耗太多時間」我冠冕堂皇的設想自己有多務實 —— 但也許、我只是不想等待需求尚未被滿足的空擋。
/
然後我想起:但我身邊明明就有一把鍵盤,可以馬上解決手腕太熱不舒服的問題啊 —— 雖然它是有線的,但在沒有要移動的狀況下,應該不太影響吧。而且這是一把挺好的機械式鍵盤。
我把需求單加上了「無線」,似乎只是想潛意識的排除它的資格;我甚至沒有先拿出來試著用用看,而是直接打開網頁搜尋「無線藍芽鍵盤 推薦」。
這個症頭跟買衣服時一模一樣:看到品牌出了新款的洋裝,我就覺得「哇~好棒喔,感覺穿起來好舒服」,然後我開始看 A 品牌的款式、B 品牌的款式、C 品牌的款式,我甚至沒有先把衣櫃裡現有的衣服拿出來試試看,能不能搭配出類似的、我想要的感覺?
我心想:嗯!我的確是沒有冬天可以穿的洋裝呢!
而我內心的小天使會搖著我的肩膀說:醒~醒~啊!你根本不喜歡穿洋裝。(這就是為什麼你沒有啊!)
當我想買東西的時候,常常用「我沒有耶」作為合理化購買的理由,但同樣的理由其實也可能說明了「我不需要」—— 我沒有耶,但我這不是活得好好的?可見我不需要。
/
在網路購物越來越方便的時代,我發現自己漸漸養成一個壞習慣:
什麼問題,都找 google 解決。
—— google 一個更好的產品、更完美的解決方案;我的屁股離不開我的椅子,我的眼睛離不開我的螢幕。
當我感覺「不舒服」時,我不是檢討自己、調整活動、試著修理現有的東西,而是反射性地想到「我需要一個更完美符合目前需求的產品」。
「下訂單」會給我一種「問題已經解決」的幻覺;但就算馬上下單,最快也要幾個小時後才能拿到吧。
「Hmm⋯⋯ 最快也要幾個小時後才能拿到⋯⋯ 我在幹嘛?為什麼不拿出來用用看?」
「一定是戒糖讓我對購物的抵抗力變低了⋯⋯」
我拿出機械式鍵盤,接上線;繼續打字。手腕熱的問題消除了。
這次沒有網頁被存到「🛍」書籤資料匣,因為我還沒能找到理想的選手。
好想買:3. 延伸桌版
隔天,無線產品慾望又來糾纏我了,但這次它們來了個大變身:延伸桌版。
對「無線產品」的需求來自「線會打結、互相干擾」很不方便,除了利用「無線」解除干擾外,還有一個方法:讓桌子變得更大。有更多的空間可以放東西,線也就不會互相打架了。
我想到之前考慮過的募資產品「根號邊架」,但我不確定自己喜歡「桌面被擋住」的感覺,所以當時沒買。
接著我考慮起「延伸桌版」—— 感覺不錯,但台製的螺絲感覺卡不緊;卡榫設計上看起來比較牢靠的、還可以折疊省空間的又是中國製品。
在心智認真工作分析的時候,我內心其實早有個不願面對的答案:「更大的桌面」這個想法,在前一天睡前就默默浮現心頭;而早上起床時,我也已經隱隱約約有答案了(像在白色半透明布簾後那樣的隱隱約約)。我知道我有一個東西可以用,但我不想面對。至少現在還不想。
我想要一個「更優雅」的解答、一個「更優雅」的產品,但說穿了,就是想買東西。
/
值得慶幸的是,我沒有馬上買,因為我也老到想要更簡單的生活了。
我想要一個優雅的產品,但我也知道,兩、三個不常用的「優雅產品」,就足以讓我的空間變得好窄、讓我感覺窒息。
不只是它們實體佔據的空間,也包括當我看到這些物品時,知道自己沒有好好利用的那種罪惡感 ⋯⋯ 就像買了書卻放好幾年都沒讀,的那種感覺。
我已經老到會對自己「買了卻沒好好利用的物品」感到抱歉了。
—— 對物品本人,和因此消耗的地球資源;想想它可能是可以生長一片美麗樹林的土地換來的,就忍不住再抱著自己的消費欲望,問自己一次:「這個交換真的值得嗎?」*。
* 我知道這個想像有點「誇張」—— 但是不然要怎樣呢?難道都不買東西嗎?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商品,也要扯樹林大自然 ⋯⋯ 難道你都不需要買任何東西了嗎?
嗯,我需要。所以我才需要用一個誇張(而其實不誇張)的想像,來測試我自己「真正需要什麼」。
在想像的時候,我也常想到「地球的血脈」這個詞。阿納絲塔夏用「地球的血脈」形容礦石;不知道為什麼,只要跟我說「手機是地球的血脈做成的」,我就會節制。這個詞會讓我覺得「可是我捨不得」。
新的手機電腦很順暢很漂亮,我也很喜歡;可是我捨不得讓所有的地球都變成電子產品。
兩股矛盾的力量讓我的內心打結,我就這樣和購物網站對談了一個多小時。
我沒有找到理想的商品。於是我拿出起床時心裡隱隱約約的那個答案:我的ㄇ字型琴架、和一塊目前沒有用的到書架隔板(因為需要放更高的書,而被拆下來的活動式隔板)。
這兩個加起來,其實就是我需要的額外桌面空間。非常穩、不佔空間、平常就是摺疊靠牆收納著的。
同時,還不會增加我的「沒用的物品債」;反而可以反向加分哩。
把琴架立起來、放上隔板後,我做出了我的「組合式邊桌」。不知道為什麼,看著這個「邊桌」給我一種快樂的感覺;就像拿著廚餘去回收時,心裡也有股不知道哪裡來的快樂感覺。
觀察我的消費欲望
開始觀察自己買東西的心理過程後,買東西變得困難很多:我常常在「我需要、我想要、更適合」和「萬一不適合、沒用的物品債、占空間、心理負擔」中平衡。
覺得困難的時候,我會把理想選手暫時先存起來,想想台北的房價有多貴、沒買東西而賺到的空間有多棒,或是像現在這樣:寫下來。
寫下來,彷彿就想清楚了;想清楚,就不會再亂買了⋯⋯吧?🙃
/
三小時後,我又看了看我的「組合式邊桌」——「嗯⋯⋯當初真應該買白色的琴架啊⋯⋯」然後,我打開了瀏覽器搜尋:白色 ㄇ字型琴架。
生活就是一場打地鼠遊戲。
後記
這篇的初稿寫於兩個月前。
兩個月後的現在:
- 我對我的「組合式邊桌」非常滿意
因為它非常穩(開玩笑,這個琴架是生來承重 12 公斤的電子鋼琴),讓我可以安心地放咖啡壺;而我之前考慮的「延伸邊桌」可能都會有「不夠穩、不敢放易碎物」的問題。不用時,可以摺疊收起來,讓空間開闊,這點我也很喜歡。
那天過後,我沒有再想過「白色琴架」的問題。只有偶爾會想到:
啊,現在這個琴架還比較常以「邊桌」的角色出場,而不是「琴架」耶 ⋯⋯ 難道命運讓我想彈琴,是為了告訴我琴架是多好的折疊邊桌?
- 我沒有再想要買藍芽鍵盤的事
我說服自己:新的鍵盤打起來不一定順手,現在的這把,至少打起來很順手,大小也剛好,可以收進抽屜,很方便。
- 「真・無線藍牙耳機」還沒買
在不小心扯到線、拉到耳朵的時候,我還是會想起我對「真・無線藍牙耳機」的渴望;但我試著讓自己動作更優雅一點,希望可以用到壞掉再買新的。
當然,這只是我的希望。能不能達成呢 ⋯⋯
附註
[1] 「需要一段時間,大腦新建立的神經連結才會足夠穩健」,新的習慣/感受,對應著新的大腦神經連結方式。關於心智與大腦:
- 可愛的細胞:大腦如何運作?《Mind Change》讀書筆記
- 《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科學證據揭露喜怒哀樂如何生成》作者: Lisa Feldman Barrett, Ph.D.
延伸閱讀
- 開始觀察自己的消費欲望 → 跟隨一個消費欲望 1:紀念品買了嗎?
- 突然驚醒的「等等等等等等,我在幹嘛?」時刻 → 問題是:我喜歡跟你吵架
- 為買衣服苦惱的阿姨 → 夏天穿什麼才涼?—— 30 歲後需要的衣服材質知識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中的「提問 & 回覆」。2) 送出後,如果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3) 不希望留言被刊登在頁面的你,歡迎利用「聯絡我」告訴我你的想法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