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約是從 2018 年春天(時間點有點忘了)開始靜心冥想;從那時開始,我就沒有停止。也是從那時候開始,我的關係問題才開始真正有了改變。
在這之前,我都還一直想要從對方那裡得到「快樂」。
1、最後的無理取鬧?!
我記得 2018 年初,我和 H 一起去日本旅行,其中有一天是我的生日。當天早上,H 特地早起,到附近的便利商店買了蛋糕,早餐時我們一起吃。然後 H 提議我們可以今天去參觀鐵塔,又問我想去哪一個?新的(晴空塔)還是舊的(東京鐵塔)?
但是我心裡不知道為什麼,並不滿意;我覺得我沒有得到「我想要的生日」,覺得 H 應該「更認真準備一些驚喜」,怎麼可以去便利商店買蛋糕就打發我了呢?
所以後來下午我就跟他吵架。理由是什麼我已經忘了,反正⋯⋯不爽想要吵架的時候總是找得到理由。H 雖然平常看起來憨呆憨呆,不與人爭也不太會說話的樣子,吵架的時候倒是可以很一針見血說出我需要聽到的話。他跟我說:
他說的沒錯。我只是在氣「我不開心」而已。我覺得我應該要很開心,但我並沒有感覺到很開心,所以我把錯怪在他頭上,我怪給「因為你的生日安排不夠驚喜華麗,所以我不開心」。
但其實是相反:「因為我不開心,所以我怪罪他的生日安排不夠驚喜華麗。」
聽 H 這樣說,我就無言了;因為這場景似曾相似⋯⋯。這不是我第一次在關係中做類似這樣的事、生類似這樣的氣。當下我覺得自己真是太沒有長進了:都幾歲的人了,為什麼我還在吵這樣的架?
我被我自己氣死了 —— 我不想再吵這種模式的架了;我厭倦了把「快樂」寄託在對方身上的互動。
2、專業的野孩子告訴我
旅行回來沒多久,我就開始靜心冥想。
印象中,我並不是為了「改變關係」而開始靜心冥想;而是因為(不知道為什麼,)對靜心冥想感興趣,又想通了「靜心是頭腦的伸展操」(也就是:靜心冥想和睡覺不一樣)這件事。
另一個推動我的原因,應該是當時剛好看到一個 Youtuber 「專業的野孩子」(Professional Wild Child)的影片:如何靜心冥想 —— 給初學者的實用指南(How to meditate – practical meditation guide for beginners)。
她分享了自己不是得道高僧、也不是因為宗教原因靜心冥想,只是買了一本有關靜心冥想的書,卻放了好幾年都沒看。然後有一天,她早上起來突然想要試試看。於是她擺好姿勢、眼睛閉上,結果她腦袋裡只有滿滿的:
- What the fuck? (搞什麼)
- What the fuck am I doing?(我到底在幹嘛)
我笑了。
「如果你第一次嘗試靜心冥想,這是很正常的。這也顯示了,靜心冥想的好處不會馬上出現,你需要練習一段時間。」她接著說。
彷彿就是在那時候,我突然覺得:我也可以試試看、我也想試試看。
她簡單的這番話,比一本完整的、專業的「靜心冥想指南」還能驅動我。不知道為什麼,我只要知道「大家都是這樣,一開始都會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幹嘛」,我就可以開始了。
我還記得,開始靜心冥想的前一兩個禮拜,我什麼感覺也沒有、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幹嘛。開始感覺到「嗯?好像有點不一樣的感覺耶?」,大約是在連續二十一天之後。所以當我推薦身邊朋友時,都會補上一句:記得至少要持續二十一天(或甚至一個月)—— 到這時候,每天的五分鐘會有不一樣的感覺。
這個「不一樣」並不是突然通靈、頓悟、或深刻感動,而比較是開始體驗到:「啊,原來這就是讓心智安靜下來的感覺」。我開始主動放鬆、開始觀察我的心智和內在,而這樣的觀察,就是後來許多「覺察」的起點。
3、跳出舊的模式
現在回頭看,靜心冥想對我「跳出舊的模式」很有幫助。
在這之前,我雖然有一些「如何改變」、「我想要怎麼改變」關係互動的「想法」,但在爭吵衝突時,還是很難跳出舊的模式。我記得曾經讀過人說「戀愛關係一開始的互動方式很重要,因為一開始的方式決定了你們之後的互動方式」—— 這就是我當時的感覺。
重複到某個程度之後就會開始灰心、然後想:我們是不是真的不適合呢?耐心和希望被衝突磨掉之後,有一天終於受不了,以分手收場。找到下一個人,再重複類似的過程,雖然表面上是不同的問題。
那時候我很好奇:為什麼總是這樣?為什麼關係一開始都很美好,但卻像是某種「會被消耗」的東西,隨著爭吵日漸減少?
4、不是往下,而是重新回到這裡
直到開始靜心冥想後,我才感受到「在關係中改變」是什麼感覺,「改變互動方式」是什麼感覺。也才體會到,所有那些之前的爭吵,可以不是「註定毀滅的前奏曲」,而是「一個更好的互動方式想要誕生」的原動力。
就像在〈問題是:我喜歡跟你吵架〉裡寫的:在關係中,吵架是無可避免的 —— 每一次吵架、都像一條岔路,可能讓一段關係開始破裂、卻也有機會讓兩人的關係更深沈,端看我們如何面對爭吵。也因此,關係可以不必是一種「消耗完最初的美好就結束了」的無望。
我很喜歡《新關係花園》裡,作者 McKeen 和 Wong 對關係的看法:
我覺得這個視角好美。
關係不是「從美好一路往下墜到平凡日常」的故事,關係是一個「圓的旅程」:
「目標」在一開始已經宣告,但若我們有機會再回到這樣的美好,卻會有著不同的深度;「表面」上彼此的互動可能很相似,卻已經是兩個不同的人了。小時候我一直誤以為「我們就是要不改變」才能一直維持「最初的美好」,其實不是;我們反而是要「一直改變」,才能一直回到「最初的美好」。
靜心冥想會在這個「圓的旅程上」幫助我們,但並不會把身邊的人變成完美伴侶,也不會讓「兩人從此幸福快樂」,不會。
5、只要帶著覺察
我和 H 就沒有「從此幸福快樂」,還越吵越厲害;但 —— 我們吵的東西改變了,我覺得我有在吵架中更認識彼此、更了解自己。更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並願意為此努力。對自己更誠實。
我以前覺得「爭吵」只會破壞關係,必須極力避免;但這時候我發現:只要帶著覺察,爭吵也可以對關係有所助益,因為你會更了解對方、更了解自己。
「覺察」聽起來很高深,其實就是:觀察、反思、意識到自己正在做什麼。
說起來很奇妙,雖然我們越吵越狂暴,但我可以感覺到「我好像更喜歡對方」了,也問過 H 這件事:「你不覺得我現在比以前更喜歡你嗎?」H 表示:「對啊,不知道為什麼,你好像比以前更喜歡我了,呵呵」。
但我並不覺得「喜歡的量」有增加;我的感受是:我覺得「變多」了,是因為我的心比較開放了。
以前的喜歡,感覺是「繃得很緊」的那種喜歡,有很多「我一定要怎麼樣」、「你一定要怎麼樣」、「我們一定要怎樣」;因為我想去控制它,所以它就淺淺的在表面流過去而已。
現在的喜歡則是「放鬆的喜歡」:我不再控制「喜歡」的流向,所以可以經驗更多的喜歡。(但就像〈What is love to you?〉裡寫的,我有時候會經歷這種「放鬆」為一種疑惑 ——「聽起來很矛盾,當我覺得自己越來越可以、在關係中去愛他時,我好像也越來越不愛他」)
「所以是為什麼呢?」H 追問。
「我平靜下來了(Jag har lugnat ner mig.)」我說。H 說他也是,上次我們分手後 *,他一個人去了很多地方旅行,也覺得自己更平靜、更知道自己是誰了。
「所以啊,」
「現在的我,不會再接受妳以前那種對待我的方式了喔。」他說。
「嗯,但我現在也不會那樣了啦。」
我們不是沒改變所以還在一起;是都改變了,所以還在一起。
我曾經好奇:為什麼關係中的問題永遠不會解決?只會越來越嚴重,最後只能「換一個人」?這時我才發現,關係要持續,的確要經常「換人」:你可以把對方換掉,但也可以把自己換掉 —— 不是委屈自己、隱藏自己好維繫關係的那種「換掉」,是渴望往前走的那種「換掉」。
靜心冥想讓我開始把焦點放回自己身上:在關係遇到問題時,去解決那些「在我之內」的問題。
這是我第一次在關係之中改變,也是我維持最久的一段關係 **。
想起來覺得很諷刺:之前我都一直希望對方改變、或不改變,好維持我們的關係;現在我知道,問題從來和對方無關。
如同《與神對話》裡說的:
生命的提問一直都是:「我要不要改變?」、「我願不願意改變?」、「我準備好改變了嗎?」。
** In case you wonder, 沒有「累加」前一次在一起的時間。在這之前,我所有的關係大概都只能維持兩年;現在我跟 H 已經在一起超過四年半。
6、不保證結果,只允諾過程
開始靜心冥想之後,你可能會和我一樣,變得開始能維持一段關係;但 —— 你也有可能會發現你們真的不適合,而決定分手。你可能會發現:你的「在我之內」的問題是:「我並不是真的想跟他在一起,但我沒有誠實面對這點。」
換言之,靜心冥想不僅不保證「幸福快樂」,也不保證一個「不分手」、「長久在一起」的情感關係。

靜心冥想並不保證「結果」,而是讓所有的「過程」更有意識;
而隨著時間過去,我們會發現 ——
這樣的「過程」,其實就是我們一直以來渴望的「結果」。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中的「提問 & 回覆」。2) 送出後,如果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3) 不希望留言被刊登在頁面的你,歡迎利用「聯絡我」告訴我你的想法與回饋。